通货膨胀成为讨论当前中国经济的核心话题,中国的高通胀还将持续多久?中国会不会进入高通胀低增长时期?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海外投行的观点发生分歧。
出现全面通胀的可能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的看法相对乐观,他认为,虽然4月份CPI反弹到8.5%,但仍然低于2月份的8.7%,所以总体通货膨胀已经见顶。虽然4月份的食品价格水平比预期要高,但毕竟环比下降了0.1%,通货膨胀率应当会在年内逐渐下降,预计全年平均为6.5%。雷曼兄弟的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也表示,四川汶川地震增加了通货膨胀的上行风险,尤其是食品价格,不过,历史证明,自然灾害对经济进程的影响很轻微,比如1995年的阪神地震暂时打断了日本的工业产出,但是在震后几个月里,生产活动迅速恢复。而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则持谨慎态度:虽然2008年1季度经济活动增长势头有所放缓,但通胀风险仍然较高;过剩的流动性,抑制生产的价格管制,以及持续为负值的实际利率水平,都使中国经济很容易受到新的通货膨胀打击。年初比较乐观的高盛高华已经把全年通货膨胀率预期从4.5%大幅提高到6.8%。
“中国的CPI篮子中,食品权重约占1/3,这种统计方式导致人们对所谓的成本型通胀,也就是关键要素成本上升会否导致整体通货膨胀更为关注。”渣打银行中国研究主管王志浩指出,事实上,食品价格上涨的通缩效应经常被忽略。根据他的分析,判断个别要素价格上涨是否会蔓延形成整体性通货膨胀,从根本上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央行的政策以及央行是否能容忍物价上涨,其二是成本上升会否引发工资增长和通胀预期升温。在相对贫穷的经济体,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经济波动往往不是整体通胀上升的前兆,而经常是人们对物价上升却未带来相应的工资增长所作出的反应。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人们对食品的消费不得不降低,同时,对其他商品的消费也被挤压。因此,食品价格上涨的这种通缩效应不应被忽视。“通胀或许是个问题,但现实往往错综复杂,日本的教训表明,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经济迅速陷入通缩。”
应否放松宏观调控
对政府应当采取的调控措施和调控力度,各投行也颇有争议。王庆认为,最近几个月的出口增长下降会给经济降温,降低了政府采取进一步调控措施的必要性。在他看来,2008年宏观政策应该做到“三不”:不搞运动式行政紧缩,不让人民币升值一次性到位,不大幅加息。虽然4月份通胀出现了反弹,他仍然坚持认为2008年全年都没有加息的必要。他在最近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面对外需的明显下滑,政府应当会放缓进一步的紧缩措施,四川汶川地震后,紧缩政策的出台会更加谨慎,我们判断,银行信贷放松可能比预期还要提前。”日本大和研究所的看法更为激进,认为4月份8.5%的CPI虽然低于2月份的8.7%,但是2月份数据因为收到冰雪灾害影响而偏高,4月份事实上是一个周期高点;不仅如此,过去的6个月里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放缓,中国的贸易顺差数额巨大,这些都增加了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如果政府不采取放松行政管制的措施,有可能在北京奥运之后不久就会出现经济硬着陆。在该研究所看来,人民币一次性升值到位的做法可以解决贸易顺差、流动性过剩和通胀等一系列问题。
高盛则坚持宏观政策应维持紧缩的立场。梁红认为,稳定一直是中国经济能够快速、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均高于8%、GDP平减指数和央行公布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均高于10%,同时能源价格危机初现端倪,央行已不再具有在通胀和经济增长之间进行权衡的空间。她强调,对局部灾后重建投资的扶持并不意味着中国应该放松整体经济的调控政策。“虽然用于灾后重建的投资肯定会有所增加,但我们认为抑制通胀仍将是短期内宏观政策的首要任务。”高盛的预测是,政府会维持货币政策的紧缩立场,如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严格控制银行放贷、允许人民币升值和年内两次加息(每次各27个基点)。”王志浩的观点偏于中性,在他看来,中国政府控制通胀的决心很大,使信贷增长的节奏得到了控制。但是,央行在控制货币政策方面一向感觉困难,鉴于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一旦CPI开始回落,央行将面临更大的放松信贷限额的压力,国内银行也将面临来自地方政府的放贷压力,后者会以为,通胀战役已经打完了。在这种氛围下,第二、三季度信贷增长反弹是有可能的。但目前看来,PPI仍在加速上行,3月份达到8%,紧缩调控应当会继续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