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
1117 5
2014-11-04
  经济学是一个大系统学科,所以至少从应用层面上来讲不要变成“大而化之”的理论。德国经济学家 德特马·多林(Deumr Doefing)在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一书的导言中提到哈耶克的厌倦:“我对纯理论有些厌倦。我写作《资本的纯理论》的四个年头里是非常艰苦的。”   

    宏观经济学研究和表述了一种趋势,但是在宏观经济学的框架下微观经济结构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我国目前这种似是而非的市场经济架构中,微观经济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或反作用是极为明显的,尤其是在生产方式和劳动力素质发生巨大改变的情况下产权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未必就象标准经济学所说的那样明显,就象此前国有亏损的山东钢铁兼并赢利的民企日照钢铁不过是政治权利打着“市场经济”的旗号一种“绑架”而已。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极不相同,而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大有不同。中国既没有完整的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也不像原殖民地国家独立后的发展道路。中国是在半封建殖民地国家之后直接进入前苏联的计划经济的体制。因此,就中国后现代的经济发展道路来讲,与任何国家的发展演进都是极不相同的。 在中国,实际上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经济学还是一个拿不到桌面上来的东西。在人们的大脑中,经济学不过是政治的“衍生品”,是被政治所绑架的“理论”。所以,赛义德说的“知识被政治绑架”,尤其适用于经济学的处境。        
     就宏观经济学来讲,我国先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为统领,以“剩余价值”和“劳动价值论”为理论核心,以计划经济为基本模板,这就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体系。到了改革开放之后计划经济很快遭到了批判和抵制,于是市场经济成为经济学理论的“当家菜”。在此号召下,“黑猫白猫”、“开放搞活”成为最热门的经济话题,“计划”与“市场”成为势不两立的经济学“冤家”。但是从国内外的经济发展架构中我们可以看见,“计划””与“市场”似乎总是“形影相吊”。例如,中国的计划经济期,“计划内”和“计划外”四处可见,私营经济也始终没有绝迹。就连高度市场化的美国,若干经济“控制”的法案也屡屡出现。可见计划未必就不可以没有市场,市场也时不时的需要计划来干预,计划和市场都存在垄断的可能性,如何实线社会资本的分散才是经济学的要务。计划经济的缺陷在于没有市场信息的导向而变得僵化,尤其是中国的计划经济本质上讲是一种大一统政治框架下的“统制经济”,是一种国家直接干预的高度垄断经济。市场经济如果完全放弃调控也会变得无序,而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推行的市场经济只是脱胎于 “统制经济” 变种,是一种无序的经济体系。就中国的基本国情来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要尽快实现重大经济或政治目标,没有大一统的计划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一五”的规划和“两弹一星”就不可能实现。实际上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主要的错误在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计划经济走了过头路。反过来看,改革开放初期的“搞活经济”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只顾“摸着石头过河”,全然忽略了市场经济的前提是法治保障。一时间,经济学界的“产权决定论”呼声高涨,似乎只要产权明晰就是市场化了,而对于“三角债”充斥市场流通的各个环节和消费市场萎靡居然有学者称“那是没有办法的事”,《山坳上的中国》一书中有一句很有意味的结语:“领导者的决策是从学者那里讨来的,而学者的理论则是从想象中蒸腾出来的"。但其实就在这一时期,周其仁就已经指出“预期收入紊乱”是其一症结所在,但可惜的是主流经济学界没有人关注这一结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是产权明晰也好,还是“抓大放小”也好,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具有经济头脑的决策人或者一个有效的领导集体,无论你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不可能生存下去。王力先生对此曾有精辟的总结:国企缺眼力,民企缺能力。因此如果那些宏观经济学家或是经济决策人如果早一点看透宏观经济需要微观经济支撑这一关系的话,大概改革开放的步伐会走得稳健一些。从早先“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就骂娘”,到现在“好吃的肉都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人们是不是应该深刻理解杨小凯先生“后发劣势”的判断?
     经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系统,在任何经济系统中存在的问题都是多因素问题,所以在研究和观察经济问题时必须要用系统的观点看问题。系统工程原理早就告诉我们系统具有全局性、层次性、关联性、最优性,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人是最重要的要素。产权明晰固然重要,但仅有了明晰的产权经济学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于西方工业革命时期,因此其“剩余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是有其合理性,但是到了二战以后,西方进入“民主资本主义”时期,这样的理论总结就不够全面了。现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陷入的困境已经很好地说明了问题。现代经济学的各个分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例如,由于相关人类行为特征在标准经济学框架下难以得到解释,而行为经济学借鉴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成果从而拓展了标准经济学的框架。 杨小凯关于社会化专业分工的新古典经济学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力已经得到世界公认。微观经济学关于价格机制的研究进展对“劳动价值论”已经有了否定性结论等等。所以在中国现阶段的“改革深水区” ,中国的经济学不能再“大而化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1-4 19:29:54
_2O9%NU@]JWD1[6YNV4ZDOR.gif 顶个人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5 21:12:09
许多人认为经济史不需要了解经济学,根据吴承明的史无定法,对经济学的掌握对于经济史是很大的战略要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5 21:50:24

对《经济学不要大而化之》的补遗

在中国现代经济学史上,经济学始终是被政治绑架的一门学科。纯粹的宏观经济割裂了微观经济的影响,此外经济学面对的是社会,是人。所以,西方经济学开始关注社会、关注人的心理和行为在经济体系架构中的作用和反作用。这就是现代经济学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变革,不能脱离人的行为取向,不能脱离忽视政治架构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力。所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单有明确产权是不够的,还要借鉴西方发展出来的社会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法治经济学、组织经济学等等学科的成果。陈嘉映说“中国的理论都是闹着玩的”,这的确只的经济学界的人们思考。     实际上市场经济并不是绝对的“万能上帝”,而计划经济从字面上讲也未必就是“万万不可用之”。不同的国情也不妨兼而有之:计划经济中的市场兼容性(即计划外经济),或者市场经济框架下的计划性。实际上对发展中国家在某一时期采用计划经济中的市场兼容性(即计划外经济)可以快速建立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发达国家要避免经济结构失衡也有计划的必要性。例如美国对虚拟经济的放纵最后导致金融风暴。总之世界上没有绝对好的东西,也很难找到绝对怀的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5 22:20:27
kh772002 发表于 2014-11-5 21:12
许多人认为经济史不需要了解经济学,根据吴承明的史无定法,对经济学的掌握对于经济史是很大的战略要求。
不了解经济学就无从知晓经济学史,而经济学史则是学者把握经济学演进脉络的基本途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6 18:04:34
ldjdkj 发表于 2014-11-5 22:20
不了解经济学就无从知晓经济学史,而经济学史则是学者把握经济学演进脉络的基本途径。
的确如此,经济学没有历史是没有源流,经济史没有经济学,是砍柴没有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