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案例库
2239 5
2014-11-06
中国的低级加工产业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最近所发生的很多事情告诉人们中国的产业急需升级,不升级没有活路。但“产业升级”是一个自然过程的结果,不是搞大张旗鼓宣传能够起到作用的,也不是谁着急就能升上去的。综观日本低端制造业的升级,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持续的压力日本低端制造业的升级到现在一直在进行中,因为日本的制造业一直在各种压力之下,有日元升值在价格上带来的压力,有来自韩国、中国台湾的中档产品的压力,也有来自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的低档产品的压力,研究日本的例子就会发现,产业升级完全是一种不得已的行为,并不是什么主动进行的。
提到日本的中小企业,人们自然会想到大阪的东大阪市和东京的大田区,这两个地区没有上规模的大企业,全是中小企业。二战前和战争的时候基本上都和军工生产有关,为军事工业提供零部件和加工,战后则转向了民用,为日本各大企业提供配套零部件,也利用日本廉价的人工和长期积累的制造经验向全世界提供着各种小商品,比如1986年,日本在钉子、螺丝、螺丝帽这种小五金生产上占有全世界生产份额的60%。
普通的螺钉类不需要什么很了不起的技术,随着日元急剧升值,中级以下的产品基本上都转向了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进入21世纪时,日本在螺钉产业所占的产值份额已经下降到20%,数量只有10%,现在就更少了,在标准品的螺钉市场上已经看不到日本产品。
原来生产螺钉的企业怎么办? 关门是一种选择,这种做法在日本叫 “废业”,但不是所有老板都能够做这种选择,关门以后的生活怎么办?日本的中小企业主们大多数都没有太多积蓄,平常有了点钱都花到企业生产上去了,不少人的家庭财产都押在银行里。公司营业的话,个人和家族就能活下去,一旦关门歇业,如何养活一家老小?再者,即使有钱也没有几个人肯放弃有时甚至是几代人传下来的企业。
转行是个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主意。但一般说来,一个行当做不下去了临近的行当也好不到哪去,至于转到毫不相关的行当而又能够成功的例子几乎没有。所以绝大多数日本低端制造企业面对外部压力惟一能够选择的道路就是不断挖潜改革,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降低造价,加快速度,同时引进新设备和新技术,生产国外还暂时不能生产的产品。最理想的是能够开发出有市场的新产品,这样就能一举走出困境。
“竹中”的探索
东大阪市有个叫“竹中制作所”的小企业就是开发出了深受市场欢迎的新产品的企业。竹中制作所从战前就开始生产飞机和舰船用的螺帽、螺栓,战后最风光的时候曾经有过220名员工,年产值40亿日元,盈利3亿日元。但从1984年开始连续4年出现赤字,产值下降到17亿日元,公司开不下去了。但是这时候泡沫经济来了,螺帽、螺栓的价格又上来了,似乎公司又要活了。别的同行业公司又开始重新扩大规模,添置设备,但竹中制作所的社长竹中弘忠没有这样做,他认为这种谁都可以制造的普通螺栓、螺钉已经找不出理由在日本继续制造了,目前的好景气应该只是暂时现象,接着来的肯定是绝对的不景气,对策要么是关门歇业不干,要么就得做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
这时有个在炼油厂工作的朋友向竹中社长提了一个建议,开发能够防止海风里所含盐分侵蚀的螺栓出来。普通的镀锌螺栓一般在使用100小时以后就开始生锈,给海上和海岸附近石油设施的维护造成非常沉重的负担,如果能够开发出耐腐蚀的螺栓,四面全是海洋的岛国日本应该有很大的需求。黑色金属防腐不是什么难题,但当时在螺栓应用上还存在很大问题。
竹中制作所花了5年时间,最后弄出了现在叫做“TAKECODE-1000”的特殊镀膜螺栓。新产品出来了,但是竹中制作所花了3年时间,没能在国内销售出去一根螺栓。任凭销售人员如何向大公司解说这种镀膜螺栓能耐海风腐蚀4000小时,甚至在海水中浸泡4000小时以后腐蚀面积也不到10%,都没用。
日本的大公司都以保守著称,特别在自主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方面更是如此。日本人在决定使用某种技术或者工艺时,有无“实绩”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使用旧技术和工艺,出了事没有人需要承担责任,只要改进旧技术和工艺即可,但如果有谁主动去采取新技术和新工艺而发生了事故,则这个人必须承担全部责任。
到了第4年,竹中社长只好把目光转向国外。
和日本企业的那种 “购买部”、“仕入部”或者“资材部”握有物资采购的绝对权力不同,美国企业的技术人员在选择资材的时候有很大权力,这样新东西打进去的可能性就大得多。竹中社长带着样品和测试数据亲自去了美国休斯顿的埃索石油公司总部,埃索石油公司经过仔细的审查以后把竹中制作所的名字和他们名叫“TAKECODE-1000”的特殊镀膜螺栓刊登在他们公司的《Master Vendors List》(主要配件供应商名单上,但并没有实际购买)。
对于竹中制作所来说,这就已经足够了。
竹中制作所拿着这本名册满世界找买主,最后第一笔生意是和马来西亚国营石油公司做成的,以后美孚和壳牌石油公司也开始使用这种产品。这就算有了实绩,这时候原来再三拒绝使用的日本公司也争先恐后地开始使用竹中制作所的产品了,到现在竹中制作所产品的90%实际上都是在日本国内销售。
一般的螺帽、螺栓每吨售价在10万-15万日元,而TAKECODE-1000的售价是100万日元左右,如果材料是特殊合金的话,每吨千万日元也能见到,这种螺栓其实有点品质过剩的味道,单纯从造价的观点来考虑没有必要如此讲究,但现状是还没有人能够拿出能够在同等条件下使用的山寨产品,而海上石油开采、海岸石油设施以及和原子能有关的设施离开了TAKECODE-1000无从谈起,因此人们也只能忍受这个高价或者说天价。
日本这种产业升级的例子很多,但基本上都是企业在存亡的边缘而去寻找新生路的例子。日本政府对产业转型升级是十分重视的,经常有新的支持政策或措施出台,但是没有看到企业靠这种政策成功的例子。因为企业只有找到了生路才意味着升级成功,反之就是废业或者破产倒闭,商场上的竞争就是这样残酷。
2010.7.12 经济导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1-6 16:50:16
从科学管理的角度来看,日本的企业文化是把东方文明与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结合的最好的国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6 16:58:55
ldjdkj 发表于 2014-11-6 16:50
从科学管理的角度来看,日本的企业文化是把东方文明与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结合的最好的国家。
日企工厂管理做的很好。台湾工厂可能从他们学了不少。
曾经听去日本考察学习的报告讲,日企在管理上的思想统一方面,还借鉴了文*革的一些做法,比如思想报告、每天朝会这种,对维持工厂运行效率有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6 17:16:27
是的,其实文革也有好的东西,例如样板戏如果不考虑政治表演模式,艺术性还是很高的。台湾受日本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一是台湾人在日本占领时期的奴化教育受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里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一是日本的民族性影响,二是日本发展经济的思维方式。其实日本如果不考虑军国主义因素,大和民族的优秀性也是客观存在的。日本的TQC管理原本是引进美国的曼哈顿计划的管理模式,但是日本人的东方文化情结把人的因素发挥到了极致,从而使TQC管理理论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老师“。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在文革期间来华讲学,发现了当时中国工业战线学大庆的经验(三结合攻关小组和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于是很快在日本国内全面推广应用,使TQC管理理论的发展获得空前的成果。日本制造从此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这难道不值得中国企业家和经济管理者深思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6 17:28:36
ldjdkj 发表于 2014-11-6 17:16
是的,其实文革也有好的东西,例如样板戏如果不考虑政治表演模式,艺术性还是很高的。台湾受日本的影响也是 ...
产业技术方面,相对于时代水平比较,国内整体似乎在荒漠化,前沿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感觉越来越吃力。尤其中西部地区,很少见到本土的技术型企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6 17:35:33
功利意识的”短平快“,和教育和科技体制的行政化对中国基础性的前沿学科是一种毁灭性的破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