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6298 30
2008-07-06
<p> </p><p>劳动价值论是治国兴邦的根本理论</p><p> </p><p>党中央十分重视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的研究。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公报号召全党“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重申了这个号召;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立后,立即实施了“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其中包括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党中央之所以这么重视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的研究,根本原因是,劳动价值论是治国兴邦的根本理论。</p><p> </p><p>一、劳动价值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p><p> </p><p>第一,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形成规律——商品的价值是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企业为了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生产出较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较多的价值,获得超额利润,必须努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企业管理,加快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等。</p><p>第二,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形成规律——商品的价值是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能够调节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企业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价值少于供给与需求一致的企业生产的价值,企业无利润可图,甚至亏损,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停止生产或向供给小于需求的行业转移资本;在供给小于需求时,企业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多于供给与需求一致的企业生产的价值,企业能够获得超额利润。</p><p>第三,劳动价值理论的生产劳动理论——生产劳动不但是劳动者(包括管理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统一,而且是物质生产劳动、商业劳动、金融劳动、教育劳动、科研劳动、国家机关的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的统一。人们知道这个道理,就能使劳动者(包括管理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全面、协调发展,使物质生产劳动、商业劳动、金融劳动、教育劳动、科研劳动、国家机关的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全面、协调发展。</p><p>第四,劳动价值论的价值生产规律——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能够使社会建立科学、正确的税收制度和分配制度。例如,按照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的观点,参加生产劳动的矿山、土地是创造价值的重要因素,但矿山、土地创造的价值应该归国家所有即人民所有,国家应该对占有国家矿山、土地进行生产的企业征收矿山、土地税(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进行过阐述)。如果我们这样做了,不但可以增加国家收入,而且可以避免那些占有国家矿山、土地的企业或个人发“横财”,会使现在的住房价格降下来。再例如,按照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的观点,参加生产劳动的生产资料是创造价值的,国有生产资料创造的价值应该归国家所有即人民所有,国家应该对占有国家所有的生产资料企业征收生产资料占有税。如果我们这样做了,不但可以增加国家收入、解决不同行业之间的分配不公平问题,而且为正确实行按劳分配创造了条件——生产条件的分配是劳动产品分配的基础和前提。不能正确分配生产条件就不能正确分配劳动产品,就不能正确实行按劳分配。再例如,按照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的观点,现代的生产劳动是全社会各种劳动联合、协作进行的生产劳动,是物质生产劳动、商业劳动、金融劳动、教育劳动、科研劳动、国家机关的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联合、协作进行的生产劳动,劳动产品应该按照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进行分配。有些生产要素已经在联合、协作劳动的过程中分得了自己应该得到的劳动产品,有些生产要素,如教育、基础科研、国家机关的劳动者不能在联合、协作劳动过程中分得自己的劳动产品,需要通过税收手段从其他劳动者的收入中提取,而后再按劳分配给教育、基础科研、国家机关的劳动者。再例如,按照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的观点,资本主义的管理劳动具有二重性——既是剥削劳动者的手段,也是生产劳动的组成部分,管理劳动也是生产劳动,国家应该根据国有企业的管理劳动者的管理成果给他们分配劳动产品。</p><p>第五,按照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的理论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产品的政策,就可以使国内的人民将闲置的资金投入到生产过程之中,也可以吸收国外的资金进入中国市场,不但可以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的速度,也可以解决过去积累下来的人口过多的就业问题。</p><p>第六,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变化规律——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为我们准确计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提供了理论依据。商品的价值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样,既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从商品价值的相对性上看,商品的价值是变化的,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从商品价值的绝对性上看,商品的价值是相对不变的,商品的价值就与生产力成正比——生产力提高了,但它生产的商品价值没有变,而是使它生产的商品价值的数量增加了,使与之交换的商品价值提高了。工业的生产力提高了,工业产品的价值没有变,而是使与之交换的农产品价值提高了。这个事实说明了这个道理。如果人们懂得这个道理,那么,现在出现的农产品价格的提高问题就不是问题,而是顺理成章的。</p><p>第七,劳动价值论的价值生产规律——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能够解决人们对马克思理论产生的各种困惑,解决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过去,人们在学习马克思理论时产生很多困惑。如,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不是一致,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是不是一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平均利润产生的原因是不是竞争,等等。因为这些困惑,人们对马克思理论产生了怀疑。如果人们知道劳动价值论的价值生产规律——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那么,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p><p> </p><p>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p><p> </p><p>1、“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价值”这个结论是有条件的</p><p>过去人们根据马克思的一句话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就是“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价值”。可是,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不错,马克思是说过“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价值”。但是,马克思的这个结论是有条件的: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因为商品的价值是中等生产条件、中等劳动熟练程度和中等劳动强度下的劳动时间,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当然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如果超过中等生产条件,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就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p><p>《资本论》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是必须的、科学的、合理的。首先,《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不是个别资本家企业的发展规律。因此,要弄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就必须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一个整体。如果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一个整体,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各不相同的资本家企业的总和就是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的平均值也是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其次,《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要揭露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本质,逐个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是不可能的,即使把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分成好、中、差三类,也看不清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本质。因为,生产条件好的资本家企业可以因其生产条件好而获得超额利润,就会得出生产条件也是创造剩余价值的源泉的结论;生产条件差的资本家企业则可能因其生产条件差而亏本,如果生产条件差的资本家企业亏本还给工人发工资,就会得出资本家养活工人的结论。资本家阶级正是用这个办法来为自己的剥削行为进行辩护的。因此,要认清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本质,只能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一个整体,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各不相同的资本家企业看成是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最后,生产条件,特别是生产劳动的自然条件应该是人类共有的,因生产条件不同而多获得的收入应该归全社会的劳动者共同所有。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这些生产条件却变成了资本家的个人财产,因生产条件好而多获得的收入也被资本家阶级占有了。这种现象显然是不合理的,应该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个思想表现在经济研究的方法上,就是把生产条件在商品价值生产中的作用抽象掉,把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p><p>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的方法有很多。最主要的方法是:将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抽象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生产劳动的技术条件不变或是中等的,只靠增加劳动时间来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只有增加劳动时间才能生产价值,机器只转移价值,不生产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在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就是它生产的商品的价值的前提下,发展生产力只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是它生产的商品的价值,这个前提条件说明这时的生产条件是中等的。在中等生产条件下,当然是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机器只转移价值,不生产价值。</p><p>2、在超过中等生产条件的情况下,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p><p>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一个整体,抽象为一个总资本家,把各个生产部门的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是科学研究的需要,是认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的需要。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毕竟是由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组成的。因此,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一个整体,抽象为一个总资本家,把各个生产部门的生产条件不同的资本家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之后,还必须从抽象到具体,用科学抽象出来的结论研究生产条件不同条件下的价值生产规律。否则,就要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的错误。如果用科学抽象出来的结论研究超过中等生产条件情况下的价值生产规律,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就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p><p>首先,商品的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中等生产条件、中等劳动熟练程度和中等劳动强度下的劳动时间。因此,低于或高于中等生产条件、中等劳动熟练程度和中等劳动强度,劳动者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生产的价值数量就会不同。低于中等生产条件、中等劳动熟练程度和中等劳动强度,生产的价值就会比中等生产条件、中等劳动熟练程度和中等劳动强度的劳动者少;高于中等生产条件、中等劳动熟练程度和中等劳动强度,生产的价值就会比中等生产条件、中等劳动熟练程度和中等劳动强度的劳动者多。例如,有三个工人,分别使用性能不同的纺纱机,用同样的劳动态度,纺同样的棉花,其中,一个工人在8小时里纺了10锭纱,一个工人在8小时里纺了20锭纱,一个工人在8小时里纺了30锭纱。因为商品的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中等生产条件、中等劳动熟练程度和中等劳动强度下的劳动时间,所以,1锭纱的价值是0、4小时,换算成人民币是10元,这样,一个工人在8小时中生产了100元,一个工人在8小时中生产了200元,一个工人在8小时中生产了300元。同样道理,如果有三个农民在肥力不同的土地上耕作,有三个工人炼不同品位的铁矿石,他们的劳动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创造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这些例子说明,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就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p><p>其次,商品的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是抽象劳动,而一般人类劳动或抽象劳动不仅是不同种类劳动的质的抽象,还是同一种劳动的量的抽象——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数。“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它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简单平均劳动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会里是一定的。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资本论》第一卷58页)那么,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区别在哪里?马克思告诉我们,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区别不仅在于劳动者的技术水平不同,更主要的区别是生产工艺不同、使用的劳动工具(机器)不同。“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第一卷204页)例如,让一个工程师使用锉刀加工一根铁棒,使它变成一把钥匙,这个工程师要用10个小时。如果让一个普通工人用车床加工一根铁棒,使它变成一把钥匙,这个普通工人只用几分钟。因此,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p><p>第三,马克思用很长的篇幅举例说明:发展生产力就能创造价值。“如果一个劳动小时用金量来表示是6便士或1/2先令,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就会生产出6先令的价值。假定在一定的劳动生产力的条件下,在这12个劳动小时内制造12件商品,每件商品用掉的生产资料、原料等的价值是6便士。在这种情况下,每件商品花费1先令,即6便士是生产资料的价值,6便士是加工时新加进的价值。现在假定有一个资本家使劳动生产力提高一倍,在一个十二小时工件日中不是生产12件这种商品,而是生产24件。在生产资料的价值不变的情况下,每件商品的价值就会降低到9便士,即6便士是生产资料的价值,3便士是最后的劳动新加进的价值。生产力虽然提高一倍,一个工作日仍然同从前一样只创造了6先令新价值,不过这6先令新价值现在分散在增加了一倍的产品上。因此分摊在每件产品上的不只是这个总价值的1/12,而只是1/24,不是6便士,而是3便士,也就是说,在生产资料变成产品时,就每件产品来说,现在加到生产资料上的,不像从前那样是一个劳动小时,而是半个劳动小时。现在,这个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就是说,这个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少于在社会平均条件下生产的大宗同类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每件商品平均花费1先令,或者说,代表2小时社会劳动;在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以后,它只花费9便士,或者说,只包含11/2个劳动小时。但是商品的现实价值不是它的个别价值,而是它的社会价值,就是说,它的现实价值不是用生产者在个别场合生产它所实际花费的劳动时间来计量。因此,如果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按1先令这个社会价值出售自己的商品,那么他的商品售价就超出它的个别价值3便士,这样,他就实现了3便士的超额剩余价值。但是另一方面,对他来说,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现在表现为24件商品,而不是过去的12件商品。因此要卖掉一个工作的产品,他就需要有加倍的销路或大一倍的市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的商品只有降低价格,才能获得较大的市场。因此资本家要高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但又低于它的社会价值来出售商品,例如一件商品卖10便士,这样,他从每件商品上仍然赚得1便士的超额剩余价值。对于资本家来说,剩余价值总会这样提高,不管他的商品是不是属于必要生活资料的范围,是不是参加劳动力的一般价值的决定。因此,即使撇开后面的这种情况,每个资本家都抱有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的动机。</p><p>然而,甚至在这种场合,剩余价值生产的增加也是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剩余劳动的相应延长。假定必要劳动时间是10小时或者说劳动力的日价值是5先令,剩余劳动是2小时,因而每日生产的剩余价值是1先令。但我们的资本家现在是生产24件商品,每件卖10便士,或者说,一共卖20先令。因为生产资料的价值等于12先令,所以142/5件商品只补偿预付的不变资本。十二小时工作日表现为其余的93/5商品。因为劳动力的价格=5先令,所以6件产品表现必要劳动时间,33/5件产品表现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之比在社会平均条件下是5:1,而现在是5:3。用下列方法也可以得到同样结果。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产品价值是20先令。其中12先令属于只是再现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因此,剩下的8先令是体现一个工作日的价值的货币表现。这个货币表现比同类社会平均劳动的货币表现要多,因为12小时的同类社会平均劳动只表现为6先令。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但是我们的资本家仍然和从前一样,只用5先令支付劳动力的日价值。因此工人现在要再生产这个价值,用不着像过去那样需要10小时,只要71/2小时就够了。这样,他的剩余劳动就增加了21/2,他生产的剩余价值就从1先令增加到3先令。可见,采用改良的生产方式的资本家比同行业的其余资本家,可以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资本论》第一卷352-354页)</p><p>第四, 商品的价值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样,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体。因此,要认识商品价值的生产规律,就必须从商品价值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如果从商品价值的相对性上看,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发展生产力,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如果从商品价值的绝对性上看,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发展生产力就能创造价值,“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他创造的价值比同种劳动要多。”(《资本论》第一卷354页)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通过资本家企业之间争夺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p><p>商品价值的绝对性是客观存在的。首先,用于提高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的教育费用是不断增加的,劳动力的价值也就随着不断增加的。“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资本论》第一卷223页)因此,劳动力价值不可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降低。其次,商品的价值虽然是变化的,但是,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商品交换的时候,商品的价值是相对不变的。最后,形成劳动力价值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是相对不变的。</p><p>第五,关于“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规律</p><p>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述了“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规律。马克思阐述的这个规律是正确的。可是,有些人根据这个规律认为,发展生产力不能创造价值。这样就把马克思阐述的“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规律完全理解错了。</p><p>首先,任何规律都有内容和形式的区别。“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但是,“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规律的存在形式是:生产力提高了,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并没有降低,而是使它生产的商品的数量和价值量提高了,使与之交换的另一个商品的价值提高了。例如,马克思在阐述“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这个规律时举例说:“在英国采用蒸汽织布机以后,把一定量的纱织成布所需要的劳动可能比过去少一半。实际上,英国的手工织布工人把纱织成布仍旧要用以前那样多的劳动时间,但这时他一小时的个人劳动的产品只代表半小时的社会劳动,因此价值也就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在这里,马克思是以蒸汽织布机织布的工人的劳动时间为布的价值。在以蒸汽织布机织布的工人的劳动时间为布的价值时,“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但是,如果以手工织布工人把纱织成布的劳动时间为布的价值,那么,采用蒸汽织布机的劳动者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就创造了2倍的价值,劳动者生产的价值就与生产力成正比了。再例如,假定原来农业生产1吨粮食的劳动时间是10小时,工业生产1吨钢的劳动时间也是10小时,这样,1吨粮食和1吨钢的价值是一样的,1吨粮食可以交换1吨钢。后来,工业的劳动生产力提高了,生产1吨钢只用了1小时,劳动者在10小时中生产了10吨钢。如果这时1吨钢的价值仍然是1吨粮食,那么,工业劳动者的1小时就等于农业劳动者的10小时,生产的价值增加了10倍。如果1吨粮食的价值是1吨钢,那么,粮食的价值增加了10倍。因此,“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这个规律就表现为:生产力提高了,但它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并没有降低,而是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提高了,或者,使与之交换的另一个商品的价值提高了。对于这一点,不懂得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的人是无法理解的。</p><p>其次,“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规律是商品价值形成的规律,而不是商品价值的生产规律。商品价值的形成好比是将摄氏4度条件下,1立方厘米纯净水定为1“克”一样。而商品价值的生产好比是在“克”的标准已定的情况下,农民生产多少克粮食,工人生产多少钢铁一样。这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怎么能混在一起呢?</p><p> </p><p>三、承认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并不否定剥削的存在</p><p> </p><p>过去人们没有弄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原因之一是有一个感情因素在作怪:如果承认发展生产力就能创造价值,承认机器设备等生产条件是创造价值的重要因素,就否定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就否定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本质。所以,即使认识到提高生产力能够创造价值这个道理,也不敢站出来理直气壮地发表意见。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恰恰相反,只有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坚持发展生产力就能创造价值,坚持机器设备等是创造价值的重要因素,才能更清楚地认清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本质。</p><p>1、从整体上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条件是中等的,与发展生产力能创造价值问题无关</p><p> </p><p>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条件是中等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只能是劳动者生产的剩余价值</p><p>首先,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家企业的大多数是中等生产条件。在中等生产条件下,机器设备只转移价值,不创造价值,劳动过程中增加的价值只能是劳动者生产该产品所用的直接劳动时间或具体劳动时间。在这时,当然是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价值。所以,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只能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准确地说,对于大多数的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企业来说,他们获得的利润只能是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p><p>其次,各个资本家企业的技术水平的平均值是中等生产条件。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他们竭力提高自己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采用改良的生产方式的资本家比同行业的其余资本家,可以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但是,任何一个资本家企业都不可能永远保持技术领先,正如马克思说的:“他个别地所做的,就是资本家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时所做的。”(同上,354页)在资本家之间不断提高自己企业的技术水平的情况下,必然有大部分资本家企业经常处于中等生产条件之中,这些资本家企业从技术领先到技术落后的平均值也是中等生产条件。所以,这些资本家企业的利润也只能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p><p>第二,资本家阶级是一个整体,他们的平均生产条件是中等的,他们获得的利润只能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p><p>《资本论》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不是个别资本家企业。因此,只能把无数个资本家作为一个总资本家来看待。如果把无数个资本家作为一个总资本家来看待,那么,采用先进生产力进行生产的资本家、采用中等生产力进行生产的资本家、采用落后生产力进行生产的资本家的加权平均就是一个在中等生产条件下进行生产的资本家。而在中等生产条件下,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所以,资本家的利润来源只能是工人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实际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是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处于中等生产条件下的总资本家来看待的。因而才得出“机器不创造价值”、“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等结论。毫无疑问,马克思这样认识问题是对的。道理很简单:如果逐个分析每个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过程,那么,成千上万的并且千差万别的资本家是无法逐个进行分析的;如果把资本家按生产条件分成好、中、差三种类别逐一进行分析,那么,就会得出三种不同的结论,生产条件好的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中等生产条件的获得一般剩余价值,生产条件差的不但不获得剩余价值,而且还要亏本,这样也不利于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只有把成千上万的资本家当成一个资本家,即资本家整体或总资本家,把好、中、差三类生产条件的资本家当成一个中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来进行分析,才能彻底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和本质。除此之外,马克思虽然知道,生产条件——生产资料(含土地)——资金是价值创造的重要因素,但是,土地、矿山、河流等生产条件是大自然恩赐给全人类的,它不应该只归资本家所有,资本家所占有的资金也是他们或他们的前人掠夺、剥削来的。所以,马克思用了一章的篇幅来揭露原始积累的秘密。这些论述告诉人们,资金可以是创造价值的因素,但资本家的资金“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同上,829页)。</p><p>2、承认发展生产力就能创造价值可以进一步认清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本质</p><p>有些人可能会说,既然是发展生产力可以创造价值,那么,资本家赚取的利润就是资本家发展生产力的结果,资本家只是得了他应该得到的那一份,而工人则得了自己应该得的那一份。可是,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p><p>首先,发展生产力不是资本家自己能做到的。我们知道,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三部分组成的。在这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决定因素。资本家的资金或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如果不同劳动者结合就是一堆废纸、一堆废铁,再多的资金和机器也不会生产出劳动产品和创造出价值来。资本家的资金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只有与劳动者相结合才能成为生产力的要素,才能在生产劳动中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先进的机器设备需要先进的高水平的劳动者来使用。如果劳动者的技术水平不高,或者是劳动者在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时不尽心尽力,先进的机器设备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不能提高劳动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因此,提高生产力增加的劳动产品也与劳动者技术水平和劳动态度有关,不能把劳动者排除在提高生产力的范围之外。</p><p>其次,在发展生产力能创造价值的情况下,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中也有一部分是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采用改良的生产方式的资本家比同行业的其余资本家,可以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同上,354页)采用先进技术的资本家企业,他们的生产能力提高了,生产的劳动产品的数量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增加了,他们分配给劳动者的收入应该与企业的利润同步增加。可是劳动者得到的收入并没有与资本家企业生产的劳动产品产量和利润同步增长。劳动者没有同步增加的收入是被资本家给剥削掉了。可见,不论采用生产力水平高的生产设备的资本家,还是采用生产力水平低的生产设备的资本家,他们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他们所占有的剩余劳动量大小。</p><p>再次,资本家采用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是科研劳动者和设备制造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因此,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多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应该分配给发明、制造这些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科学技术劳动者和设备制造劳动者。可事实上,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增加的劳动产品,大部分被资本家拿走了。科研劳动者只得到了小部分。这个现象说明,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主要是剥削科研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这是现代社会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新特点。</p><p>3、承认生产资料是价值创造的重要因素可以进一步认清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必要性</p><p>承认生产资料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之一,必然产生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因为生产资料是价值创造的源泉,所以,占有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质量的不同,创造的价值数量就不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不同是社会劳动产品分配不公平、出现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生产资料,尤其是自然资源,如土地、矿山、河流等,是大自然恩赐给整个人类的,应该归全体劳动人民所有;由于占有土地、矿山、河流而产生的收入也应该归全体劳动人民所有;就是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也是劳动人民的创造,由于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而产生的收入也应该归全体劳动人民所有。因此,要消灭个人收入的不平等,消灭个人收入的两极分化,就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尤其要对土地、矿山河流等自然资源实行公有制。</p><p>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之一,是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但是,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必须根据生产力的实际情况逐步进行。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在生产力还没有达到社会化的程度时就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就违背了生产力的实际,就要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是必然的。因生产力水平低而实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自不必说。就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范围内,由于劳动者之间劳动能力的差别还很大,在按劳分配的前提下,劳动者之间的劳动收入差别也很大。劳动能力强的,获得的劳动产品自己消费不掉,剩余的劳动产品就是私有财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国家鼓励人民把剩余劳动产品投入到再生产的过程中,这样,这些私有财产最终要变成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私有制就这样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土壤上生长出来。所以,我们必须允许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p><p>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私有制应该仅限于生产工具。对土地、矿山、河流等自然资源则必须实行国家所有。但是,因为国家鼓励私人资本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私人占有和使用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是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国家也应该允许私人占有和使用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我认为,为了更合理的利用这些自然资源,为了实现人民在占有和使用这些自然资源方面的平等权利,私人占有和使用国家所有的土地、矿山、河流等自然资源必须实行有偿制度,必须征收矿山、土地税。</p><p>4、 默认资本家的剥削存在并不否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p><p>《资本论》的全部理论归根到底告诉我们两个道理:第一个道理: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劳动之所以成为现实,根本原因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他们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自己的生存;第二个道理:资本主义之所以必然灭亡,社会主义之所以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因为生产社会化要求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因此,无产阶级革命不仅仅是为了消灭剥削制度,还是为了解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p><p>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要消灭剥削制度,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但是,我们还必须懂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它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也有其特有的历史功绩。正如列宁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直到现在还常常这样议论:资本主义是祸害,社会主义是幸福!但这种议论是不正确的”。因为,“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和小生产散慢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选集》第4卷第525页)因此,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应该历史地看、辩证地看、发展地看,应该允许资本主义的成分、部分和因素存在,利用它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p><p>我们允许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默认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存在,并不等于我们否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种种弊端和基本矛盾,更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复辟资本主义。我们允许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默认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为了创造彻底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剥削的条件。也就是说,我们现在默认它、保留它,完全是为了创造条件消灭它。等到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再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很长时间,也许是一百年,也许是二百年。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再犯革命的急性病。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允许资本主义成分、部分和因素存在的同时,还必须对其保持高度的警惕,要防止私有制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各种消极影响,要采取宏观调控、积极的财政政策等一切必要的措施防止和克服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要实行科学合理的税收政策,防止和克服劳动产品分配的两极分化。</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7-7 16:01:00

没有词了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7 16:29:00

旧资本主义,或者说血汗工厂制度的吹鼓手。

这并不是学习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目的,更不是要在新的社会形式中的重复性应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7 16:57:00
楼主哪里知道,“摸着石头过河”才是治国兴邦的根本理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7 16:58:1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8 06:12:00
我认为主要是阶级自觉问题 当然这离不开经济因素的根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8 10:11:00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