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文
1、市场饱和:体育用品行业不再是通过渠道扩张多开店就能赚钱的行业了,当年的李宁真的是躺着赚钱。消费者成熟,越来越多国际品牌杀入中国,让竞争越来越激烈;
2、盲目求大:习惯了粗放地向经销商压货的模式,让李宁高估了市场的消化能力和自己品牌的影响力。为了追求报表数字,在08年奥运会后盲目扩张,不断拓展新业务,不断开拓海外市场,人人都像打了鸡血似的亢奋的不行,结果步子迈的太大,扯到了蛋。当时怎么压的货后来又怎么吃的了回来(貌似叫复兴计划,回购经销商老库存),当时疯狂圈地的李宁店一个个倒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三线四线城市;
3、压货太多,积重难返;订货会模式反应迟缓:当他们发现客户已经没有资金去拿新货,只能卖老货,老货又折扣低,没钱赚,恶性循环的时候,他们已经无能为力。库存永远是服装业的痛楚,当然个人觉得现在体育行业这种订货会的模式也越来越不适于现在的市场了,一年多前的设计能有多少符合潮流?一年前的订货能有多少符合现在店铺情况?又有多少买手足够称职?;
4、执行力差:如果真的下狠心要做零售行业,那执行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当年CEO离任,TPG入主,提出了很多好的想法和方向,请了很多高大上的咨询公司,招聘了很多资历闪闪发光的高层。但是想法太好,执行力太差,很多业内很看好的项目没执行下去,无疾而终。几年前李宁就发过智能手机给职员巡店,为的是提高巡店效率,可是设备不好用,检查麻烦,反而增添了负担,后来这个项目无疾而终。现在听说李宁又在PAD上做了APP用来巡店,不知道效果如何。我猜可能也是又一个失败的项目。当不考虑到提升生意,为了做而做的时候,没有人会真正努力执行、配合,这个项目也就离死不远了。
5、没有战略方向:眼下的李宁,我感觉像个临死前疯狂的病人,无头苍蝇般的有病乱投医,结果各路神仙齐登场,把这里当成了各种项目、各种理念的试验田。随便举个例子,李宁一边喊着聚焦体育,做体育品牌,签了CBA和韦德,停了乐途的合约,转手又开始做起了韩国设计的买卖,最近还签了少女时代的谁谁谁。
6、没有利用好资源:上个原因中,我说到了签约韦德和CBA,如果按照坊间的流传的数字,这可都是花了天价才拿下的(韦德十年一个亿美金,CBA五年20亿人民币)。但是李宁终究能在这两方面的赚多少钱呢?别的不说,虎扑上看到去年LBJ的鞋子卖了2亿美刀,书包杜是1.5亿,科比第三0.5亿刀,我不知道韦德的鞋子卖了多少钱,我只知道李宁一次次的饥饿营销(或者是产能有限?)伤了无数个韦德铁粉的心。说真心话WOW真的是双好鞋,穿篮球鞋这么多年,这双鞋我觉得绝对是业界良心。我认为是仓促签了韦德,但是李宁的产能、市场推广、铺货等一系列工作都没做好准备,导致最终浪费了机会。大家还记得去年韦德中国行时球迷在旗舰店外大喊LNSB的视频么?反观下科比中国行,保罗、甜瓜、给力芬中国行,不多说了。至于CBA啊,那更是鸡肋,虽然这两年品牌越叫越响,但是依然是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看看平时CBA的上座率就知道了。再看看观众里有多少是真正疯狂的球迷?有多少穿着戴着拿着CBA的产品?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篮协吹的再牛不也是白扯,篮协又不买你李宁的东西。再说设计的队服,恕我眼拙,实在看不出和安踏的差别。
7、危机公关太差:在现在这个网络信息爆炸的社会,真的是好事一辈子不出门,坏事分分钟传千里。像李宁这类民族企业,确实不会也没有经验去进行危机公关,这是门很深的学问,玩儿的不好,只能是名声臭大街了。大家可以对比下安踏和李宁,同样是民族品牌,现在同时提起,哪个品牌全是负面的?呵呵。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要CBA球员穿李宁的篮球鞋,这事儿当时在球迷里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一致骂李宁和篮协沆瀣一气SB。比如去年五棵松体育场,尼玛李宁给所有座位上放了一家加油队服,结果和新疆队穿的队服颜色一样。赛后有李宁的人跳出来说,这是北卡蓝,那是什么蓝,不是一个蓝....我真的是无语了。结果后来机场就是五棵松体育场自掏腰包做衣服了。北京的球市算是国内最火爆的了,没有利用这种机会好好扩大生意,反而自己打自己脸,打了也就打了,还不会说几句话自嘲解释下,然后继续被打脸....
8、市场推广莫名其妙:最近北京的公交站牌都换上了李宁的秋季鞋广告,我不知道类似的广告看了几年,真的是要看吐了。去年有个狗头人的跑鞋广告各种没看懂。还有个全国10K跑啥的项目,不知道为他们增添了几块钱的生意。身边的朋友和我的一致看法是,李宁的广告砸钱很多,但是效果不佳,消费者不买账。像很多年前那个达蒙琼斯穿着飞甲篮球鞋那么好的广告,再也看不到了。
9、产品竞争力差: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原因,因为毕竟产品是核心,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产品不好,那做再多可能也是徒劳。李宁的产品呢,说心里话产品质量在国内品牌里还是最好的,受限于成本,和阿迪耐克还是要差一下。但是说到产品设计以及科技创新,那就只能被国外甩了十万八千里了。最开始的时候还有个李宁弓以及驭帅,后来就只会吃老本了,各种李宁弧各种环工弦弓,超轻也是一代不如一代。既然要做体育品牌,要做篮球鞋、跑鞋,试问如果连核心的减震科技都没有,拿什么做?设计更是一塌糊涂,各个系列毫无差别,鞋服配不起来,各种粗糙的设计糊弄消费者。我知道基础款价低好卖,但是价格低不代表就不能好好设计了。比较不是耐克,随便绣个钩子就可以分分钟几百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