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3791 2
2008-06-27
关于通货膨胀的再认识和全球性通货膨胀的综合协调治理<p></p>          衡水市委统战部 姜丙刚<p></p><p> </p><p>最近,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这表明治理通货膨胀依然是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目标。关于通货膨胀,本人在《通货膨胀与经济减速两面夹击下的中国经济之路》中已经进行了初步探讨。下面,谈一下对于通货膨胀的再认识和本轮通货膨胀的综合协调治理。所谓再认识,是感到现有关于通货膨胀的理论,尚不能准确周全严密的解释通货膨胀现象,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所谓本轮通货膨胀的综合协调治理,是针对当前世界性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并发的特点,所应采取的应对措施。</p><p>一、通货膨胀的过程分析</p><p>通货膨胀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按照这一定义,金属货币时期就不应出现通货膨胀,但是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王莽改制时期等九次较大的货币贬值、物价飞涨的现象,可见通货膨胀并不是纸币的专利,只要有铸币现象,就有通货膨胀;只要有货币就有可能出现货币贬值,因为货币做为一种特殊商品,本身是存在供求关系的,供小于求时币价上涨,物价下跌,供大于求时币价下跌,物价上涨。因此,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一般认为,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有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结构性原因,还有需求拉动成本推动混和原因,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等解释,而实际考察通货膨胀的原因,可能更为复杂。下面对通货膨胀进行阶段性分析:</p><p>1、通货膨胀的酝酿阶段:在酝酿阶段,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逐渐形成。</p><p>一是经济类通胀因素形成。</p><p>(一)经济过热。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投资需求旺盛,资源供应紧张,劳动力价格上涨,消费需求增加。同时经济过热,导致外汇顺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热钱涌入。据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专家张明研究,当前中国资本市场上热钱已高达1.75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好象有些夸大,但保守估计也有三、四百亿美元。</p><p>(二)价格压制。如对于农产品,国际范围内欧美发达国家实行高额农业补帖,压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从国内来看,长期实行“剪刀差”、价格压制,导致种粮积极性降低,供应减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产品价格形成补偿性上涨之势。</p><p>(三)美元贬值。美国经济长期“双赤字”,美元做为世界性货币,其贬值就意味着以美元表示的世界物价的上涨,同时美元贬值助长投机行为。</p><p>二是非经济类通胀因素形成。</p><p>(一)战争。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很复杂。考察战争对经济的影响要从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还要分析战争的时间、强度和胜负结果。虽然战争可以刺激需求和科技发展,个别情况下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是总体而言战争的爆发会破坏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供应减少、需求增加、财政收支不平衡,是引起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p><p>(二)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无论在世界范围还是在我国,都是经济生活的一部分。但是自然灾害的程度和破坏性,却不尽相同。我国1998年洪灾的程度要比其它年份大一些,但当时经济处于通货紧缩的时期,它所造成的需求增大,正好可以抵消内需不足的因素,因而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不是太大。今年南方先后发生雪灾、洪灾,四川地震造成的损失更是估计达到1900亿元,这些适逢通货膨胀形成的时期,必然成为加重通货膨胀的因素。</p><p>(三)政局动荡。政局动荡、社会秩序混乱将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1995年俄罗斯、乌克兰、土库曼斯坦等国政治转型,通货膨胀率分别达到190.1%、376.4%、1005.0%。</p><p>(四)人口、资源、环境因素。人口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收入不断增长,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不断改善,而土地、石油、煤炭等一些重要资源却是越来越少,因此人口、资源、环境因素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长期性因素。如因为环保原因,要求节能减排;因为安全生产原因,要求关闭小煤窑;因为保护资源原因,会提高水费,这些都会形成涨价因素;</p><p>(五)临时性政策因素。如因为奥运的原因,限制炸药出售,导致砂石料、水泥等价格上涨。</p><p>三是“货”、“币”矛盾激化。这里的“货”,指货物,这里的“币”指货币。</p><p>(一)货币增多。在货物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增多会造成通货膨胀。货币增多的原因,其一是财政透支。财政透支的原因可能是战争,也可能是行政管理支出或其它支出过多。其二是货币发行过多。包括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过低以及其它宽松信贷政策,也包括出口顺差造成的外汇占款问题。其三是货币流通过快。包括投资、消费、出口旺盛,民间信贷的发展。其四是炒作,居民存款更多的进入流通领域,形成房地产、股市等泡沫。其五是经济增长本身也是货币增多的原因,随着GDP的增长,人均收入的提高,会增加有效需求。</p><p>(二)货物减少。在货币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货物减少造成供求不平衡。战争、自然灾害、资源控制(如石油、煤炭、土地等)、政策原因(如治理超载、小煤窑等)、生产过程中的浪费(重复建设、管理混乱、设备水平降低等)都可能造成供应减少。</p><p>(三)供需矛盾。在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供需地位的不平等,也会导致“货”、“币”矛盾。当供方处于有利地位如垄断时,就可能利用其有利地位抬升其产品价格,导致通货膨胀。近年来石油、铁矿粉价格大涨,美元贬值、需求增大、市场炒作固然是重要的原因,但是欧佩克和淡水河谷、力拓等公司的垄断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p><p>2、通货膨胀的生成阶段。通货膨胀的各种因素导致 “源头”商品在“源头”地方涨价。</p><p>一是通货膨胀在“源头”商品生成。不同类型商品涨价对于通货膨胀形成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以下几类商品涨价对于通货膨胀形成起着重要作用。</p><p>(一)农产品。包括粮食、蔬菜、肉蛋等。尤其是粮食涨价,在整个通货膨胀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作用。农产品涨价是通货膨胀前一系列商品涨价的最后反映,又是新一轮通货膨胀生成的标志性事件。因此,每一轮的通货膨胀都由粮食涨价引发。</p><p>(二)能源和原材料。包括石油、煤、电等。石油是本轮通货膨胀的最主要“源头”商品。石油涨价不仅直接引起CPI上涨,它还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p><p>(三)交通运输费。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价格最高上涨95%,运费上涨是一个重要原因。</p><p>二是通货膨胀在“源头地”生成。所谓“源头地”,或指一国,或指一个地方。</p><p>(一)某地因为发生战争、自然灾害、政局动荡、社会治安恶化等原因,供应紧张,导致通货膨胀。</p><p>(二)某地贸易顺差过大,经济发展过快,产品输出多输入少,致使本地钱多物少,物价上涨。</p><p>(三)某地资金聚集过多。导致资金聚集的原因,其一是上级拨款、下级上缴,包括财政转移支付、下级财政上缴等;其二是银行贷款,银行在本地放贷过多;其三是外来投资,包括项目投资和热钱涌入;其四是外地捐助;其五是外来汇款。相对于农村,城市集中的货币较多,相对于小城市,大城市集中的货币较多。货币过多,会导致物价升高。在开放的环境下,物价升高会因外地的货物输入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但由于房地产无法输入,故而一些大城市房价高,房价高必然要求工资高。一地房地产、工资升高,则会带动周边地区房价、工资、物价升高。</p><p>3、通货膨胀的传播阶段。</p><p>一是通货膨胀的传导。</p><p>(一)在商品中传播。一种产品价格上涨导致其下游产品价格上涨,否则下游产品企业难以为继。这样,物价由一种产品波及另一种产品,由一个行业波及另一个行业,由一个地方波及另一个地方。</p><p>(二)劳动力涨价。物价上涨,工人必然要求提高工资。</p><p>(三)利率上涨。利率上涨是通货膨胀中各类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的最后环节,也是物极必反的一个环节。物价和工资上涨,必然会要求利率上涨。利率实际上是资金价格,利率上涨必然会加重企业财务成本,要求产品价格上涨。但在利率提高物价上涨的同时,导致流动性减少,因而提高利率是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p><p>二是市场反应。通货膨胀会引起一系列市场反应,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和中间商会增加储备;一些中间商可能会搭车涨价,囤积商品;一些不法商贩还可能走私紧俏物资,牟取暴利。</p><p>三是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会导致出口量减少,进口量增大,外汇储备减少,汇率下降,货币贬值。</p><p>4、通货膨胀的缓解阶段。通货膨胀在这个阶段得到缓解,通货膨胀率逐渐下降。导致通货膨胀缓解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p><p>一是自发抑制。通货膨胀会受到以下因素的自发抑制。</p><p>(一)需求减少。经济运行体系会自发地对通货膨胀进行抵制。一般情况下,物价上涨会导致需求减少,需求减少会导致物价下降。这就好比,一种病毒入侵,会有抗体反映一样。但是在居民储蓄较多的情况下,这种反映可能要打一些折扣,人们不大可能因为物价上涨而降低消费水平。</p><p>(二)生产增加。生产增加会抑制通货膨胀的形成。同时通货膨胀会刺激生产,增加供给,使通货膨胀受到抑制。</p><p>(三)技术进步。通货膨胀还会刺激技术进步,因为物价较高,就会导致替代品的研发和新的生产技术的出现,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近年来汽车、电子产品等多次降价,从某种程度上,抵消了一部分通货膨胀因素。</p><p>(四)旧物入市。当通货膨胀发生时,会有更多的本来已经退出流通的商品,如房地产、古董、汽车等,重新进入流通领域,这会增加商品的供给,起到平抑物价的作用。</p><p>(五)通货紧缩的影响。通货膨胀会从一个经济体传导到另一个经济体。但如果另一个经济体正好出现通货紧缩,则可能抑制通货膨胀的传播。不论世界范围内,还是一国范围内,都可能既存在通货膨胀的因素,又存在通货紧缩的因素。通货膨胀传播的同时,通货紧缩也会传播。当两种因素碰到一起的时候,就可能发生抵消和中和。</p><p>二是通货膨胀压力的释放。</p><p>(一)形成通货膨胀的经济和非经济因素消失。如战争结束,自然灾害影响消除,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等等。</p><p>(二)涨价因素释放。如通货膨胀的源头性产品,已经上涨到一定程度,没有进一步上涨的动力。</p><p>(三)市场回复理性。市场囤积、炒作因素因通货膨胀预期的下降,而逐渐回复理性,物价回落。</p><p>三是对通货膨胀的治理。虽然通货膨胀会自发地受到抑制,但在自发抑制见效较慢的情况下,需要对其进行积极的治理。治理通货膨胀,首先要消除形成通货膨胀的各种非经济因素。在此基础上,采取各种治理措施。</p><p>(一)金融手段。通过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币制改革等措施,控制货币供给量。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同时也会造成企业财务成本上涨,因而要和其它措施配合使用。资金供给也要有保有压。</p><p>(二)物价控制。对于粮食等重要商品实行价格控制,同时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行为。粮价控制,虽可以一时控制物价,但是从长远来说,却会挫伤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尽管采取补贴等的形式,终究难于补偿粮价过低造成的损害。</p><p>(三)扩大供应。包括扩大生产、增加进口、技术创新、研发替代产品、进行体制改革等措施,对于这些方面实施财政、金融等方面的优惠。</p><p>(四)减少需求。包括实行定量供给、压缩基建投资、控制集团购买力、鼓励节约等措施。</p><p>(五)调整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增加进口,减少出口,消除顺差造成的外汇占款过多问题等。</p><p>5、通货膨胀的消除阶段。在这个阶段,通货膨胀降到较低水平。</p><p>一是通货膨胀消除的标准。</p><p>(一)物价降至通货膨胀前水平。一些城市消费者可能有这样一种思想,工资涨的越多越好,物价降的越低越好,粮食、猪肉价格最好降到去年以前的水平,甚至猪肉一块钱一斤、大米一毛钱一斤才好。这是部分群众的一种正常的自私心理,是不足取的,需要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p><p>(二)通货膨胀率降为零。下面在第二部分,我还将进一步说明,通货膨胀率降为零也是不可取的。</p><p>(三)通货膨胀率控制在5%以内。如果以治理过高的通货膨胀率为目标,用CPI月份环比法,今年10月份以后,通货膨胀率自然而然就会降低,因为这一轮通货膨胀率是从去年10月份开始的,只要今年10月份的物价不超过去年10月份的5%,就算已经完成目标。物价上涨,人们会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只要不再继续快速增长,人们会慢慢接受。本身粮食价格就已经偏低,好不容易涨了一点,难道还要让其价格降下来吗?</p><p>二是通货膨胀消除的结果。通货膨胀消除的结果有三种可能:</p><p>(一)通货膨胀压力释放,物价整体性上涨后,在新的物价水平上得到稳定。 </p><p>(二)通货膨胀得到治理,不合理通货膨胀因素得到抑制,经济结构变得健康合理,为经济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p><p>(三)通货膨胀率虽然降下来,但是进一步扭曲了价格机制,加重或者导致新的社会分配不公,为经济发展埋下隐患。</p><p>三是通货膨胀消除的意义。</p><p>(一)通货膨胀消除使社会经济秩序得到恢复,可以增强政府的威望。</p><p>(二)通货膨胀是一次利益格局的调整。经过一轮通货膨胀,有些国家、地区、企业和个人可能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也有些国家、地区、企业和个人要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p><p>(三)通货膨胀消除标志着一轮通货膨胀的结束,也标志着一个新经济发展阶段的来临。</p><p>二、通货膨胀的利弊分析</p><p>1、通货膨胀的周期性</p>一是国内通货膨胀周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四轮通货膨胀。<p></p>(一)第一次通胀(1979-1980)。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大大超过同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6.6%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37.3%的幅度,引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使商品价上涨率达到波峰的6%。 <p></p>(二)第二次通胀(1986-1988)。1986年后,随着商品价格的放开和工资改革的推行,旧有价格体系和经济结构中不合理因素又使通货膨胀再度爆发。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达到18.5%。 <p></p>(三)第三次通胀(1992-1994)。1992至1993年,由于市场经济改革,国家全面放开了对过去发放票证、限额供应的商品的限制,允许其以溢价形式,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定价,1994年,通货膨胀率达到24.1%。<p></p>(四)第四轮通货膨胀。2005年以来,电费、自来水费、燃气费、公共交通费、房价都在轮番涨价。2007年通货膨胀率4.8%,进入2008年以来通货膨胀率一直在7%以上。<p></p>二是世界通货膨胀的周期。<p></p>近几十年来,世界上出现过三次大规模通货膨胀。19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问题突出;1980年代,拉美国家是通货膨胀的重灾区,平均年通货膨胀率超过80%,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玻利维亚和尼加拉瓜等国甚至出现三四位数的恶性通货膨胀;1990年代,转型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较为严重。2007年以来世界各国,通货膨胀率普遍升高,形成新的一轮通货膨胀。<p></p>三是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p></p><p>(一)从我国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与通货膨胀相伴随的。改革开放前,物价长期稳定,但经济发展非常缓慢。改革开放后,虽然发生了几次通货膨胀,但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GDP从1978年3645.2亿元,到2007年246619.0亿元,增长67.65倍。2007年物价相对于1979年通货膨胀率为367.5%,27年平均通货膨胀率是6.1%。下表可以看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是一种伴生关系。</p><p>1980年-2007年的我国的通货膨胀率:</p>1980<p></p>1981<p></p>1982<p></p>1983<p></p>1984<p></p>1985<p></p>1986<p></p>1987<p></p>1988<p></p>1989<p></p>1990<p></p>1991<p></p>1992<p></p>6.0<p></p>2.4<p></p>1.9<p></p>1.5<p></p>2.8<p></p>9.3<p></p>6.5<p></p>7.3<p></p>18.8<p></p>18.0<p></p>3.1<p></p>3.4<p></p>6.4<p></p> <p></p>1993<p></p>1994<p></p>1995<p></p>1996<p></p>1997<p></p>1998<p></p>1999<p></p>2000<p></p>2001<p></p>2002<p></p>2003<p></p>2004<p></p>2005<p></p>2006<p></p>14.7<p></p>24.1<p></p>17.1<p></p>8.3<p></p>2.8<p></p>-0.8<p></p>-1.4<p></p>0.4<p></p>0.7<p></p>-0.8<p></p>1.2<p></p>3.9<p></p>1.8<p></p>1.5<p></p> <p></p>2007<p></p>2008<p></p>2009<p></p>2010<p></p>2011<p></p>2012<p></p>2013<p></p>2014<p></p>2015<p></p>2016<p></p>2017<p></p>2018<p></p>2019<p></p>2020<p></p>4.8<p></p>0.0<p></p>0.0<p></p>0.0<p></p>0.0<p></p>0.0<p></p>0.0<p></p>0.0<p></p>0.0<p></p>0.0<p></p>0.0<p></p>0.0<p></p>0.0<p></p>0.0<p></p><p>增长率与CPI</p><p></p><p>(二)从世界范围来看。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着通货膨胀。以美国为例,1997年GDP为76360亿美元,2007美国GDP13.8万亿美元,增长80%,而同期通货膨胀率56%,11年平均2.58%。</p><p>美国1998-2007年通货膨胀率</p>YEAR<p></p>JAN<p></p>FEB<p></p>MAR<p></p>APR<p></p>MAY<p></p>JUN<p></p>JUL<p></p>AUG<p></p>SEP<p></p>OCT<p></p>NOV<p></p>DEC<p></p>AVE<p></p> <p></p> <p></p> <p></p> <p></p> <p></p> <p></p> <p></p> <p></p> <p></p> <p></p> <p></p> <p></p> <p></p> <p></p>  2007<p></p>  2.08% <p></p>  2.42% <p></p>  2.78% <p></p>  2.57% <p></p>  2.69% <p></p>  2.69% <p></p>  2.36% <p></p>  1.97% <p></p>  2.76% <p></p>  3.54% <p></p>  4.31% <p></p>  4.08% <p></p>  2.85% <p></p>  2006<p></p>  3.99% <p></p>  3.60% <p></p>  3.36% <p></p>  3.55% <p></p>  4.17% <p></p>  4.32% <p></p>  4.15% <p></p>  3.82% <p></p>  2.06% <p></p>  1.31% <p></p>  1.97% <p></p>  2.54% <p></p>  3.24% <p></p>  2005<p></p>  2.97% <p></p>  3.01% <p></p>  3.15% <p></p>  3.51% <p></p>  2.80% <p></p>  2.53% <p></p>  3.17% <p></p>  3.64% <p></p>  4.69% <p></p>  4.35% <p></p>  3.46% <p></p>  3.42% <p></p>  3.39% <p></p>  2004<p></p>  1.93% <p></p>  1.69% <p></p>  1.74% <p></p>  2.29% <p></p>  3.05% <p></p>  3.27% <p></p>  2.99% <p></p>  2.65% <p></p>  2.54% <p></p>  3.19% <p></p>  3.52% <p></p>  3.26% <p></p>  2.68% <p></p>  2003<p></p>  2.60% <p></p>  2.98% <p></p>  3.02% <p></p>  2.22% <p></p>  2.06% <p></p>  2.11% <p></p>  2.11% <p></p>  2.16% <p></p>  2.32% <p></p>  2.04% <p></p>  1.77% <p></p>  1.88% <p></p>  2.27% <p></p>  2002<p></p>  1.14% <p></p>  1.14% <p></p>  1.48% <p></p>  1.64% <p></p>  1.18% <p></p>  1.07% <p></p>  1.46% <p></p>  1.80% <p></p>  1.51% <p></p>  2.03% <p></p>  2.20% <p></p>  2.38% <p></p>  1.59% <p></p>  2001<p></p>  3.73% <p></p>  3.53% <p></p>  2.92% <p></p>  3.27% <p></p>  3.62% <p></p>  3.25% <p></p>  2.72% <p></p>  2.72% <p></p>  2.65% <p></p>  2.13% <p></p>  1.90% <p></p>  1.55% <p></p>  2.83% <p></p>  2000<p></p>  2.74% <p></p>  3.22% <p></p>  3.76% <p></p>  3.07% <p></p>  3.19% <p></p>  3.73% <p></p>  3.66% <p></p>  3.41% <p></p>  3.45% <p></p>  3.45% <p></p>  3.45% <p></p>  3.39% <p></p>  3.38% <p></p>  1999<p></p>  1.67% <p></p>  1.61% <p></p>  1.73% <p></p>  2.28% <p></p>  2.09% <p></p>  1.96% <p></p>  2.14% <p></p>  2.26% <p></p>  2.63% <p></p>  2.56% <p></p>  2.62% <p></p>  2.68% <p></p>  2.19% <p></p>  1998<p></p>  1.57% <p></p>  1.44% <p></p>  1.37% <p></p>  1.44% <p></p>  1.69% <p></p>  1.68% <p></p>  1.68% <p></p>  1.62% <p></p>  1.49% <p></p>  1.49% <p></p>  1.55% <p></p>  1.61% <p></p>  1.55% <p></p>  1997<p></p>  3.04% <p></p>  3.03% <p></p>  2.76% <p></p>  2.50% <p></p>  2.23% <p></p>  2.30% <p></p>  2.23% <p></p>  2.23% <p></p>  2.15% <p></p>  2.08% <p></p>  1.83% <p></p>  1.70% <p></p>  2.34% <p></p><p>(三)通货膨胀的时间性。无论是国内还是世界各国,绝大部分年份都有一定的通货膨胀率;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一般持续二、三年时间;美、日、英、法等国上世纪七十年至八十年代初平均通货膨胀率均在7%以上。</p><p>2、通货膨胀的利弊。有人认为5%以下为温和的通货膨胀,6%-10%为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而10%以上则为恶性通货膨胀。也有人认为月平均50%以上,年通货膨胀率1000%以上的为恶性通货膨胀。要分析通货膨胀的利弊,需要对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进行分别讨论。</p>一是恶性通货膨胀。无庸置疑的是,恶性通货膨胀对于经济是有害的,应予高度重视。<p></p>(一)低度恶性通货膨胀(10-20%)。低度恶性通货膨胀虽对经济有一定的危害,但尚属于正常经济生活的一种反映。<p></p>(二)中度恶性通货膨胀(20-40%)。一般是因为经济政策不合理、经济结构失调、经济泡沫破裂和对于通货膨胀治理不力所致。<p></p>(三)高度恶性通货膨胀(40-100%)。一般是因为出现战争、严重自然灾害、政治局势动荡等原因导致的财政透支问题所致。<p></p>(四)超级恶性通货膨胀(100%以上)。一般是由于国际国内政治环境极度恶化导致的入不敷出所致。1923年,德国马克接连暴跌,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通货膨胀率每月上升2500%。这样的通货膨胀率,属于超级恶性通货膨胀。<p></p>二是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有利有弊。<p></p>(一)通货膨胀之弊。通货膨胀之弊是明显的,容易导致价格体系失灵、弱势群体生活困难、甚至引发社会动荡。<p></p><p>(二)通货膨胀之利。通货膨胀之利体现在通货膨胀可以调整分配,刺激需求,抑制通货紧缩,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动力。</p><p>三是温和的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的必需。</p><p>(一)某些价格长期过低。如农产品,长期价格偏低,因此,农产品涨价,是一种补偿性的涨价,压制农产品涨价,反而是一种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行为。对于农产品涨价导致的通货膨胀因素,要理解、支持和保护。</p><p>(二)内需不足需要通货膨胀弥补。从世界上来看,通货膨胀可以抑制生产过剩的危机,也就是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总体来讲,世界上的总供给能力是大于总有效需求的,要解决总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就必然要扩大货币发行,使总有效需求能够跟上总供给能力的增长。就我国来讲,因为我国经济结构的特点是内需不足,消费在经济中占的比例太低,通货膨胀正好可以抵消内需不足带来的通货紧缩问题,因而可以刺激生产,增加GDP和财政收入。外贸顺差占款增加,正好解决了内需不足的问题。</p><p>(三)促进劳动生产积极性提高。因为通货膨胀的存在,人们普遍感受到物价上涨的压力,靠存款过日子、吃老本是不行了,只有投身经济建设,才能保持和提高生活水平。</p><p>3、对于通货膨胀的科学态度。通货膨胀是挑战,也是机遇,对通货膨胀要有一种科学的态度。</p><p>一是对于通货膨胀要高度重视。通货膨胀尤其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对于经济秩序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如果不加注意,可能会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因此,对于通货膨胀要高度重视,同时也要注意充分利用通货膨胀中的积极因素,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p><p>二是对于通货膨胀要冷静应对。</p><p>(一)世界总体经济形势是好的。当前,世界范围内没有大的战争,也没有严重的动荡因素,全球经济总体格局依然是供大于求,不存在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风险。</p><p>(二)就我国来看,总体经济形势也是好的。三十年改革开放,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粮食基本可以满足国内需要,因此抑制通货膨胀具有足够的能力和实力。</p><p>(三)应对通货膨胀不要惊慌。通货膨胀在经济问题里面,属于一种头痛感冒的小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无论从世界上看,还是从国内来看,对付通货膨胀都有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在通货膨胀面前不要惊慌失措、反映过度。</p><p>三是要加强对通货膨胀理论的研究。</p><p>(一)传统的通货膨胀理论尚不完善。关于通货膨胀的形成、利弊、周期、治理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为大家公认的理论体系,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p><p>(二)新形势下通胀形势具有新的特色。新的一轮通货膨胀,具有与以往通货膨胀不同的若干特点,要治理本轮通货膨胀,必须结合新的形势进行研究。</p><p>(三)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我国通货膨胀又具有我国自身的特点,要解决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还须有针对性地研究我国通货膨胀的具体特点,形成中国特色的通货膨胀理论。</p><p>三、关于本轮通货膨胀的治理</p><p>1、本轮通货膨胀的特点</p><p>一是全球性。</p><p>(一)各国通货膨胀。发达国家中,美国目前通货膨胀率为4.4%,高出美联储1%—2%的预期目标一倍以上;欧元区通货膨胀率为3.3%,创欧元问世以来的新高。发展中国家中,印尼、新加坡、印度、沙特、南非、巴西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6.6%、7.4%、5.9%、12%、9.3%、4.5%,阿根廷、委内瑞拉均超过10%。转型国家中,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为12.8%。</p>(二)历史上的第一次。二战以前,各国经济相互影响较小,二战以后,苏联东欧等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但九十年代以后,欧美各国没有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近年来开始的通货膨胀是第一次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性通货膨胀。<p></p><p>(三)各国通货膨胀因素相互影响。对于我国和大部分石油进口国来说,本轮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是输入性的通货膨胀。</p><p>二是严竣性。</p><p>(一)部分国家发生了人道主义危机。因为无米下锅, 13个国家发生示威或骚乱,18个国家限制或禁止粮食出口。  </p><p>(二)部分国家发生了社会动荡。法国、意大利、西般牙、比利时、韩国、印度等国举行活动,抗议高油价。</p><p>(三)越南爆发了经济危机。由于食品及能源价格飙升,越南5月份通胀率达25.2%,贸易赤字达到144亿美元。在通胀高企的同时,越南的货币也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压力。</p><p>三是复杂性。</p><p>(一)结构失衡是导致本轮通货膨胀的根本性原因。从国际看,首先是新兴国家崛起打破了原有的国际经济结构,美国贸易失衡,美元贬值,带来一系列经济问题。其次是经济发展的无限性和资源供给的有限性矛盾,打破了原有的资源供应结构,导致了以石油、铁矿粉为代表的资源价格上升和粮价的上涨,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再次是经济形势发展冲击了原有的经济监管秩序。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国内需泛滥,房地产发展过速,出现泡沫,导致次贷危机,进而影响世界经济。从我国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分配制度不合理导致内需结构不合理和内需总量不足;内需结构不合理,导致房地产等行业发展过快、农业发展缓慢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内需总量不足,导致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导致投资旺盛、外贸顺差、人民币升值,这些最终构成国内通胀的因素。</p><p>(二)通货膨胀与经济减速并发。在通货膨胀蔓延全球的同时,经济减速的因素也在蔓延。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经济出现放缓的趋势,而这一趋势也影响到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我国沿海地区出现了青岛“半夜逃逸”和广东等地几千家企业关闭的问题。</p><p>(三)应对通货膨胀缺乏协调一致性。在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方面,各国相互指责;在共同应对通货膨胀方面,更多的关注的是本国的利益,缺乏必要的协调;迟迟拿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可行的措施。</p><p>2、本轮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p><p>一是本轮通货膨胀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p><p>(一)一般一轮通货膨胀的时间在二、三年至十几年之间。</p><p>(二)本轮通货膨胀的世界性、严竣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又为通货膨胀的治理增加了难度。</p><p>(三)本轮通货膨胀可能会呈现一种此起彼伏的特点。一国通货膨胀治理的成果,可能被另一国通货膨胀因素冲销。</p><p>二是通货膨胀的现阶段特点。就世界范围来说,本轮通货膨胀尚处于由生成阶段向传播阶段发展的过程中。</p><p>(一)石油、粮食、铁矿粉等价格大幅上扬,各国通货膨胀率上升。</p><p>(二)通货膨胀因素传播蔓延的速度加快。一方面向更多行业传播,一方面向更大范围传播。</p><p>(三)引发了世界范围的投机热潮。无论从石油、还是从粮食、铁矿粉价格的上涨中,都看到了投机的影子。</p><p>三是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通货膨胀能否缓解,取决于以下几方面因素:</p><p>(一)美元汇率。美元经历一段时间贬值后,实际上已经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为了刺激经济,存在进一步贬值的可能性,但进一步贬值会加重通货膨胀。美元是否进一步贬值熟难预料,但短时间内大幅回升却是不大可能。</p><p>(二)石油粮食等战略资源的价格走势。鉴于美元贬值、需求增大、储备增加和市场投机因素的共同作用,石油、粮食的价格,短时间内很难回落到去年十月份以前的水平。</p><p>(三)各国的应对。本轮通货膨胀周期长短,与各国的应对措施是紧密相关的,协调一致,应对正确,就可以早一些缓解,反之,就难于得到治理。</p><p>3、本轮通货膨胀的应对思路。</p><p>一是制定科学的目标。</p><p>(一)控制通货膨胀率。我国今年年初确定的目标是4.8%以内,今年实现这一目标可能难度较大,但是作为治理本轮通货膨胀的一项长期目标,却是可行的。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还可以将粮食价格进一步提高,以释放通货膨胀压力,增加内需。</p><p>(二)调整经济结构。在治理通货膨胀的同时,要调整社会分配结构、投资理财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布局结构和外贸进出口结构,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p><p>(三)增强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通过本轮通货膨胀,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p><p>二是通货膨胀的治理思路</p><p>(一)全球协调治理。全球性的经济问题,理应全球共同解决,单凭一国之力难于完成任务。为此,各国之间要加强对话,促进交流,协调行动,共同应对通货膨胀。</p><p>(二)释放通货膨胀压力与治理通货膨胀措施相结合。本轮通货膨胀是在全球政治形势比较正常的情况下发生的,没有大的战争,也没有大的政治动荡,总体而言还是正常经济的一种反映,美国、日本、欧盟等国通货膨胀率虽有上升,但还处于一种较低水平。因此,一方面要释放通货膨胀的压力,对于石油、粮食涨价中的一些合理因素给予支持,同时对其不合理成分进行治理。</p><p>(三)通货膨胀与经济减速综合治理。在治理通货膨胀的同时,要牢牢盯着经济减速的问题。当前经济形势中通胀的因素也有很多,减速的因素有很多。最好的办法是进行冲抵,适当放低治理通货膨胀的目标,用于治理经济减速,用经济增长来冲抵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p><p>(四)以结构调整为抓手根治通货膨胀问题。本轮通货膨胀的根本性原因是发展过程中的结构失衡问题,那么要根治通货膨胀,还是要从全球范围的结构调整来解决。</p><p>(五)树立长期应对通货膨胀的思想准备。基于上面的分析,本轮通货膨胀的全球性、严竣性和复杂性,又导致通货膨胀的长期性,为此,要做好长期应对通货膨胀的准备。</p><p>三是综合协调治理本轮通货膨胀的具体举措</p><p>(一)加强与美国、日本、欧盟、东盟、欧佩克等国家和组织进行双边和多边的对话、交流和协调。最近举行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沙特阿拉伯发起的国际石油会议对于共同应对本轮通货膨胀具有积极意义。</p><p>(二)维护美元的强势地位。美元走低,对世界经济负面影响太过重大,在当前形势下,还是要维护美元的强势地位,防止美元过度贬值。</p><p>(三)控制石油价格。协调世界石油输出国增加产量、限制石油投机行为、压低石油需求,开发石油替代产品。同时控制国际粮食、铁矿粉价格的继续地过度上涨。</p><p>(四)转变世界经济增长方式,改善国际贸易格局,协调各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国家的援助,帮助其解决人道主义危机问题。</p><p>(五)在全球通货膨胀和经济减速的复杂形势下保持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全球的事情,不是我国可以单独解决的。在全球通货膨胀短期得不到根本治理的形势下,我们要采取措施,尽力解决好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做到“风景这边独好”。主要思路是以通货膨胀与经济减速因素对冲为核心,调高粮价,降低利率,增加生产,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具体措施,请看本人在论坛发表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减速夹击下的中国经济之路》。</p><p>作者 :姜丙刚(jiangbinggang35@163.com)</p><p> </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6-27 21:44:00
写的很好 我已认真拜读 受益匪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14 19:27:33
thanks a lot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