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网友理论水平比较高,我把论文中的一段贴在这里,请大家提出保贵意见!
1,收入储蓄既是银行没有回收的贷款,也是借款人没有归还银行的债务。
企业、社会公众在商品经济与金融体系中构成最基本的经济单位。某期的收入储蓄是当期指企业和社会公众货币收入用于支出后的余额,用下式表示。
△δ=Y-D ………(1)
上式中△δ表示某期新增收入储蓄,Y表示当期货币收入,D表示当期货币支出。社会公众有很强烈的储蓄愿望,统计数据显示,社会公众虽然有借款发生,但总储蓄大于借款,因而收入储蓄为正数。也有统计数据显示,随着社会公众的收入增加,储蓄快于支出增加,储蓄占收入的比例随收入的增长呈上升趋势。
企业为了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收入所得不能满足投资需求,虽然企业的收入储蓄常常为正数,但是从总体上看,企业借款应大于储蓄。
从银行贷款与借款的关系看,贷款(ξ)=借款(ρ),这个关系表示任何时候,贷款资金与借款资金是相等的。银行发放100亿元贷款,等于借款人从银行借入100亿元资金。本文中谈资金量时,确认了借款与贷款的等量关系,下面就不再做说明了。
假如货币资金仅在国内企业,社会公众和商业银行之间周转。当社会公众收入储蓄增加时,商业银行向企业和社会公众发放的贷款与还款之间会出现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应等于收入储蓄。用以下公式表示。
△δ=△ζ-△η ……… (2)
△ζ表示当期银行贷款资金,△η表示当期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还款变化量。还款指当期的信贷资金还款和收入所得还款。从(1)式和(2)式得到下面关系式:
Y-D=△ζ-△η ……… (3)
当期收入-当期支出=当期银行新增贷款-当期还款变化量。
根据等式右边的关系式可知:a、若新增贷款等于新增还款,那么当期收入储蓄为零,表示前期存入银行的收入储蓄在当期没有增减变化。b、若新增贷款大于新增还款,当期收入储蓄增加,总储蓄也增加了。C、若新增贷款小于当期还款,则要减少前期的储蓄资金,如将钱从储蓄账户取出,归还银行贷款。
尽管a、b、c三种情况都可能存在,但是,等式(3)右边的关系式受到左边关系式的约束。从宏观总量角度分析,由于社会公众收入储蓄为正值,因而,总有一部分银行贷款资金通过收入余额的方式存入了银行,就出现了还款小于贷款的情况。
在储蓄增加的情况下,银行贷款与还款之间存在一个缺口,随着储蓄资金积累性增加,这个缺口就会越来越大,在减去还款以后,当期银行贷款余额与收入储蓄存款在数量上完全相等。
为了更好理解两者相等的关系,可设当期还款为最大可能还款(Max△η,Max表示最大)。最大可能还款是指,在贷款资金全部用于支出的条件下,借款人从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回收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归还了银行贷款。最大可能还款的另一种表述是:最大可能还款指借款人已经归还的借款再加上借款人可能归还的未还借款。
当期的银行贷款余额(△υ)=当期银行贷款增量(△ζ)-最大可能还款(Max△η)=当期新增储蓄(△δ)。即有
△υ=△ζ-Max△η ……… (4)
△υ=△δ ……… (5)
上式表示新增贷款余额等于新增收入储蓄。贷款资金通过再支出周转,由借款人的借贷资金转变成为社会公众的收入储蓄。收入储蓄既是银行没有回收的贷款,也是借款人没有归还银行的债务,本文称为双重债务:借款人的欠债(欠银行),银行的负债(欠储户)。
2,商业银行收回贷款在微观上可行,宏观上不可行。
现代流行的金融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能够等量收回,既然如此,一定存在着商业银行的贷(借)款=还款的关系。尽管会有类似不良贷款的资金损失,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和其它收入大于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商业银行总体是赢利的,否则商业银行不可能发展壮大。
在货币乘数理论中,贷款=还款的思想得到充分的表达。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商业银行收回贷款=基础货币×货币乘数。由于发放贷款和收回贷款具有相同的乘数,因而当基础货币等量时,贷款=还款。
对于这种观点,根据(3)式可做进一步解释。若贷款变量(△ζ)=还款变数(△η),则有收入(Y)=支出(D),收入储蓄增量(△δ)等于零。再加上商业银行的收入所得,则会出现还款大于贷款的情况,即等式右边有-△η,等式左边则为-D。商业银行从-△η中获利,非借款公众的当期支出大于当期收入,需要从前期储蓄中取款弥补-△η的缺口。
贷款=还款的思想与现实中社会公众收入的增长趋势并不完全一致,在微观上,适用于少量贷款回收,但不适用于宏观层面上的情况。社会公众的收入储蓄存款与收入呈正比例的增长。银行储蓄存款增长,其源头资金的是借款人的资金净流出,即(3)式中的△ζ-△η>0关系。净流出的资金是借款人不能归还银行的其它人的储蓄资金。
由于存在收入储蓄,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与货币回收不是对等的过程,回收的贷款小于发放的贷款,因而货币乘数是不相等的,也不能简单地运用货币乘数原理来确定回收的货币量。
在△ζ-△η>0的条件下,借款人有三种途径弥补资金缺口,大致为:
(1)通过商品市场获得收入还贷;
(2)通过金融市场获得收入还贷;
(3)再向银行申请贷款,用新债还旧债。
借款人通过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收回贷款是有限度的。从逻辑上讲全额收回贷款是不可能的。首先,必须承认借款人是通过从商品市场获得收入来归还贷款的。而借款人的借款支出与通过卖出商品收回贷款这两个过程并不对等。简单说就是资金支出容易,回收困难。总有一部分资金收不回来。其二是社会公众有强烈的储蓄愿望。总要将自已收入中的一部分留做储蓄,社会公众不会消费完自已的全部收入。这就会导致部分转变为社会公众收入的贷款资金不可能作为还款资金流回银行。
借款人通过卖出金融资产还债,也会受到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而不可能全额收回投资。金融市场虽然规模很大,如股票市场市值甚至超过国民收入总值。但是,股票市场股价波动完全由小额交易决定,绝大部分股票并不同期参加股市交易。所以,在经济繁荣期易于还债,而在经济衰退期,卖出股票会导致股价进一步下跌,使股价低于买入时的价格。经济繁荣期大量增加的借款,在经济衰退期是不可能通过卖出金融资产实现全额归还的。
因此,借款人通过(1)、(2)种方式不可能够全额收回支出的借贷资金,需要继续向银行借钱,用新债还旧债。
借款人用新债还旧债,对于金融体系的发展至关重要。新增货款维持了借款人与银行之间的资金债务链的良好关系,使绝大多数正常经营的借款人不因旧债不能归还而倒闭。
银行也能够从新增贷款之中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在信贷规模扩大以后,银行贷款次数和每单业务量都会趋于增加,从而会进一步降低单笔货款不能收回的风险。例如,大银行和小银行同样有两笔不良贷款,大银行承受能力就强于小银行。
随着信贷规模的扩大,借款人的数量也增加了,借款人之间的资金流动扩大了借款人的生存空间,让受困的前期借款人更容易解除债务负担。
用发放新债的办法收回旧债,对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固然重要,但是这也会积累债务。通过新贷款维持借款与还款的对应关系,实际上是商业银行通过延期还款的方式来维持贷款与还款的周转。只不过延期还款的借款人不是固定的独立对像,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群体。用新债还旧债,滚动还债。债务却越滚越大了。
当我们知道未还贷款实际等于收入储蓄时,这个数量就远远超过了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和盈利,这部分未还贷款应为银行的资金损失。我们应该认识到,商业银行只能在总量上通过增加新贷款的方式维持贷款规模,而不可能实际收回转变为收入储蓄的贷款了。
关于贷款=还款的金融理论并不能反应贷款因所有权转移而流失的情况。对不同时期借款的单个借款对像来说,贷款=还款理论关系成立。而对整个贷款群体来说,总是贷款>还款。商业银行收回贷款在微观上可行,宏观上不可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 23:39:00编辑过]

简单说,主要观点是: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主要由商业贷款转变而来,商业银行不可能收回这部分贷款。
由于不能回收的贷款远远大于商业银行利润,因此商业银行实际是亏损的。
我曾经在网上写了一篇通俗短文《银行的密秘》,其中有一篇标题是《沒有一家银行真正盈利》,对该文的批评者很多。但批评者缺乏理论深度。我在这儿立个理论文章,很希望再次与反对者交流、交流。
支持10楼,如果真的不盈利,那么为什么还能有那么多银行那么有实力。
其实楼主可能是说的商业银行对社会整体的盈利没有贡献,但是它自己还是能盈利的
回复10楼,12楼:商业银行财务报表上有利润,是因为商业银行并不把收入储蓄视为银行未还贷款。而仅仅是一种资产负债,这部分负债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只在利息层面上,而不是储蓄存款本身。在存款利息率不断降低的情况下,存款付息对商业银业利润负作用就降低了。
商业银行之所以不断发展,并不主要依赖商业银行的帐面利润,更主要还是银行的体系保证,简单讲主要表现在有几方面:1是中央银行自主地发行基础货币;2,商业银行通过贷款派生货币;3,货币主要在银行体系内周转。流出银行体系的是少量货币。
表面上银行以利润而生,实际上银行以创造货币而生。规模越大的银行,越不会倒闭,银行倒闭与银行经营好坏并无必然联系,例如中国的四大商业银行。不论经营状况如何,相应都不易倒闭。大银行比小银行更不易倒闭的现象,全世界都如此。
商业银行不能收回的贷款指收入储蓄部份,不是仅指不良贷款。
另外,本文中的商业银行是指商业银行整体,当然这个整体是由各独立的商业银行所组成。
如果我们做与不做都会有人笑,如果做不好与做得好还会有人笑,那么我们索性就做得更好,来给人笑吧!
谢谢冰雪冷人,这种思想境界很大气,给人以鼓励和宽慰。
在当前金融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从一个新角度审视银行运行原理,是有益的。若商业银行以创造货币而生,则在当前危机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是度过金融危机的最好办法。显然,美国政府深知此道。
而中囯的情况比美囯更为严峻,实际上股灾已经发生,要命的是商业银行的报表上却有大幅增长的利润,这实际是一种假像。假像后面是更深的危机,如果,政策上不迅速采取措施的话,这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不是在美国,很可能在中国。
在这次源于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中,美国非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受到重创。如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等。这些性质的金融机构,均以利润而生,靠市场融资。从长期来看,这些企业中的绝大部分最终会因市场变化而被淘汰。
唯一例外的是商业银行,虽然商业银行也受到损失,但是商业银行可以从储户获得存款资金,还可以直接向中央银行借钱。不需要在市场上变卖资产融资,从而保证了账面资产不至于大幅贬值。这是商业银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般来说,投资银行的生命周期比商业银行短。这算是个预言吧!
美国是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做得最好的国家。发达的金融业也是美国经济的支柱,是美国引领先世界经济的基本力量,这次金融风险不仅对美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也动摇着美国的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没有看懂楼主在第一楼发的那个文章,惭愧!可能理论功底不够!
但是有几个问题想和楼主探讨一下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不同于四大国有银行,商业银行更类似于晋商时代的钱庄,都是由利益共同体发起成立的,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经济学的定理,资本天生的逐利性,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所代表的资本注定他必须盈利,当然盈利与否是和管理以及其他问题挂钩的。
第二,我国银行基本上靠利差生存,但是商业银行更多的开展了中间业务,这些业务所带来的利润虽然不是很多,但是随着金融创新不断深入我想所占所有利润的比重会不断加大!
第三,楼主研究这个问题能否把它分开,也就是说到底是银行那块业务不盈利,这样研究是不是更有说服力,如果说整体都不盈利,我想这是不可能的!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多讨论!
望界定一下:
所有的商业银行都不盈利?
还是只是说,“中国”的商业银行不盈利?

由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转变为收入储蓄存款,大多数储蓄存款不可能自动的转变为还款,因此商业银行并不真正赢利。各国商业银行其实都沒有赢利。不仅指中国的银行。前面已有说明。
aid是人大的吧,对方福前老师的著书很熟悉。
没有看懂楼主在第一楼发的那个文章,惭愧!可能理论功底不够!
但是有几个问题想和楼主探讨一下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不同于四大国有银行,商业银行更类似于晋商时代的钱庄,都是由利益共同体发起成立的,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经济学的定理,资本天生的逐利性,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所代表的资本注定他必须盈利,当然盈利与否是和管理以及其他问题挂钩的。
第二,我国银行基本上靠利差生存,但是商业银行更多的开展了中间业务,这些业务所带来的利润虽然不是很多,但是随着金融创新不断深入我想所占所有利润的比重会不断加大!
第三,楼主研究这个问题能否把它分开,也就是说到底是银行那块业务不盈利,这样研究是不是更有说服力,如果说整体都不盈利,我想这是不可能的!
四大国有银行都是商业银行。(粗粗的讲)商业银行的利差所得、收费、及投资所得减去经营费用和投资损失、冲减坏帐损失等等,为商业银行利润。
但是商业银行的利润与不能收回的贷款(已经转变为收入储蓄)相比是很小的数,商业银行并沒有赢利。
商业银行不能收回的贷款指收入储蓄部份,不是仅指不良贷款。
另外,本文中的商业银行是指商业银行整体,当然这个整体是由各独立的商业银行所组成。
你的模型完全不考虑利息(无论是存款利息还是贷款利息,因为如果你的结论正确,那么利息这点小费的损失算不了什么),只讨论本金的流动。这一点理解了。
还有几个问题,
1,几个增量的定义:新增储蓄(△δ),实际上指当期发生的储蓄;当期银行新增贷款(△ζ),或当期还款变化量(△η),是指当期与前期贷款(或还款)的差值吗?猜测你的意思,似乎应该是指当期发生的贷款ζ(或还款η),对吗?
2,如果1中的理解正确,那么你所说的公式(2)
△δ=△ζ-△η ,即 当期发生的储蓄 = 当期发生的贷款 - 当期发生的还款
如你的假设“货币资金仅在国内企业,社会公众和商业银行之间周转”,“当社会公众收入储蓄增加时,商业银行向企业和社会公众发放的贷款与还款之间会出现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应等于收入储蓄”,这个等式是确信正确的或是在现实成立的吗? 我看不明白这里面包涵的关系是不是必然的 
[em01][em01]1,几个增量的定义:新增储蓄(△δ),实际上指当期发生的储蓄;当期银行新增贷款(△ζ),或当期还款变化量(△η),是指当期与前期贷款(或还款)的差值吗?猜测你的意思,似乎应该是指当期发生的贷款ζ(或还款η),对吗?
2,如果1中的理解正确,那么你所说的公式(2)
△δ=△ζ-△η ,即 当期发生的储蓄 = 当期发生的贷款 - 当期发生的还款
如你的假设“货币资金仅在国内企业,社会公众和商业银行之间周转”,“当社会公众收入储蓄增加时,商业银行向企业和社会公众发放的贷款与还款之间会出现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应等于收入储蓄”,这个等式是确信正确的或是在现实成立的吗? 我看不明白这里面包涵的关系是不是必然的 
小白网友,你的提问很好,由于在网上发文,我文中的概念交待得不够仔细!增加了阅文的难度。
△ζ表示当期银行贷款资金,△η表示当期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还款变化量。△ζ就是你理解的当期发生的银行贷款,前面加△是表示当期发生的货款是总贷款ζ的增量。
“当社会公众收入储蓄增加时,商业银行向企业和社会公众发放的贷款与还款之间会出现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应等于收入储蓄。”
以上观点不是仼意而武断的结论,而是根据一个假设和一个原理推导得出的观点。
一个假设是:当期银行贷款全部用于支出。例如某房地产公司,向银行借款20亿元,全部用于开发投资了。虽然该公司在银行有现金存款10亿元,但这10亿的资金来自房屋销售收入,属于企业收入存款。
一个原理是:根据货币支出=货币收入的原理,贷款资金用于支出后,转变为其他企业和居民的货币收入。这个过程不断循环,直到全部转变为储蓄或还款为止。也就是说贷款资金的支出,主要有两个资金运动结果,要么转变为收入储蓄,要么用于还款。当然,还假设流通中现金量不变。
正在理解你的释疑
再问一下,“随着社会公众的收入增加,储蓄快于支出增加,储蓄占收入的比例随收入的增长呈上升趋势”,这里的公众收入增加是如何产生的(若假设流通中的现金量不变的话)? 
简单说,主要观点是: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主要由商业贷款转变而来,商业银行不可能收回这部分贷款。
由于不能回收的贷款远远大于商业银行利润,因此商业银行实际是亏损的。
我曾经在网上写了一篇通俗短文《银行的密秘》,其中有一篇标题是《沒有一家银行真正盈利》,对该文的批评者很多。但批评者缺乏理论深度。我在这儿立个理论文章,很希望再次与反对者交流、交流。
怎么说商业银行不可能收回贷款呢?从整个银行体系看存款与贷款是相生相伴的,也可以相灭呢?
如:有基础货币1亿元,经银行存款派生机制,可以产生10亿元的存款,9亿元的贷款。在理论上是可能做到贷款都收回,最后变成存款1亿元,贷款是0元的情况。
我想楼主可能把利润简单的理解为货币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7 22:25:17编辑过]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