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跟你说过会这样。”国际清算银行(BIS)早就警告过无节制的信贷增长和资产价格通胀的危险。在今年的年度报告——最后一份在长期担任其经济顾问的加拿大人威廉•怀特(William White)的指导下写就的年度报告——中,该行毫不讳言自己的正确性。不过,它表现得很克制:“当务之急并非分清责任,而是认真思考该如何应对。”
该报告正是在进行这样的思考。但它也描述了那些不听警告的人造成的烂摊子。报告指出:“当前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发生的市场动荡,在战后时期是没有先例的。鉴于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衰退风险,加上许多国家通胀急剧上升,人们日益担心全球经济可能正处于某种危急关头。这些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
正如国际清算银行年度报告的读者所能够预想到的,这份报告很好地回答了四大问题。
首先,为什么会发生危机?报告指出:“质量日益下降的贷款发放出来后,被卖给了轻信而贪婪的人——他们经常依靠杠杆操作和短期融资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利润。这本身就构成了一大弱点。更糟糕的是,由于过程不透明,风险最终落在何处往往并不明显。”
显然,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存在不足。报告问到:“一个庞大影子银行系统的形成,怎么会没有让官方明确表示关注?”的确,怎么会这样呢?此外,这场危机的特征之一是,证券化贷款的销售范围事实上非常广泛。谁拥有它们?它们价值多少?近一年来,围绕这些问题的不确定性一直在冲击着货币市场。
然而,报告坚持认为,引发危机的与其说是新鲜事物,不如说是旧有的弊端: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资产价格通胀以及快速的信贷增长。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还有它的结论:各央行应当承担一部分责任。报告中还告诫各央行结束这种局面。我上周在国际清算银行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曾提出,实行汇率目标制的国家所积累的大量储蓄和外汇储备,也是本世纪初美国长期实际利率处于低水平以及能够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
接着就带来了第二个问题:眼下的风险有多大?
答案是:非常大。这部分是因为,全球经济正处于某些高收入国家金融及房价通缩与全球性商品价格通胀的夹击之下。同样惊人的是许多巨大的不确定因素。近期商品价格飙升是短期泡沫还是会长期持续?美国家庭会大幅缩减开支吗(在2003至2007年期间,私人消费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0%)?美国及其他高收入国家的去杠杆化过程能否平稳进行,而不会引起高通胀?还会出现多少坏账?新兴经济体会否通胀上升步伐过快而不得不放弃干预汇市?如果是这样,美国长期利率会大幅上升吗?新兴经济体是否比许多人预料的更容易受到美国进口放缓的冲击?金融市场何时能复苏?股市对未来的风险是否有充分的评估?
对于可能出现的结果,人们的分歧非常之大,没有人敢断言未来将会怎样。大规模风险重估与全球通胀压力并存的局面是前所未有的,而且相当令人惊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