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5403 17
2014-11-02
拙作《道德经新论》(副标题:揭开宇宙和生命的玄秘),全书计分九篇,共300万字,历经20年,已于日前完成。兹发布于网络,供有兴趣者参研、指正。

下载链接:

1,百度云盘:http://pan.baidu.com/s/1kT9kXAR

2,天翼云盘:http://cloud.189.cn/t/b6rumejUfIni

3,360云盘:http://yunpan.cn/csdM5RZcTEHuf (提取码:99a8)

三个网盘文件一致。下载后请对比
                             MD5值:7415C8E37A6D817477F27D8E562C5FEF
                             SHA1值:D7C79ED4B837B07DC24158E889DE3A9F4B614763


压缩包中提供了三种文档格式。第一是WORD版,第二是HTML版,第三是PDF版。阅读时根据个人喜好。

压缩包中另有检索软件等。


著者声明

    1,著者并无出版之想,请勿为此费心。
    2,任何个人和团体,在非商业、非获利前提下,可以任意复制、交流、引用,且无须征得著者同意。
    3,欢迎各学科研究者、各行各业有兴趣者,在本书基础上深化研究。同时欢迎对本书的不足和错谬之处予以指正、修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1-2 16:06:32
道德经新论 空见 著 V1.00版 简明目录

本书凡例 篇章说明
      
引言
      
绪论(总计约8万字)
       1 前言
       2《史记老子传》分析辨正
       3 近代以来关于老子的争论
       4 老子生平及思想渊源
       5 道德经传本的几个问题

第一篇 宇宙自然(全篇约60万字)
           引述
           老子宇宙自然简说
           第一章 原文注析(原1、4、5、6、14、16、21、25、34、39、40、42、43、51、60章)
           第二章 老子宇宙论
           第三章 老子自然论
           第四章 老子与科学宇宙论
           第五章 老子与粒子物理学
           附录 四种出土文献简析(道原、太一生水、恒先、凡物流形)
                      附录一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释析
                      附录二 马王堆帛书《道原》释析
                      附录三 上博简《凡物流形》的编联和个别段落简说
                      附录四 上博简《恒先》释析
                      附录五 恒先、太一生水、凡物流形的内容、年代和作者分析

第二篇 生命炼养(全篇约40万字)
           老子生命论简说
           第一章 原文注析(原10、15、20、28、41、50、55、59章)
           第二章 老子生命论
           第三章 老子炼养论
           第四章 老子与生物学
           第五章 从老子生命论看人类疾病、衰老

第三篇 心灵 德性 观念 认知 方法(全篇约70万字)
           第一章 原文注析(原2、11、36、47、52、54、56、63、64、70、71、73章)
           第二章 老子心灵学
           第三章 老子德性论
           第四章 老子认知论
           第五章 老子方法论
           第六章 老子观念论(重要观念简说)
                     01 同俦观
                     02 整体观(“和”、系统、秩序)
                     03 自性观(“自然”)
                     04 法则观(“法、则”)
                     05 层次观(“玄、又玄”、“上下”、“贵贱”)
                     06 无有观(“无、有”)
                     07 辩证观(辩证法则、辩证观念、辩证方法)
                     08 美丑观(美、恶)
                     09 价值观(“利用”、“贵贱”、“荣辱”等)
                     10 伦理观(德仁义礼善恶)
                     11 文明观
                     12 文化观
                     13 精英观
                     14 社会观
                     15 公平观(“公”)
                     16 正当观(“正”)
                     17 契约观(“契”)
                     18 平等观(“同”、“玄同”)
                     19 自由观(“自然”、“无为”)
                     20 民主观
                     21 国家观
                     22 经济观
                     23 生态观

第四篇 人生处世(全篇约20万字)
           第一章 原文注析(原7、8、9、12、18、23、24、27、33、38、44、45、58、67、76、81章)
           第二章 人生和处世

第五篇 社会治理(全篇约20万字)
第一章 原文注析(原3、13、17、19、22、26、29、32、35、37、48、49、53、57、61、62、65、66、72、74、
75、77、78、79、80章)
           第二章 社会和治理

第六篇 军事战争(全篇约5万字)
           第一章 原文注析(原30、31、46、68、69章)
           第二章 老子战争论

第七篇 《道德经》内容概要(老子思想体系)(全篇约5万字)

第八篇 老子思想在先秦的传承和影响(全篇约30万字)
           第一章 老子思想在先秦的传衍影响简述
                      第一节 老子思想先秦传衍简述
                      第二节 老子思想先秦影响简述
                  附录一:先秦的阴、阳、气
                  附录二:先秦的太一、太极和无极
                      附录三:先秦的鬼神和生命观
                      附录四: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及《道德经》42章的解释
           第二章 老子与先秦道家
                      莱蠡流派 老莱子
                      莱蠡流派 范蠡
                      文尹流派 关尹
                      文尹流派 文子
                      列庄流派 列子
                      列庄流派 庄子
                      杨华流派 杨朱 子华子
                      黄老流派
                      其他 柏矩和庚桑楚
                      其他 告子
           第三章 老子与先秦诸子
                      老子与孔子
                      老子与墨子
                      老子与兵家 孙子 孙膑 六韬 尉缭子
                      老子与纵横家 战国策 鬼谷子
                      老子与阴阳家
                      老子与荀子
                      老子与法家 韩非
                      老子与杂家 管子
                      老子与杂家 吕氏春秋 尸子
           第四章 老子与先秦文献
                        出土先秦文献 成之闻之
                        出土先秦文献 语丛一
                        出土先秦文献 尊德义
                        出土先秦文献 性自命出、性情论
                        老子与《易经》、《系辞》
                        老子与《金人铭》
                        老子与《礼记》
                        老子与《大戴礼记》、《伪古文尚书》
                        老子与《大学》、《中庸》

第九篇 老子与吠陀、奥义书、佛陀思想(全篇约30万字)
第一章 老子与吠陀
           第二章 老子与奥义书
           第三章 老子与佛陀
                        第一节 佛典和佛说
                        第二节 佛陀的修道、证道、传道
                        第三节 老子、佛陀比较中应予注意的事项
                        第四节 佛陀主要术语辨析
                                01 四谛
                                02 法印
                                03 法、无为法、有为法
                                04 五蕴、五取蕴、名色
                                05 缘起
                                06 无常
                                07 无我
                                08 无明
                                09 识
                                10 因缘
                                11 轮回业报
                                12 涅槃
                                13 禅定
                                14 八正道、三十七道品
                                15 解脱、解脱果位
                                16 神通、神灵
                                17 佛陀的中道
                                18 佛陀的宇宙论
                                19 附录 从佛陀看老子——老子生命论几处疑难的确证
                        第五节 老子、佛陀根本思想综合比较
                        附录 大乘和密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2 16:09:57
这里贴一段第三篇第六章老子经济观一节的一段内容:

3,经济学的观念、方法

经济学在西方最早属于道德哲学,如斯密就是道德哲学教授。马歇尔之前,经济学一般称作政治经济学(该词由蒙克莱田17世纪首创),主要研究生产、资本、交换、分配等经济活动。之所以称作政治经济学,一是因为那时政治学和经济学混在一起,尚未分离,二是因为当时大都将政府行为(财政、税收、法律以及另外的干涉管控)作为经济学的内容之一,且多从社会层面研究经济活动,如斯密就将经济学当成国民财富生产分配的科学。马歇尔之后,政府行为一度被剔除出去,凯恩斯又将其重新找回,形成了今天所称的宏观经济学,主要从社会经济总量进行研究,如经济政策、国民收入、社会就业、货币投资、财政税收、通货膨胀等。马歇尔一派则演变为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人消费、厂商供给、收入分配。

思想观念方面

经济学中有一些基础性的概念,属于哲学性质,不仅抽象模糊亦且歧见纷呈(这正是人文学科的特质。参见本书老子认知论一章关于知识的分类),如前文提到价值、效用、劳动、效益之类。好在这些概念在今日经济学中已无关痛痒。立足于这类概念而形成的流行见解(观念),也大都存在问题,如边际效用递减(物质性商品效用不会递减,应该改为边际需求递减);如价值决定价格等等。

经济学中的一些基础性观念,要么全凭想象、要么破绽百出、要么实证不足、要么偏执一隅,如个人逐利获益自动导致社会利益增加,如自由竞争形成良性秩序,如市场机制造就资源最佳配置等等。实际上这类观念大都属于信念或者说迷执,主要是主张者个人意愿、情志的表达(“德”之“情”的力量强大无比),但被巧妙地穿上了皇帝的新衣。

经济学提出了理性经济人假说,还认为他们是在研究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如前所述,经济人假说荒诞不经,稀缺性也大有问题(总有失业现象,所以人力从不稀缺。资源虽然稀缺,但总有商品过剩),有效配置也难以成立。实际上经济学用不着这些假定前提。

经济学中时间因素或者说动态过程没有被认真考虑(也可能难度很大,需要经济学体系的变革)

以上我们前文大都有所论列。经济学需要一次概念分析和观念变革,正本清源、拨乱反正。

按照老子的看法,大凡人为有意的创设(即违拗“自然”本性),都具有局限性、具体适用性(参阅老子辩证观,我们前文也有提及),不可能长久普适,也不可能纯粹有益无害,故需要根据具体处境进行调整变革(当然不是朝令夕改那样的频繁躁动)。经济学试图寻找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是不可能之事。

经济活动一方面涉及实物,是对自然物品的加工制造,这由科学认知和工程技术完成,卓有成效、真实无妄。另一方面涉及人事,由人根据价值观念求利获益。正是对人的看法上存在问题,正是对人的过度抽象,经济学时常陷入困境。从老子并结合现实生活中人类个体来看:

首先,人并不是单纯的理性动物,无论是在经济活动还是其他活动中,“情欲名观”都在起着作用,其中“情、欲”乃是根本、是动源,而“情、欲”是非理性的,也时常不受理性指导。

其次,经济活动只是人类活动的一项,尽管是最基本的类项之一。政治的、社会的、人际的、家庭的、道德的、文化的等活动,分别与经济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又次,在日渐繁杂、精细分工、相互关联、专业化程度提高的经济活动中,个体(包括决策团体)已经不是简单化生产经营时期那样,能够准确预判获取利润的可行的方式路径(理想的或想象的方式永远都存在),遑论利益最大化(事实上,大多数个体从斯密时代就从不存在现实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可能性或者说“自由”)。理性能力早已不敷使用并时常处于惶惑状态。

再次,逐利获益作为价值取向,刺激了“情、欲、名”的嬗变异化,“异化之德”(贪欲虚荣、享乐智计)驱动着人们行动逐求,必然发生争抢驱迫、虚伪巧诈等,而这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经济活动,不是经济学所能规范和预料。但经济学如果不晓得这种情况或者干脆置若罔闻(正如政治学和军事学等实践领域一样),那么其研究结果具有浓厚的纯理论想象和设定,或者说与经济现实严重脱节,懵懂之辈如果迷信经济学理论,那在现实中必然陷入困境。

在老子认知论一章,我们根据老子思想对知识类型作了区分。经济学属于人为创设的知识,是主观知识、虚华知识。因而不存在真知(真实正确的知识。除非经济学涉及到常识,否则都是主观虚华的见解主张),无法体知(体验感知)、无从确证。不同的经济学家立足于各自的知识状况和水准、研究方法和路向、情欲偏向、价值观念、哲学信念等等,构筑出有同有异的经济学形态。这些人为构建的经济学,各有其解释力、适用性,也都存在缺欠遗漏和无法解释的事项,更不用说预测和检验了。

仔细分析各类经济学理论,他们告诉世人的除了谬见偏见、古怪想象,就是众所周知的、早就实践的常识(比如企业的生产组织、管理行为、市场营销、分析决策、财务核算。这些实际的经济活动从来用不到经济学,而且都有自己更详尽具体、有效有用的学科支持或历史经验,均无须经济学指导启发和规范要求)。人们不禁要问,经济学到底告诉了人们什么?有什么现实的助益?这个学科有存在的必要吗?其存在的意义何在(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实则相当尴尬,类似于早前的哲学)

研究方法方面

经济学秉承了西方思想的唯理主义进路,借鉴了自然科学的简约化或理想化方法,抱持着以有限的抽象概念建构经济学体系的哲学和科学模式,用来寻绎经济规律、阐明经济活动。这些方法和路向有其合理正当的成分,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有的问题是根本性的。本书不打算对经济学研究方法作系统深入地评析(一则限于学力,二则对本书而言实无必要,三则从已发表的书籍、文献看,已有许多人进行了富有见地的剖析),我们只作一些散议性质的表白。

研究对象

可能从19世纪开始,物理学因其巨大的成功,影响到经济学研究,效仿物理学建设经济学,成为一些经济学家的追求。这是一条错误的或者说没有意义价值的路向(如果错谬也是价值和意义的话,那仍是有意义价值的路向),沿此方向的研究,不可能取得对经济活动有所助益的结果。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实在,这类实在具有确定性、稳固性,其性征机理也是相当简单的(参见老子认知论一节)。但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是人在从事经济活动。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不定性、随意性、不可预测、不可操控(参见老子德性论。实际上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特点,每个人都可从内省反思得以明确,用不到描述和解释,无须老子、佛陀以及本书去指明。正如我们反复说过的,人不是学习了心理学、认知论才有了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也不是在心理学和认知理论指导下去作心理反应和认知行为。经济学也是同样),与物质世界判若云泥。所以物理学可以成功地建成描述性理论(如运动定律、电磁作用),并通过这种理论去预测、操控,进而对实践制造作出贡献。在经验事实、观测实验的基础上,物理学甚至建构了具有普遍性、解释力的虚构理论(从老子来看,解释性理论实质上都是错谬、虚幻——如引力、时空弯曲、虚粒子等)。但在物理学中,他们明确表示乃是尚待验证的假说模型(经济学家显然还没有学会这一招,但假如他们学会了这一招,其经济主张的影响力、公信力就要大打折扣了。所以很可能,他们早就心知肚明,但秘而不宣),并一直致力于检验、修订。

正如所有研究人类现象的人文学科一样,经济学从来都没有将来也不可能进入科学领域(除非人们都成为逐利机器)。正是因为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正是因为人为性、不定性,经济学也很少能够如自然科学、技术制造那样求得真知(在人文学科中不存在“真知”,只是意见、主张等,详见“老子认知论”一章)、获得一致、预测预见,并能在文明发展中作出确切有益的贡献。经济学家们开出的药方,即便不都是毒药,其收效也是很有限的(适用于某一具体处境和某一历史时段。经济学提出了有效的政策建议时,往往是回归常识)。无论是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还是斯密自由放任的个人主义,拟或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非私有的计划经济,乃至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以及各个花巧的具体经济主张,全都如此。

这也就是说,因为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学效仿物理学,试图得出关于经济领域的普遍性、确定性理论,期望得到确定预见并在经济活动中得到验证,从而一劳永逸地解释和描述经济活动,不过是缘木求鱼、水中捞月。

倘若经济学也像心理学、行为学那样限于学说领域,并且如同心理和行为研究者们那样自觉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不定性,那问题倒不大。关键在于,每一个经济学家都自以为掌握了真理或者说解决问题的妙法(与早前的哲学家一样缺乏反省和自知),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将经济主张付诸社会实践,于是积极“献计献策”,从而达到搅乱甚至败毁社会和经济的非预期目的。

经济学应该定位于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那样的经验性、分析性、描述性学科,其研究方法应该是系统论方法(这时过程、演化、时效、突变、自组织、有序化、要素关系、新增变量如新产品、地域交流如市场进入等可以考虑进去。一般均衡论幻想着市场均衡,殊不知市场是动态演变的系统过程),不应徒劳无益地效法物理学尤其是理论物理学。

理想化方法

所谓理想化方法,就是通过抽象化、简单化过程,将研究对象的特质(要素、性质、运动等)化约为一组概念形态或者说概念结构,通过定性、定量研究,把握对象的一般性理。抽象化是分析归纳、选取特质,并形成一般或普遍概念的过程。简单化是指将次要的、偶然的、外在的等不重要因素忽略,或者给定一组限定条件,研究限定条件下的对象性理。理想化方法是自然科学(主要是物理学、化学及其分支科学)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就,不是别的,乃是因为对象可以理想化,也就是说物质世界本就有简单性、确定性(准确讲,是物理学、化学所涉及的实物存在层面如粒子、原子、分子等,所研究的实物性理如运动、电磁等等,本就具有简单性、确定性),可以通过理想化去研究,并根据观测实验、实际应用来鉴证修补。

自然科学的理想化方法,是方便研究的权宜之计。通过理想化方法,得出一般性或特定性理论,然后,或对真实物理现象予以解释阐明,或对生产制造提供理论基础。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假如理想化下的理论在解释阐明中遇到障碍;假如理论在实际应用(生产制造)中出现过度的偏差,那么就要修正理论或者重新理想化

理想化方法在经济学(以及所有人文学科)中仅具有限适用性。这主要是因为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人类心理行为具有复杂性、不定性,本质上不可理想化,至少是不能如物理学、化学等物质科学那样理想化。

事实上,问题不在于理想化方法,而在于物理学和化学等物质科学是观测性、实验性、反复性、应用性的科学,这才是物质科学的基本的、必然的方法。正是在反复的观测、实验、操作、应用过程中,物质科学发现了一致性、共同性,从而才得出了物理理论。这些理论必得经过同样的反复的证实,才会成为一般性理论。经济学并不存在实验性和反复性,只存在观测性(经济学的观测性与物理、化学不同,类似于博物学那样的观测)和应用性(经济学的应用性也与物质科学不同,物理化学在应用于技术制造时,可以得出确定结果),因而经济学理论均非通用性、普遍性以及确定性、恒常性的理论。

数学方法

自边际主义兴起以后,经济学开始广泛使用数学方法。这事实上走向歧路。经济活动中可测量的量无非是物品的种类、数量、价格。这看上去倒是容易构造出数学表达式,但问题就在这里。无论经济学家如何进行抽象分析、归纳总结(比如资本、货币、供应、消费、分配、政策、税收等概念、变量、参量),他们的关系形式都不是线性关系,而且大都具有自变量的性质(类似于物理学、数学中的多体问题,即本书所谓的多动源,比如社会和经济活动中每一个体都是动源),换言之,这些变量既具有自变量性质也具有因变量性质,是相互作用影响的且能自主变化的东西。这样,要么数学方法不大实用,要么必须做出种种限定。

这倒不是反对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而是说数学在经济学中仅具有限作用。今日经济学论文中充斥着数学表达,借助于世人对数学的敬意和无知,经济学获得了高深和精致的皇帝新衣。倘若经济活动真的可以这样揭示、彰明,那么无知粗浅的我辈也就高山仰止、从之若命。可是正如历史和社会从不听从哲学家的教导一样,经济活动也从未按照经济学家的数学公式和高深思想去运行演变。当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可以痛心疾首地认为,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历史、经济等,并没有听懂他们的阳春白雪,并继续语重心长地教导训诫(无数聪明的脑袋从事着虚幻愚蠢的事业,这可能就是数理经济学的真实情景。实际上不惟经济学,理论物理学中的许多数学模型也是如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2 16:25:32
好东西。楼主辛苦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2 18:41:40
大赞。楼主试图将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经济学二者融合起来,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课题。大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2 19:00:16
楼主真乃世外高人,顶礼膜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