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环球》杂志
2008年5月,国际油价继续攀高,一度达到135美元每桶的高位。为了表示对日益高涨的石油价格的不满,法国渔民5月中旬开始罢工,封锁港口、海上钻井平台,阻碍海上交通;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的渔民随后也于5月30日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大罢工;5月27日,英国炼油工人举行了48小时大罢工,致使英国炼化厂70年来首次因罢工关闭;而大西洋彼岸奢侈的美国人则更绝,加不起油,就干脆把车丢在路边……
油价节节攀升,一次次地刺痛人们本已十分脆弱的神经,无奈之下,欧、美、日等工业化国家纷纷各显神通,根据本国的能源结构的消费现状,开出了应对方案。
美国:协商未果诉诸法律
连日来,纽约原油期货接连刷新历史纪录,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油消费国,美国人的神经被深深刺痛。华尔街著名投行高盛预期,接下来的半年至两年内,国际油价很可能涨至每桶150至200美元之间。
在油价这个当前最为敏感的问题上,美国和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的分歧似乎一直难以弥合:美国财长保尔森6月2日在访问阿联酋期间表示,投机资金和美元贬值对油价上涨影响较小,全球原油供应增长无法满足新兴经济体的需求才是导致油价高企的“罪魁祸首”;而欧佩克轮值主席沙基卜·哈利勒则坚持认为,美元贬值、市场投机和美国的次贷危机是导致油价暴涨的主要原因。
日本:节能方面做努力
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和德国总理默克尔不久前在柏林会晤时表示,必须认真对待油价快速上涨的问题,并需要关注原油市场发出的信号。他强调,日本将在勘探原油储备方面增加更多的投资,同时在节能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此外,日本也在尝试以较为经济的方式发展第二代生物燃料——利用微生物及不适合人类食用的植物生产乙醇。日本政府已经提供补助金鼓励乙醇燃料的生产,但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新技术投入商业化大规模生产还尚需时日。
在主要工业化国家中,日本和西欧的能源利用效率大大高于美国。数据显示,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生产相同单位的GDP,美国比法国多消耗30%的能源,比日本多40%,比英国多50%。而消耗一桶石油,美国可生产出1750美元的GDP,日本、法国、德国和英国则分别达到2000美元、2400美元、2500美元和2900美元。
法、英、德加快可替代能源发展步伐
面对高油价,欧洲三大引擎法、英、德也纷纷积极应对,寻求可替代能源的破解之路。
法国总理菲永5月27日表示,法国将继续大力发展核能这个“不错的选择”。他强调,继续发展核能,开发节能技术和增加使用新能源等,都是应对高油价的重要举措。
英国则选择大力推动风力发电。英国《独立报》不久前报道,英国计划到2020年利用风能为全国提供电力。由于受到国土面积的限制,英国已经计划建造80亿瓦特的海上风力发电厂。不仅如此,一个25兆瓦特的风力发电站也在英国政府的考虑之中。业内人士预计,到2020年,英国有望达到欧盟设立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国家能源中20%来自于可再生能源。
与此同时,风能发电占国内发电量比例最高的德国,也更加看好了这一清洁能源的广阔前景。目前德国约有1.9万个风力发电涡轮分布各地,这些风力发电涡轮可以为德国提供5%的电力供应。
欧盟:减税计划搁浅
为了应对高油价时代,欧盟委员会于4月底就已发起针对修改存在了长达40年之久的“紧急石油储备制度”的公众咨询活动。理由是,出于地缘政治等因素,石油供应中断的风险在加剧,从中期看,石油供应难以跟上需求增长的步伐。
欧盟的“紧急石油储备制度”始建于1968年,与商业库存互为补充,主要是为了在石油供应遭遇严重阻碍时提供缓冲,要求成员国维持可满足90天需求的战略石油储备。
欧盟委员会表示,在储备的计算方法和储备品种上将做出相应调整。此外,还要加强政府对部分紧急石油储备的控制,对成员国维持储备水平的监督力度和提高欧盟协调应对石油供应危机的能力等。相关的立法建议估计将会于今年下半年出台。(付一鸣)
全文请见: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06/0620_23_608760.shtml
(来自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