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表现如何?
私募基金的表现一直是学术界很关注的一个问题。一方面,相比较股票和债券市场,私募基金的流动性更差,一般认为风险也更高,所以其收益是否高于其他类型的资产决定了投资者的资产分配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私募基金大多数都是非上市公司,所公开的信息较少,研究者们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的数据库来分析这个问题。
本文中,以芝加哥大学Kaplan教授为首的三位教授尝试来用一个新的数据库来回答这个私募基金行业的基本问题。他们使用的新的数据库叫做Burgsis,这一数据库会追踪所有投资于私募基金的机构投资者表现,进而涵盖了私募基金的历史、表现等数据。研究者们把私募基金分成了收购(buyout)和风投(VC)两类,前者主要进行杠杆收购,后者主要投资年轻公司。他们发现,收购类私募基金的表现要比之前记录的好了很多:相比较标准普尔500指数,收购类私募基金的在其运营期间的总收益要高20-27%,分摊到每年是3%;即便和其他的指数如纳斯达克指数或者Russell 2000相比较,收购类私募基金的表现也是明显好过市场的。
然而,风投类私募基金的表现就不那么抢眼了: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风投类基金的表现是好于股票市场的;然而在过去的十年中,风投行业表现疲软,甚至都没有跑赢美国的大盘。
论文原文:
Private Equity Performance: What Do We Know?
http://www.jijitang.com/article/544f72411bf722f2452cee3f
企业创新和并购:兼并收购和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
企业之间兼并收购的动机是什么呢?先前的文献中提出了很多种不同的动机,有些是从资产多样化的角度,有些是从公司老总“建立帝国”理论,有些是从公司之间协同效应的角度,还有一些是从公司老总过度自信的角度,等等。
本文着重关注于科技创新型企业,试图从企业创新的角度来解释公司之间的兼并和收购。他们发现,那些收购或者被收购的公司都往往是创新类公司。但不同的是,收购方的企业往往是拥有大量现有专利但研究经费(R&D expenses)较少的公司,而被收购放则经常是高研究经费但现有专利较少的公司。而在兼并收购发生的概率上,他们发现如果两个公司的技术创新之间有所重合,那么他们之间发生兼并收购的可能性更高。这样的话,公司之间能够相互利用共同领域不同的技术优势进行互补,促进合并后公司总体的科研能力。他们的研究也确实证明了,相比较对照组,那些在兼并收购前技术上重合度较高的公司,往往能够在兼并收购之后有更多的创新产出。这说明,公司之间技术上的互补,不仅仅决定了两个公司之间兼并收购的可能性,也决定了合并后公司的创新产出情况。
论文原文:
Corporate Innovations and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http://www.jijitang.com/article/544f92841bf722f2452cee48
保守的评价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的保守趋势
信用评级机构主要是指穆迪、标准普尔、惠誉国际为首的在资本市场上为金融产品进行评级的机构。金融危机中,许多人指责了这些评级机构所采用的宽松的评级标准使得投资者们放松了警惕,进一步促使投资者们承担风险,是金融危机爆发和蔓延的原因之一。本文想要研究的是,究竟这些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标准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有没有发生变化?
研究者们的关注点在公司债评级上。他们发现,公司债的评级标准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却和金融危机中的指责相反。同样的一家公司,如果其公司的特征保持不变,那么其信用评级会越来越低:一家在1985年被评为AAA级的公司在2009年仅仅能够得到AA-的评级,而一家在1985年BBB的公司在20年后则甚至都不都能获得投资级。研究者们进一步发现,如果我们固定一个等级(如AAA)并考虑这一等级的公司历史上的违约概率,其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之间是降低了的。这说明想获得某一个固定等级评级的难度是越来越大了。
趋于保守的评级机构对于公司的运营带来了哪些影响呢?研究发现,那些被评级机构“区别对待”的公司,即那些虽然公司特征很好却评级较低的公司,会发行更少的公司债、有更低的杠杆率,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债务融资能够带来大量税务减免(税盾效应)的情况下还是有不少公司的债务规模过小。不过,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评级机构的判断进行了调整:那些被债券评级机构低估的公司,其债券附加利率也相对较低,说明投资者正确认识到这些公司的债券评级被低估了,愿意以更高的价格去购买这些公司的债券。
论文原文:
Have Rating Agencies Become More Conservative? Implications for Capital Structure and Debt Pricing
http://www.jijitang.com/article/544f95561bf722f2452cee4c
媒体和金融:报纸罢工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
尽管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公共信息会在瞬间被反映在金融市场上,但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媒体对于金融市场的运作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其消息的准确性和传播速度决定了金融市场上资产价格的变化情况。这篇论文就是希望研究媒体消息和金融市场运动之间的因果关系。
作者利用全国范围内的报纸罢工事件来分析这个问题。他发现,当出现报纸罢工时,罢工日当天的股票交易量会下跌12%,说明投资者很有可能因为缺乏及时传达的信息而不愿意去进行交易。这些受影响的交易者更有可能是那些小型的个人投资者,而非机构投资者,因为机构投资者往往拥有更为先进发达的信息渠道来源(如彭博终端等)。与此同时,交易当日股票的价格变动会更小,波动率降低,进一步说明了投资者不愿意在缺少信息的情况下进行交易。但另外一方面,罢工日当天的收益并没有收到影响,说明市场相对还是有效且理性的。
论文原文:
The Media and the Diffusion of Information in Financial Markets: Evidence from Newspaper Strikes
http://www.jijitang.com/article/544fafbf1bf722f2452cee5c
股票流动性和公司创新:低流动性促进公司创新
公司股票在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对于公司的创新活动有什么影响呢?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因为公司的创新性和流动性之间互相影响,很难建立因果关系。但问题本身有很大的政策影响,因为ZF和监管可以通过改变股票的流动性来影响公司的运营方式。
本文通过利用一个准实验方法来研究流动性对于公司创新的影响。当股票的最小交易价格下降时,更多的交易发生了,市场上整体的流动性增加了,但是单只股票流动性的增加值不一定。通过利用这些增加值的不同,作者采用了Diff-in-Diff(DID)的方法来研究流动性对公司创新的因果关系。他们发现当一家公司的股票在市场上的流动性上升之后,公司反而会减少创新方面的支出。这其中至少有如下两种原因:第一点,流动性增加之后,公司的股票更容易被潜在的收购者购买,导致其被收购的压力更大,公司不愿意在创新方面过多支出;第二点,伴随着更高的流动性,有更多追逐短期利益的机构投资者会去持有这些公司的股票,这些机构投资者强调让公司管理者关注在短期利益上,而忽视了长期的创新投入。这样的结果也给监管者带来的启示:过于活跃的金融市场可能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创新。
论文原文:
Does Stock Liquidity Enhance or Impede Firm Innovation?
http://www.jijitang.com/article/544fb0201bf722f2452cee60
金融保护主义:金融危机中的跨国银行借贷
大家对于贸易保护主义这个概念肯定不会陌生。它指的是一个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企业而在国际贸易中对进口产品设定极高关税、限定进口配额或其它减少进口额的经济政策。在金融危机中,不少人认为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从而进一步恶化了危机带来的影响,不利于经济的迅速恢复。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保护主义形式:金融保护主义。它指的是跨国银行在本国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减少对外的贷款,而专注于给国内贷款的情况。论文主要研究了在英国的国际和国内银行的贷款情况。他们发现,当一家银行被国有化之后,由于国家更希望这些银行给国内的居民或企业进行借贷,所以这些银行进行国际借贷的比例会减少。比如,在英国,那些非英国的国际银行在国有化之后,在英国的借贷比例会减少11%,同时还会增加贷款的利率,并同时减少在英国发放的房贷规模。相比之下,当英国本地的银行被国有化时,并不会出现英国借贷比例的减少或者利率的变化。这说明,银行的国有化确实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金融保护主义。
论文原文:
Financial Protectionism? First Evidence
http://www.jijitang.com/article/544fb1121bf722f2452cee6c
零星股票:被忽视的股票交易
零星股票(散股,Odd Lots)交易指的是那些数量低于100股的股票交易。一般认为,这些交易的规模较小,而且主要由零售投资者(即非机构投资者)来完成,所反映的信息较少,对于价格发现所起到的影响不大。相比之下,整股(Even Lots)买卖往往由更为成熟的机构投资者进行,所反映的信息更多,也对股票价格的变动造成更大的影响。
然而,时代变了:纳斯达克上面交易规模的中位数是100股左右,证明零星股票交易已经变成了市场上的主流;同时,复杂的算法交易(Algorithmic trading)也往往是连续地进行小批买卖;诸多“昂贵”的股票,如苹果和谷歌,因为单只股票价格过高导致整股交易难以进行。对于研究者而言,这造成了一个潜在的样本问题:研究者们使用的数据库中仅仅包含了整股交易的数据,而忽略了零星股;如果在研究股票交易的特点特征时没有考虑零星股,可能对于研究结果造成影响。
本文中,作者使用了纳斯达克市场上120只股票的零星股交易数据来分析这些交易的影响。他们发现,平均每只股票的交易规模中又大约24%是以零星股交易的形式进行的,其中最大的比例达到了60%。这些零星股交易包含了35%-39%的价格变动信息,说明这其中有很多交易是算法交易所进行了。同时,正因为这些零星股交易对于价格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些交易在研究中不应该被忽视;如果未来的研究者们还是使用现有的数据库,那么其结论就让人难以信服了。
论文原文:
What’s Not There: Odd Lots and Market Data
http://www.jijitang.com/article/544fb16c1bf722f2452cee70
转载自:唧唧堂
微信号jijitang_com

阅读AER, JF,AMJ等经济金融管理学科顶级期刊最新最热论文推荐,请访问唧唧堂(www.jijitang.com )或者关注此微信号。
=======================
欢迎访问www.jijitang.com
唧唧堂是一个专注专业学术论文阅读,撰写,管理和发表的平台。我们希望不断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更新工具和服务帮助您更好地进行科研学术活动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