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三者隐藏在经济学乱象下,是整个经济体系运行的核心元素,通过对三者之间变化关系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将有可能对经济发展的规律做一个客观的描述,并重新修正那些偏离正确航向的各项经济指标。
GDP是主客观的统一,价值(即劳动力价值加上剩余价值)是客观的,超额剩余价值是主观的。客观性体现的是商品中凝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主观性体现的是人类评价商品效用的大小。价格做为衡量商品的一种尺度,无论是我们以价值为基准,还是以效用为基准,这个价格体系都是有缺陷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但是超额剩余价值的出现,使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出现了分裂。也就是讲,如果没有超额剩余价值,不管你对使用价值有多高的评价,商品的使用价值永远等于价值。在马克思生活的那个年代,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个别企业通过自身优势获得的超过社会平均剩余价值的那部分收入,但是在我们今天这个发展的时代,超额剩余价值已经完全常态化,成为社会财富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我们一定要知道,超额剩余价值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剩余价值转化的,它不能独立存在。价值是内因,超额剩余价值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变化。
统计GDP一定要从内因着手,也就是我们一定要首先知道GDP各个部分的物理增长,然后把各个部分的物理增长乘上各部分的收入,才是GDP的真实增长。前文中我们分析过了,我们不能把局部的收入累计起来,就变成了整体收入,比如各省的GDP合计不等于是中国GDP的总量。这是因为各省的经济发展程度完全是不一样的,发达省份的产业结构更先进,存在大量的超额剩余价值,这种超额剩余价值是从全国各地企业的剩余价值中转移而来的。这个结论很容易从现象中得到印证,我们常常会看到发达地区货币净流出,商品净流入,货币负回笼,而欠发达地区货币净流入,商品净流出,货币正回笼。因为欠发达地区,货币回笼过多,加上地方ZF有投资欲望,往往形成地方性债务,这种债务现象在欧元区国家之间一样存在。这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每个地区或者每个行业,通过超额剩余价值换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实际上不是依靠自身力量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其它的地区和行业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当然了,如果换成有货币主权的独立国家,货币无法自由流动,这种现象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超额剩余价值是效益,这个值高,说明资本回报率高,但实体经济不增长;剩余价值率是效率,这个值高,社会积累也高,说明实体经济增长快。当超额剩余价值出现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最高增长速度,但是剩余价值率不发生变化,实体经济维持原有增长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超额剩余价值越来越少,经济增长越来越慢,最终超额剩余价值为零,经济增长率恢复到原有水平。现实中,由于超额剩余价值是不断出现的,原则上经济增长率一直高于剩余价值率,不断有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由于劳动力分为一次转化和多次转化,对于多次转化,实际运算中我们需要把剩余价值率转化为积累率。如果我们不转化,剩余价值率就是利润率,是一个年度指标。
无论是我们使用剩余价值率还是积累率,这个百分率都不能高于人口自然增长,在这个前提下,当然是越高越好,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优先发展劳动力一次转化的产业,比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实体经济增长的本质是劳动力的增长,它不是越高越好,因为这个世界资源是有限的。在劳动力趋向于饱和的时候,无论我们的生产的效率有多高、科技有多进步,实体经济是不增长的,因为凝聚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不变的。那么经济发展还有什么意义呢?这是为了获取超额剩余劳动价值,通过超额剩余劳动价值,吸引经济进行转型,带动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发展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只要我们不断的投入,科技就会不断的进步,产品就会不断的创新,超额剩余价值就会不断的被创造出来。这种机制创造出实体经济不增长时,经济也会不断的增长的发展模式。实体经济不增长了,经济危机当然也就不存在了,因为既然投资规模不再扩大,所谓的经济危机的周期就是固定资产折旧的周期这样的经济规律也就不成立了。
实体经济不增长,意味着剩余价值应该为零,但是在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因为企业是资本家的,即使资本家不投资,剩余价值也依然会存在,只不过此时资本家全部消费掉了剩余价值而已,资本收入和劳动力收入的权重并不发生变化。然而当超额剩余价值出现后,资本的收益增长了,但劳动力收益是不变的,资本的分配权重暂时增加,直至超额剩余价值消失。现实中,这种超额剩余价值的出现,总会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它意味着在剩余价值(这里指利润率)不变的条件下,整个社会的积累度更高,也就是资本收入占全部劳动收入的权重更大。积累率高对社会而言,是一种技术进步,但是对于资本主义而言,意味着资本家占有社会的财富更多,社会贫富差距更大。
当代资本主义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主要途径是对外贸易。相对于一个欠发达的国家来说,发达国家虽然劳动力成本高,但是由于它传统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不含超额剩余价值,而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同样的产业必须要有超额剩余价值,所以发达国家有价格优势,它会以含有超额剩余价值的价格把产品销售给欠发达国家;而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来说,双方都没有超额剩余价值,而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所以产品没有价格优势。国际贸易有个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之间价格的高低是相对的,实际上比较优势是不存在的,价格都是绝对的,但是不同国家之间的价值是相对的。
总之,效率和效益都体现了经济增长。效率的本质是劳动力投入,也就是所谓的投资,用剩余价值带动的经济增长。效益的本质是超额剩余价值,这是一种质的转变。对于劳动力趋于饱和的国家来说,体现剩余价值的效率没有任何意义,经济发展完全是效益贡献的,也就是超额剩余价值贡献的,剩余价值的唯一作用在于剥削。如果这个时候,国家没有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来源于原有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所谓的投资就是指经济的转型,在这个时代,以效益为形式的科技进步和产品创新代表了我们的未来。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clm0600 发表于 2014-10-29 11:38 然而我们一定要知道,超额剩余价值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剩余价值转化的,它不能独立存在。 --------- 原来 ...
贝克汉姆1 发表于 2014-10-29 11:58 因为拯救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可是人人有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