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3688 13
2004-11-12
小餐厅到标准吃饭时间一般人特别多,学生点完饭餐厅人员给学生分配一个号,饭做好了餐厅人员直接喊号通知那个学生。
但是,如果过了这个标准时间,人特别少的时候,学生点饭餐厅人员就不再分配号,直接喊饭名了。
好象中区食堂(西侧)也是这样
呵呵,这个也没有深意,只是比较有趣,觉得现实中的经济学处处可见嘛
感兴趣的是第一个想出这个办法的餐厅是哪个?这一制度是怎么扩散的?制约这一扩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现在银行也正在推广这一制度,可惜人大的工商银行还是老样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12 23:51:1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4-11-13 15:58:00
我看人多的时候可以用,我们那个地方是个小地方,工行目前还没实行这种按号排队的方式。制度变迁据说有两种,一种是自发性扩散,所谓诱制性制度变迁,你们学校餐厅应该是这种,本身利益刺激引起的,另一种是强制性制度变迁,一般由强制性力量推动,比如价格双轨制。一种经验认为,由众多个人自发性经验实行各类制度创新,然后,由经验总结上升到正式制度,另一种认为可以由以上到下的方式进行制度创新和执行,即所谓自发秩序和建构秩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3 17:12:00
[Point=400]在细小的制度创新方面,很难找到一个明显的制度演变轨迹。俺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的local knowledge,或者就是哈耶克的分散知识,或者也可以看成是组织的tacit 知识。这些知识才是真正决定大的制度变迁的关键因素。通常建构仅仅是外部的文本,比如联邦党人文集是宪政建构的典范,但这也是建立在美国特有的文化、伦理和其它非正式制度基础之上才能形成一种制度的。哈耶克反对建构多半是觉得文本的东西来得表面化,不是制度演变的本质吧[/Point]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3 17:12:00
[Point=400]在细小的制度创新方面,很难找到一个明显的制度演变轨迹。俺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的local knowledge,或者就是哈耶克的分散知识,或者也可以看成是组织的tacit 知识。这些知识才是真正决定大的制度变迁的关键因素。通常建构仅仅是外部的文本,比如联邦党人文集是宪政建构的典范,但这也是建立在美国特有的文化、伦理和其它非正式制度基础之上才能形成一种制度的。哈耶克反对建构多半是觉得文本的东西来得表面化,不是制度演变的本质吧[/Point]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3 17:17:00
对,老哈认为,个人分散的信息,政府一是不可能都有数,二是无法加总。所以,个人综合起来的信息租金比政府的规划来得大,自以秩序往往比建构的更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3 18:05:00
呵呵,闲人对哈耶克的这种辩护不易被反驳啊,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