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009-5-4 21:56:00
从微观企业角度上看,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商业银行不仅通过存贷利差可以赚取利润,通过非利息的中介服务也可以赚取利润,国外银行甚至通过资产管理来赚取利润。而不能回收的贷款做坏帐计提与冲销了,已经冲减利润了。商业银行是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企业持续不能盈利,就不会生存下来。既然世界上那么多银行能生存下来,又怎么回不盈利能,不盈利股东又为何要投资于银行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5 06:11:00
以下是引用王志成2010在2009-5-4 20:19:00的发言:
    不过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你定义的△δ是增加额,显然不论是储蓄总额还是贷款总额都将是另一个问题。(对吗?)
    你用△ζ“表示当期银行贷款资金”,但这是当期银行贷款资金的总额还是变化值?如果是变化值(从后文来看就是这个意思),这就要涉及到前期的剩余储蓄额的问题,

     因为贷款、还款、收入、支出均是当期变量,所以储蓄是当期新增储蓄,并不涉及到前期剩余储蓄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5 06:25:00

对于关系式: Y-D=△ζ-△η 。当期收入-当期支出=当期银行新增贷款-当期还款变化量。成立的条件为:

a,原理性条件。1,贷款全部用于投资与消费支出;2,支出=收入。

b,技术性条件。其他条件不变:国际间资金流量不变;流通中现金量不变。并且不考虑银行间资金流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5 6:50:5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5 06:47:00

例如,当期新增贷款100亿元,全部用于投资与消费支出。设储蓄率为20%,可以计算出经过货币资金再周转以后,

100亿元的贷款能够创造500亿元的新增收入和新增支出。

100亿的贷款转变为100亿元的收入储蓄。

总收入为100亿储蓄+500亿新增收入。总支出为500亿。当期收入600亿-当期支出500亿元=100亿元储蓄=100亿元贷款。

银行贷款必需归还,只能用收入储蓄还款,由于货币资金所有权转移,最大可能还款设为80亿元,这样本期新增储蓄为20亿元。

20亿元收入储蓄由贷款资金转变而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5 06:50:00
以下是引用王志成2010在2009-5-4 20:19:00的发言:
    
    至于后面的分析显然是把上面的关系式当成方程看待了,由此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推出一些有悖事实的结论。
    另外,你的抽象思维能力应该是很强的,要是能接受以上的分析其具体的实例也就无需再举了。如果不同意我的看法,我们可以就你的解释再讨论下去。

       希望能够举例说明你的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5 07:17:00
以下是引用fdlian在2009-5-4 21:56:00的发言:
从微观企业角度上看,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商业银行不仅通过存贷利差可以赚取利润,通过非利息的中介服务也可以赚取利润,国外银行甚至通过资产管理来赚取利润。而不能回收的贷款做坏帐计提与冲销了,已经冲减利润了。商业银行是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企业持续不能盈利,就不会生存下来。既然世界上那么多银行能生存下来,又怎么回不盈利能,不盈利股东又为何要投资于银行呢?

如果你在银行有笔存款,那么这笔存款的源头就是银行的贷款,你会把这笔钱还给银行吗?不会。

你把它存入了银行,银行会计制度把这笔线当做负债,而不是未还贷款。所以你认为银行是赢利的。

如果把这笔线记为银行的坏帐损失,银行利润就減少了。把所有私人存款加在一起,计入损失。银行就亏大了。银行不会这样做帐。

银行亏损的事实却是这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5 08:19:00

资金不好运转

 

简单说就是资金支出容易,回收困难。总有一部分资金收不回来。其二是社会公众有强烈的储蓄愿望。总要将自已收入中的一部分留做储蓄,社会公众不会消费完自已的全部收入。

活性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6 20:48:00
    回答马列光:
    比如(为了简便,只取大概的整数),中国2008年末: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2万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6万亿元,差额为4万亿元。
    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2万亿元,M1余额为15万亿元,M2-M1=27万亿元。
    单从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来看,储蓄是不够用的。但这是一个年末的统计结果,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因为还要适量地增发货币,这就补充了贷款数额的不足。这从M2-M1再减掉储蓄存款余额为22万亿元就可以看出,其数值是5万亿元(大于4万亿元),这就可以实现了。
    在这些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中,可以说储蓄是被充分利用的,贷款的坏账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你不论用什么理论论证事实明摆着银行在总体上是盈利的。
 
    再用数据讨论你的公式,这也相当于中国经济在2009年将怎么运行的问题:
    我在上次的回帖中给出了一个新的关系式:前期剩余储蓄额+△δ+△η=△ζ。
    这里的前期剩余储蓄额就是2008年的剩余,用数据说话就是这大概等于1万亿元。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绝不该、也不敢把储蓄都贷出去。对此可以理解为,在2008年所需要的26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中,商业银行只提供了21万亿元,不足的5万亿元正好从新增的M2中获得了。
    当然,为了简便起见,在分析2009年的问题时可以认为这一数值为0。这样上面的公式就简化成了:△δ+△η=△ζ。
    在2009年,我们可以假设各项贷款余额为31万亿元,即新增贷款余额为5万亿元。很显然,这除了来自当年的△δ+△η之外不够的部分就还得要增发货币。这样你就能理解了,上式是一个关系式而不是方程式。一旦你假设的△ζ大于△δ+△η,上式就有问题了。
    对此也可以这么理解,根据△δ+△η的计算结果你所能得到的最大△ζ不超过△δ+△η;超过的部分就得另外想办法解决。换句话说,新增贷款确实对△δ和△η都有影响,但△δ和△η还受到别的因素的影响,这就未必与新增贷款直接有关。比如,前期投资的项目竣工了,人们的收入就会增加,使得△δ和△η都有可能增加。这可以概括为:人们的收入并不仅仅是由新增投资创造的,实际上是由累积投资和新增投资共同创造的。
    你正因为把上式看成是方程式了,所以你是反过来思维的。要是新增贷款为100亿元,好像收入就只有100亿元(不考虑乘数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同时又由于储蓄率不可能为100%,这样收入储蓄总要小于新增贷款数额,仿佛商业银行在宏观上不总也收不回贷款。想想看,要是投资100亿元就能得到100亿元那还投资干什么。一定要有利润人们才肯主动投资,这样收入就不该是投资的数目了。
   从宏观的角度来讲,收入来自GDP中的可支配收入,再减掉消费的部分,余下的就是可储蓄的数额。这一数值在2008年是4.5万亿元,即2008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上年末增加了4.5亿元。当然,可以认为这些在2008年就已经贷出了。所以为了实现新增贷款对实物的要求(单靠增加货币没有任何意义),人们就得生产即使GDP增加。随着GDP的增加,收入就会增加,储蓄也会增加。到了年末,就又可以得到一个新的统计结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7 20:22:00

    特别回帖马列光:
    你这个公式对我很有启发,从表明上看起来这与凯恩斯所使用的国民收入决定公式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你是从银行的角度分析这一问题的,这就有了着眼点。以此就可以有根据分析其中的问题,这就有可能得到具有实证性的结论。
    凯恩斯所使用的国民收入公式是:储蓄=收入-消费(I=Y-C)。因为 消费=收入×平均消费倾向,所以可以得到 储蓄=收入×(1-平均消费倾向);也可以用 储蓄=收入×储蓄率 表示。贷款=储蓄(1-法定准备金率-银行准备金率),这样就能得到:贷款=收入×储蓄率×(1-法定准备金率-银行准备金率)。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只要还款就等于收入在减少,同时又相当于存款在增加,两者的变动基本可以互相抵消,这样就可以暂不考虑这一因数。于是从关系式的道理来分析,银行本期的最大贷款提供量为:
    上期结余存款×银行准备金率+本期收入×储蓄率×(1-法定准备金率-银行准备金率)= Max贷款。 
    用增量来表示就是:
    上期结余存款增加量×银行准备金率+本期收入增加量×储蓄率×(1-法定准备金率-银行准备金率)= Max贷款增加量。 
    假设计划本期的贷款增加量要超过左边的数额,则势必要发债,其数额将由下述公式决定:
    发债数额+上期结余存款增加量×银行准备金率+本期收入增加量×储蓄率×(1-法定准备金率-银行准备金率)= 贷款增加量。
    根据这个接近于方程的关系式,我们就可以定量地探讨其中的变化关系。其结论将是实证的,同时也很有理论意义。

    所以我觉得,你应该写这样的一篇论文:“从银行的角度分析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7 22:17:00
以下是引用王志成2010在2009-5-6 20:48:00的发言:
    回答马列光:
    比如中国2008年末: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2万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6万亿元,差额为4万亿元。
    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2万亿元,M1余额为15万亿元,M2-M1=27万亿元。
    单从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来看,储蓄是不够用的。但这是一个年末的统计结果,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因为还要适量地增发货币,这就补充了贷款数额的不足。这从M2-M1再减掉储蓄存款余额为22万亿元就可以看出,其数值是5万亿元(大于4万亿元),这就可以实现了。
    在这些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中,可以说储蓄是被充分利用的,贷款的坏账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你不论用什么理论论证事实明摆着银行在总体上是盈利的。
   

谢谢王先生用心研究后的回帖!

若围绕1楼的内容来讨论,我觉得不宜用全年的货币总量来做例子。因为那个理论公式中的变量要用当期发生的数据,实际中22万亿居民储蓄与贷款余额不仅含有历年的数量,而且还包含有外币净流入和其他因素,需要做数据整理才能在模型中引用。

所以,我不同意你最后的结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7 22:29:00
以下是引用王志成2010在2009-5-6 20:48:00的发言:
    回答马列光:
再用数据讨论你的公式,这也相当于中国经济在2009年将怎么运行的问题:
    我在上次的回帖中给出了一个新的关系式:前期剩余储蓄额+△δ+△η=△ζ。
    这里的前期剩余储蓄额就是2008年的剩余,用数据说话就是这大概等于1万亿元。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绝不该、也不敢把储蓄都贷出去。对此可以理解为,在2008年所需要的26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中,商业银行只提供了21万亿元,不足的5万亿元正好从新增的M2中获得了。
   

    你提出的前期剩余储蓄额,我觉得不够严谨,因为当期新增储蓄+当期贷款的还款=当期贷款,这个关系是衡等式,无需加上新变量。除非加上其它的条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7 22:46:00
以下是引用王志成2010在2009-5-6 20:48:00的发言:
    回答马列光:
    
    但△δ和△η还受到别的因素的影响,这就未必与新增贷款直接有关。比如,前期投资的项目竣工了,人们的收入就会增加,使得△δ和△η都有可能增加。这可以概括为:人们的收入并不仅仅是由新增投资创造的,实际上是由累积投资和新增投资共同创造的。
   

因为△δ+△η=△ζ是衡等式,所以新增储蓄和还款,在数量上等于当期的新增货款。

而前期项目竣工导致的货币收入增加,是贷款周转的结果,货币增量已经计入在新增贷款之中了。理论上不存在漏计问题,否则1楼公式的右边关系就不成立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7 23:00:00
以下是引用王志成2010在2009-5-7 20:22:00的发言:

    特别回帖马列光:
    你这个公式对我很有启发,从表明上看起来这与凯恩斯所使用的国民收入决定公式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你是从银行的角度分析这一问题的,这就有了着眼点。以此就可以有根据分析其中的问题,这就有可能得到具有实证性的结论。
    凯恩斯所使用的国民收入公式是:储蓄=收入-消费(I=Y-C)。

    所以我觉得,你应该写这样的一篇论文:“从银行的角度分析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我赞同凯恩斯的收入=投资+消费的观点,

但不赞同总储蓄=总投资的观点,这方面理论讨论在人大论坛上已做过辩论,还望指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8 22:11:00

   在此我只就你的最后一个回帖回复你:

   你说你“赞同凯恩斯的收入=投资+消费的观点”,可是不知你是否研究过,其实这一等式是有一定问题的。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呢,正是出在了凯恩斯把它当成恒等式(公式)看待了。由此必然会推出I(投资)= S(储蓄)的结论,即认为这也是一个恒等式(公式)。可事实上这些都是关系式,变量不具有彼此的惟一决定性。这就像高鸿业在《通论(重翻本)》的“译者导读”中总结的那样:“最终的定论是:二者时刻相等系指事后的或统计数字的相等,但这并意味着事前的或意愿的储蓄和投资的相等。事实上正是由于事前的或意愿的储蓄和投资的不等,所以才导致了事后的或统计数字的储蓄和投资相等于不同的国民收入的水平。”

    我最近正在定稿一篇涉及到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论文,差不多在下个星期就能上网发出去。当然,我的论文的重点不是对收入=投资+消费的的分析,主要是对IS-LM模型的分析,题目也是“对IS-LM模型的分析”。我原本想写的是“对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分析”,但又觉得涉及面太广了,所以就改变了着眼点。在这一论文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恒等式(公式)与关系式的意义是完全不不同的,如果不加以区分那就很容易推出有悖事实的结论。

    你想想看,且不论你的论证正确与否,你的结论是否都有悖事实???!!! 

    如果你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又不愿意以正确的观点去写类似于“从银行的角度分析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论文或文章,那我很快就会写出来。像这样的视角和理论依据是很难得的,要是把论文发给2009年经济年会就很容易中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9 11:04:00
以下是引用王志成2010在2009-5-8 22:11:00的发言:

   在此我只就你的最后一个回帖回复你:

   你说你“赞同凯恩斯的收入=投资+消费的观点”,可是不知你是否研究过,其实这一等式是有一定问题的。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呢,正是出在了凯恩斯把它当成恒等式(公式)看待了。由此必然会推出I(投资)= S(储蓄)的结论,即认为这也是一个恒等式(公式)。

我认为收入=支出这个关系式比较符合实际,因为支出分为投资与消费,即支出=投资+消费,所以才有收入=投资+消费。这是合符实际的。

但是收入=消费+储蓄与收入=投资+消费这两个等式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只是定义相等,只在定义相等的条件下,才有储蓄=投资的关系。

然而恰恰是定义相等是脱离实际,而且存在着自身的逻辑缺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9 11:14:00

相关讨论请叁考人大经济论坛→宏观经济→

hlpb92发帖,《投资储蓄等式中的储蓄就是指存款吗》,

马列光帖《我想问人大同学,是教科书错了,还是我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9 16:54:00

    你说:

    “但是收入=消费+储蓄与收入=投资+消费这两个等式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只是定义相等,只在定义相等的条件下,才有储蓄=投资的关系。”

    “然而恰恰是定义相等是脱离实际,而且存在着自身的逻辑缺陷。”

    没错,这种认识非常正确。

    可你在之前却说:

    “我认为收入=支出这个关系式比较符合实际,因为支出分为投资与消费,即支出=投资+消费,所以才有收入=投资+消费。这是合符实际的。”

    这就有些奇怪了?!是先有支出还是先有收入呢???进一步还可以问:是先有投资+消费才有了收入或支出呢,还是先有收入或支出才有了投资+消费?实际上两端仅仅是统计上的相等,在事先并没有内在的、完全一致的决定关系。你不能说消费增加了,收入就一定增加;情况正好相反,只有收入增加了才有可能增加消费。同样的道理,你也不能说收入增加了就一定意味着投资+消费会增加;只能说有了这个基础,增加与否还要看实际情况。但通常收入-储蓄=消费这一式子总成立。不过不能当方程似的任意写成收入=消费+储蓄的样子,要是这样很容易混淆本来的事实关系。也就是说,上述两个式子都不是方程式而是有一定关系的关系式。

    再回到你的100亿元贷款的假设中:

    当你想要增加100亿元贷款的时候会遇到这么一个实际问题,你满足贷款所需的任何条件,银行也乐意为你服务。但是银行告诉你,对不起,我们没有任何上期的储蓄结余(已经都贷出去了),那你怎么办?只要设身处地想一想你会感觉到,你推导出的式子一定是关系式而不是恒等式。当然,你正因为把它看成是方程式了,所以你可以反过来推理,增加了100亿元贷款也等于增加了100亿元的收入(由于乘数关系增加的还不止一倍),于是贷款的资金也就必然“有了”而没问题。

   可是,哪来的钱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9 17:15:00

    另外,你提到的《投资储蓄等式中的储蓄就是指存款吗》一文不知是否被隐藏了,没看着。能否往我的邮箱里发一下?

    在看你的“上、中、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0 11:40:00
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但是,有一点您可能没有考虑到,那就是由于多年的经营,很多商业银行有了相当的积累。再有就是银行的放款额很大,而且他们也越来越小心了,所以,他们的盈利还是有的,亏损的银行也少了许多。所以,这个问题的研究可能还不能这么简单的下结论,我曾经在一家省分行做过,应该说银行想盈利是很容易的,因为在中国资金是严重短缺的,获利也就是十分轻松的事了。您说呢?谢谢对本栏目的支持,请多发文章于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0 22:13:00
以下是引用王志成2010在2009-5-9 17:15:00的发言:

    另外,你提到的《投资储蓄等式中的储蓄就是指存款吗》一文不知是否被隐藏了,没看着。能否往我的邮箱里发一下?


这个帖子的楼主hlpb92发帖。我给个链接你再查查吧。https://bbs.pinggu.org/thread-90966-1-1.html&replyID=742044&skin=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0 22:19:00
以下是引用陈伟(广州)在2009-5-10 11:40:00的发言:
谢谢对本栏目的支持,请多发文章于此:)

版主的见识和做为可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2 15:28:00

谢谢领导表扬:)多发好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2 20:17:00

查过,文章没有题目,好像不是所要的文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3 02:15:00
以下是引用王志成2010在2009-5-12 20:17:00的发言:

查过,文章没有题目,好像不是所要的文章。

该文1楼虽然没写什么,但他的问题提得好,容易展开讨论。

我觉得讨论中有些观点值得关注,当然也欢迎你提意见,最近很忙,你的其他文章我记下了,慢慢看。不敢在你写的文章中随便个留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3 17:43:00

慢慢共同探讨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3 23:36:00

楼主的理论有问题

楼主的意思是说:如果借一块钱出去,其实转了半天就成为一块钱存款存回来,而不是银行收回来。但楼主你想过没有,就算货币总量不变,但是社会产品增长,说明后面的货币更值钱了.且不说货币量也会增长,即使是不变甚至银行的货币量有所减少,从其购买力看,银行也赚钱了.

但事实上政府也怕碰到像楼主这样的傻人:投出一块,然后收回九毛,他不会想到这九毛其实能买更多东西了,而是想到亏了。。
政府为了防止这种人使得经济不前进,就会适当增发货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4 23:55:37
亏损大大的。大黑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