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能够达到多大规模?--杨小凯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奇妙意义
黄焕金
已故经济学家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厂商规模并不能无限扩张,因为它最终会受到其内部各个生产要素的关系之间互相摩擦所产生的交易成本所制约。厂商规模越大,内部摩擦所形成的各个生产要素之间的交易成本就越大。因此,所有厂商,其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可能再发展下去了。准确地说,当规模发展所造成的内部交易成本大于规模发展所带来的效益时,厂商规模无论如何都不能得到进一步的扩张了;如果硬要扩张,最终必定破产消亡。这个道理对那些盲目追求规模扩大的过热头脑,是一个重要的警告。比如,在行政行为仍然过滥的中国经济活动中,“做大做强”曾经是ZF及某些头脑简单的经济学家的口号,他们一厢情愿地以为,只要做大做强,就可以产生强大的竞争力,可以与跨国公司竞争。这种观念与行为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来看,是非常可笑的!行政性质的、盲目的“做大做强”不仅不可能产生竞争力,反而有可能面临破产的困境,有可能使投资各方陷于巨大的亏损,最终拖累金融体系。中国曾经有一个一味追求规模扩张的民营公司--“德隆公司”,它通过从股市中圈来的成几百亿资金,不断地扩张,最终,扩张之链崩断,几百亿资金蒸发,有关方面陷于难以自跋的债务困境。其实,如果他们深刻理解杨小凯的理论,就不会产生这种一味的扩张冲动,因为他们会懂得,随着规模的扩大,公司内部必定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成本,当这种摩擦成本大于公司所获得的效率时,它必定陷于衰退境地。
那么,厂商的规模如何得到发展呢?这取决于厂商内部的生产要素能够提供多大的效率,以抵消并大于它们所产生的互相摩擦所形成的交易成本。比如我们说,美国微软公司为什么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除去其所具有的垄断地位不说,那是因为公司内部的各个生产要素、各个工作人员所产生的效率,能够大于它(他)们之间所产生的互相摩擦。如果这些生产要素在公司之外能够提供更高的效率,那么公司即会有解体的危险。因此,经营灵活的厂商,在某个时候会直接雇佣工人进厂劳动,以获得他们的劳动产品,而在另外一些时候,则直接在外部市场购买相应的产品。这取决于厂商经营者是否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来获得这些产品。正象张五常所指出,企业的出现是因为劳动力交易费用低于产品交易费用的结果。
比如一个杀猪买卖的屠夫,他过去总是自己将猪养大后,再自己宰杀自己到市场去出售。后来,他不自己养猪了,从市场上购买生猪自己宰杀自己出售。再后来,他干脆不自己宰杀了,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别人宰杀好的猪肉去转手出售。他的经营方式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什么道理?说明,他总是—-他必须以“成本最小化”作为自己一切经营活动的根本原则,如果自己养猪不合算,他就不可能这样做,如果自己宰杀生猪划不来,他也不能够这样做,如果他硬要这样做,那么他必定破产。这是杨小凯新兴古典经济学告诉我们的奇妙而意味无穷的道理。
在此应特别说明,以“交易成本”概念为核心的新兴古典经济学,不仅能够内生地说明企业的产生,而且还可以内生地说明“ZF”因素的产生。ZF产生于市场混乱所形成的交易成本过大的时候。如果ZF所产生的交易成本大于自由市场,那么人们就不愿意ZF起作用,就不愿意ZF的存在,就更愿意“私了”。
杨小凯以这样的思想建构起他的新兴古典经济学体系,填补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真空地带,使人类经济学大大地向前发展了一步。有这样的经济学,杨小凯可以安息了。
200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