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验、感知环境与获得信息的途径
高旷
感觉是世界在生命意识中最简单、最原始的反映形式,是生命认识世界的笫一步,是一切见、闻、觉、知、识的最初来源。可以说,没有感觉就没有一切,包括各种物理科学与社会实践活动。
从唯物论的角度上看,人类(包括其它生命)的感觉当然初始于感觉器官,最后汇集、形成于大脑。所以,详细了解、据实分析人体的感觉器官及感觉的形成机制与过程对于初级哲学研究来说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就人类来说,体验、感知、获得自身周围环境信息的工具就是五种感觉器官,即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器官、味觉器官、触觉器官,亦即所谓的眼耳鼻舌身“五官”。(不能排除长久以来,许多人认为人类有第六感官)
感觉器官里广泛地分布着各种感受器,感受器能接受体内外各种刺激,并将其转变为神经冲动,传达到思维器官——大脑。
感受器通常根据所在部位和所接受刺激的来源,分为外感受器、内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三大类,再根据刺激性质不同可把感受器分为: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电磁感受器、化学感受器。
1.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1.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与特异敏感性
各种感受器只对一定性质的刺激高度敏感,这种特性称为特异敏感性。每种感受器都有一定的适宜刺激。适宜刺激必须具有一定的刺激强度才能引起感觉。引起某种感觉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感觉阈。
1.1.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和感受器电位
各种感受器把作用于它们各种形式的刺激的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这种能量转换过程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受刺激时,在感受器细胞或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相应的电位变化,前者称为感受器电位,后者称为启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
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电位是一种过渡性慢电位,具有局部兴奋的特征。当它引发传入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时,才标志着这一感受器或感觉器官功能的完成。
1.1.3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各种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这就是感受器的编码功能。感觉的性质决定于传入冲动所到达的高级中枢的部位。
1.1.4感受器的适应
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继续存在,但由其所诱发的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冲动频率逐渐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适应是所有感受器的一个功能特点,分为快适应感受器和慢适应感受器。
1.1.5几个主要感觉器的感觉阈域。
视觉器官阈域:人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70-740nm的电磁波;人脑所获得的关于周围环境的信息中,大约95%以上来自视觉。
听觉器官阈域: 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范围为20~20000Hz,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听阈。当强度在听阈以上增加到某一限度时,还会引起鼓膜的疼痛感觉,这个限度称为最大可听阈。
温度感受阈域:人的皮肤如果是暴露在空气中,短时间内可以停留在零上几十度到零下一百多度的空气里,时间一长就会受伤。
(以上内容绝大部分摘自高等医学教材)
大脑是感觉、意识、记忆、联系、分析、推理、决策等作用的最终归宿,大脑中进行的活动过程如何转换成意识,是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目前尚待解决;虽然用科学方法也可以找出人脑的生化要素,但对意识经验如何产生却完全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
2 获得信息的特殊方式
通过对语言文字等音声、符号的意会与习练,进行人与人之间、人与书籍、媒介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学习,使得人类的各种行为、经验、数据、理论、智慧得以记录、保存、传承、验证与发扬,这是人有别于其它生命获得信息的独特方式。
但是,这个复杂的会意与习练过程同样离不开感觉器官的原始作用。没有眼睛,您看不到文字、数字等符号材料;没有耳朵,您听不到语言、电报等音声传递;没有一定的感觉经验作基础,即便是识字也无法理解其深意。
因为,这个感知(意会)的形成过程绝非那么简单,甚至比普通感知更为复杂与难以解释。语言文字等音声、符号要发挥其会意作用,就必须通过某种方式与生命的感觉、感性建立了牢靠、稳固的条件反射,这种反射乃至能稳固到自觉、不自觉的程度,直至难以察觉的程度。
由于文化教育的普及以及现代媒体的猖獗, 现代人深深的打上了语符、音声(还有影像)的烙印,甚至已经浸入到意识和骨髓里:几句歌词、一段演讲、一篇文章、一本书可以触动人一个人的心理乃至生理,甚至可以影响一观念、一事件、一人生、一群体、一国度、一世界。
现代符号学家认为,我们已经身处“话语讲述”而非“讲述话语”的时代!
究其成因是,学习语符、音声之初,就在其与物(相)、事、理之间在人的意识里反复地建立难以磨灭的生理、心理条件反射,以至于最后人类深陷其中,忘了来时的路。
岂不知,创造语符之初的本意就是用它来指代、意会,以便于沟通与协作,这等于说一切语符本身都是譬喻,所以,语符即使堆积成山也逃不出譬喻的本质,而不会是实质;譬喻永远是在譬喻,真相永远是真相。
魏晋时期的玄学其核心问题也是语言文字(名)与实体、本体(相)的关系问题。
总之,从唯物论的角度上看,任何无论是体验、感知等感性知识的获得,还是理论经验、抽象知识的获得,都时刻离不开感觉器官与感觉经验或明或暗的参与。
一切发展研究、实践应用都是为了满足感觉上的需求,更准确地说是满足心理上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