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1913 6
2009-06-24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

不要做些过度行为干涉(包括语言)而应该让万物遵循各自本身的“自然之道”发展变化,一个国家的政府也不要过分过度的去施加政令和干扰人民百姓,让社会自然而然的遵循社会价值规律发展变化。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是谁产生狂风暴雨的呢?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长久维持这种的激烈变动的状态,更何况是人(包括个人与社会)呢?所以,遵循“价值规律”做事的的其行为也就自然符合于“价值规律”;以德为人者自然人也以德回报;坚持以违背价值规律的观点去指导行为的人就会有失败的结果。所以,愿意与价值规律同一的人,价值规律也乐于帮助他;愿意与美德同一的人,美德也乐于帮助他;愿意违背价值规律的人,失败也乐于跟随他。正是因为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因此他们也才不被人民百姓信任。


【注释】

1
、希言:字面意思是少说话。此处指统治者少施加政令、不扰民的意思。
2
、飘风:大风、强风。
3
、骤雨:大雨、暴雨。
4
、从事于道者:遵循价值规律办事的人。此处指统治者遵循价值规律施政。
5
、失:指违背价值规律。


【笔者感悟】
这一章老子好像想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就是:经济系统都遵循各自本身的‘价值规律’发展变化,一个经济系统所遵循的‘价值规律’就是经济系统自身的根本;所以,老子认为不要过分做些过度行为干涉(包括语言)而应该让万物遵循各自本身的“自然之道”发展变化,一个国家的政府也不要过分过度的去施加政令和干扰人民百姓,让社会自然而然的遵循社会价值规律发展变化。

不管你怎么猛烈的让经济系统的运动波动偏离价值规律,但是最终这个经济系统还是要回归到这种平衡状态。自然经济系统是这种运动法则,社会经济系统也是如此。所以,老子认为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产生狂风暴雨的天地尚且如此不能长久维持这种的激烈变动的状态,更何况是人(包括个人与社会)呢?只有遵循“自然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系统和谐相处的价值规律做事的其行为才能够自身与环境系统各自相安无事和谐相处,甚至利人利、互惠互利、己帕累托改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天人合一。

正所谓:“种什么样的因就得什么样的果”,一个人的行为如果按照符合客观真理的话,那么,他的行为结果就会成功,如果违反客观真理的话,那么,他的行为结果就会失败;同样道理对待环境系统符合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价值规律的话,那么,环境系统也会以天道酬勤(德)的方式来回报这个人的付出,满足环境系统的需要自身也自然而然的从中获得自己的需要。比如,从传统意义的经济学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从事某种商品买卖的生意人在社会上的这种商品需求大大稀缺时,当这个人在成本一定时生产的商品在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控制在个人供给量≤社会的商品需求量时,那么,他的供给的商品价格就有可能控制在商品价格≥均衡价格的状态上,因此存在利润,否则就可能使商品价格<均衡价格的状态,这就可能亏损。不过度盈满从而盈溢这正是老子所主张的行为法则,这个法则是符合经济学的价值规律的。


所以,遵循“价值规律”做事的的其行为也就自然符合于“价值规律”;以德为人者自然人也以德回报;坚持以违背价值规律的观点去指导行为的人就会有失败的结果。所以,愿意与价值规律同一的人,价值规律也乐于帮助他;愿意与美德同一的人,美德也乐于帮助他;否则,如果这个人违背价值规律去妄为,失败也就自然乐于跟随他了。同样道理正是因为统治者的对于人民百姓的诚信不足,只顾及他们自身集团的利益而不顾及和违背社会发展需求的整体利益使用各种欺诈、愚弄人民百姓的行为,因此他们也就自然不得人心和被人民百姓所信任了。这些都是相反相成的体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6-24 22:52:27
佛家畏因,凡人畏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4 23:06:50
潜悟 发表于 2009-6-24 22:52
佛家畏因,凡人畏果!
没有理解先生的意思,请先生指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4 23:23:38
“因果”二字,足以包括了人生观的一切,一个人一生的成败、荣辱,可以说完全系于因果二字。
  也就是说,种什么因,必然会结什么果。没有凭空而生果的突发,也不可能发生有因无果的意外。中国俗话说“前因后果”,就是这个意思,所有事务,都必有前因,才有后果,这中间的关系是绝对的必然,而不是相对的偶然。
  然而,多半时候,人们只看感受到“果”的部分,而轻忽了“因”的重要。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佛学里的一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佛家的菩萨,不一定指家神,大致相当于中国所谓的圣人,有智慧的人,这些智者高于一般人的,乃是他们看事情的落点比凡人要高,他们非常重视一件事情的动机。动机当然就是因,而发展出来的一切,便是果。因此,真正应该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动机、是因,等到事情发生了,尝到恶果时,再来怨怪、后悔、害怕,为时已晚了。
  宋儒学家讲究在“起心动念处用功夫”,西洋心理学主张做“动机的分析”,其深层的涵义,其实也都是“重因”。“畏因”比“畏果”要重要得多。
  因此,一个成熟的人,在处理任何事情时,万万不可只看“果”,而忽略了“因”,换句话说,发生了今天这样一个可怕、令人不悦的结果,绝对有它的因由在,当我们在生气抱怨之际,应该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哪里,而这些原因当中,自己是否该负一部分责任?简言之,就是当我们在怨怪别人之时,实在该先反省一下自己,别人为什么讨厌你,是不是你平日太嚣张,话太多?生意为什么会失败?是不是计划不够周详,或根本心存侥幸?为什么得不到上司的信任?是不是做事草率不够认真?和婆婆处不好,是不是自己在心理上根本就厌恶她?发生了车祸,是不是车速太快?被老师处罚,是不是犯了错……这样一路追探下来,你会发现,原来很多事,并不如自己“以为”的那样。
  真正成熟的人,对每一件事,在有动机时就尽力做好,先经过深思熟虑才开始,并且在过程中不断修正,并承认错误,接受错误,因为要有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要得善果,必种善因,想别人怎样待你,你必先那么待人,想博得别人的尊重,亦必先尊重他人。真的,人生的一切,全包括在这“因果”二字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5 14:04:26
谢谢两位的指教!有一句话叫做“防患于未然”,《黄帝内经》也有段名言:“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我认为其实国学与我认为的广义经济学是同一的,人广义上的健康就是生理、心理、社会三合一的健康,广义上的健康状态就是人体系统与环境系统符合和谐相处之道的状态,生理上的疾病是生理上的系统失去平衡引起的,心理上的疾病则主要体现为自我意识的认识上的失衡(当然,也存在生理与社会的作用),社会上的的疾病则主要体现为超我对于社会的道德良心标准和法律等等的违背。那么,一个人要不想落入邪道而永远立足于正道,就必须“防患于未然而“治未病,治未乱”。
可见,医与道甚至我认识的广义经济学是同理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5 15:23:12
我也没有理解先生的意思,太高深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