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注释】:
五色:指青、黄、赤、白、黑。此指色彩多样。
②目盲:比喻眼花缭乱。
③五音:指宫、商、角、徵、羽。这里指多种多样的音乐声。
④耳聋:比喻听觉不灵敏,分不清五音。
⑤五味:指酸、苦、甘、辛、咸,这里指多种多样的美味。
⑥口爽:意思是味觉失灵,生了口病。古代以"爽"为口病的专用名词。
⑦驰骋:纵横奔走,比喻纵情放荡。
⑧畋猎:打猎获取动物。畋,音tian,打猎的意思。
⑨心发狂:心旌放荡而不可制止。
⑩行妨:伤害操行。妨,妨害、伤害。 ⑾为腹不为目:只求温饱安宁,而不为纵情声色之娱。"腹"在这里代表一种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的生活方式。
⑿去彼取此: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彼"指"为目"的生活;"此"指"为腹"的生活。
【译文】:过度五彩缤纷、艳丽的色彩会使人的眼睛这一感觉器官产生视觉上的眼花缭乱,过度烦躁的声音或者美妙激昂的音乐的声音会使人的耳朵这一感觉器官产生视觉上的听觉麻木;味道过度香美、浓厚的食品会使人的味觉味觉迟钝,过度颠簸驰骋打猎(或者是猎奇)令人心意狂荡,珍贵稀有的物品容易诱惑引起人们的贪婪而令人做出超出偏离社会道德法规、甚至法律的不轨行为。因此懂得“价值规律”的圣人不管是修身养性还是治世,只求必要的安饱、保持一颗平常心,根据自身必要的生存、发展、优化来追求合理的需求;而不追过度的逐声色之娱,摒除外界对于身心过度的干扰和不良的诱惑,所以舍其后者而取其前者。
【笔者感悟】:以上的翻译中,我与人们传统的翻译不同增加了“过度”与“必要”等文字,正是遵循“中道”的中正适度、不过犹无不及、恰到好处的这一原理。来理解这一章,由于老子没有增加说明,往往人们认为老子只是希望通过禁绝感觉器官对于外面的物质世界的追求,用不看不听不为的态度来绕开社会文明带来的矛盾,来实现温饱平静的生活,这是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消极态度,可是,事实上是这样吗?这应该是一种误解,如果真的是这样,就有违反老子自己提出来的“道”这个概念的含义,“道”是中正适度、不过犹无不及、恰到好处的意思,《道德经》整本的内容都是为了强调应该如何去遵循“道”的,无为其实也不是真正的完全无所作为,而是不过度作为、不过度的干扰、不过度的强制,让事物按照自身的“道”(价值规律)正常的合理的运作(自组织、自律)来实现整体的价值优化。当然,我们对于老子的企望也不要太高,毕竟他只是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家,对于事物的规律往往还只是从一种唯象的推理去总结出来的,对于具体的事物原理他是不可能像我们今天的专家懂得多,甚至是普通人懂得的简单的科学知识他都不一定理解。但是,老子所理解到的对于自身与宇宙自然之间关系的哲学道理却是不得不令我们所折服的。当然,从道德经的文字表达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主要是想倡导一种:“为人处事但求无过而无不及,但不要物极必反而为其所害;提倡顺应天人和谐相处之道,实现天人合一整体优化的目的”。“无为而为”之中第一个“为”其实就是“违反价值规律”的“违”,所以,“无为”就是“无违反价值规律的行为”!只有了解到这一点,读《道德经》才能如苞丁解牛那样而游刃有余。
只是有一点究竟什么是 “不过度”与“必要”即怎么样才能符合“道”呢?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具体的科学实践来统计分析才能相对精确确定,而不是用抽象的哲学推理就能够想象出来的。
提醒:看这一章时可以结合第三章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9 10:57:30编辑过]
王平 金钱 +30 好文章 2009-5-19 17: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