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春:“这是一份在全球资本市场都可称雄的财报,它不仅让华尔街上持有阿里股票的投资者喜大普奔,也让阿里故乡的中国投资者称羡不已。”据张小春了解到,11月4日晚间,阿里巴巴公布了2014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本季度,阿里巴巴经营收入达到人民币168.29亿元(约合27.42亿美元),同比增长53.7%。经调整后的净盈利为人民币68.08亿元,经调整摊薄后每股盈利高达2.79元人民币。
阿里凭着这样骄人的业绩,其股价在未来的增长已经不容置疑,遗憾的是,这样一家优秀的中国企业,却因制度束缚的原因而不能在中国本土上市。
阿里巴巴尽管是一家综合性的电商企业,但是它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一直是网购零售业务,财报显示,在三季度,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中国零售业务平台(淘宝、天猫、聚划算)的交易额达到人民币5556.66亿元(约合905.29亿美元),同比增长48.7%,环比增长10.9%。2014年前三季度,阿里零售平台的总交易额已经接近15000亿元。
毫无疑问,阿里的高成长,其源泉在于中国消费市场的高成长。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广阔市场的大国,其消费市场不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也为商业经营者提供了丰富的发展机会。但是,在以往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中,消费一直未能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制约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其中的原因,除了以往过度倚重投资扩张、企业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消费能力不足等原因以外,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居民的消费欲望。
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商业市场异军突起,关键就在于其导入了创新机制,这种创新,不仅仅在于阿里利用了网络这一新经济形式,更在于它不断开发吸引消费者的新型消费模式,在产品介绍、销售价格、销售方式、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流程上,使消费者充分地享受到了作为“皇帝”的感觉,它所创造的“双11”活动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力遍及全国的购物狂欢节。阿里创造的消费模式,不仅为它自己创造了滚滚财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内的商业模式,一些将广开门店作为竞争手段的大型商业零售集团,在阿里面前相形见绌。阿里的成功充分地证明,中国并不缺少消费动力,只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陈旧的商业经营模式制约了消费的增长。此文章分享于张小春个人豆瓣小组(http: //www .**.com/note/445232329/)欢迎大家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