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2.利用“高空避雷针”可能“导云”北上
2014.11.10
世界不缺水,我国不缺水,问题是降水不匀:有的地方暴雨成灾,有的地方赤地千里。避免南方暴雨成灾,可能解决北方赤地千里的问题。
干旱往往伴随“热岛”现象,地质断裂带也会释放较多的光子,形成空气的较高离子现象,聚集正电荷,吸引水蒸气的到来。问题是雨云的聚集很容易形成强对流天气,早早就在海洋和沿海地区消耗殆尽,内地只能“望雨兴叹”。利用“高空避雷针”破坏云层中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可能避免热带风暴的形成带来的集中降水,使水蒸气运移到干旱缺雨地区形成降水。
“高空避雷针”是贯穿云层的接地导线,或穿云导线,可以将上下云层中,或云层地面间分别聚集的正负电荷中和,避免云层中光子裂变为正负电荷形成局部降温带来的水蒸气大规模去离子化降水现象。
“高空避雷针”可以采用地面网格化定点布局,也可以采用飞行器拖曳伴云飞行。前者可以使用接地导线,飞艇放飞,人工收放,需要时放飞;后者可以根据云层厚度和地面情况、空域情况,控制导线长度、施放时间、伴云飞行。前者可以反复使用,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后者机动性好,危险性大,对导线的要求很高,消耗也高,因为属于空中放电,导线要承担很高的负荷,类似高压灯丝,但多点提前布局,接力伴飞,可能减轻正负电荷的集中放电带来的危险和问题。
强对流天气一旦形成往往伴随飓风,给“高空避雷针”的施放带来极大的困难和风险,而防患于未然相对安全,但热带风暴往往形成于大洋,发现时已经很难控制,伴随干预削减对飞行器的要求很高,风险极大,要慎重对待。
两者结合,对沿海、内地形成的强对流天气可能起到削减效果,不妨一试。
“高空避雷针”是我根据强对流天气形成原理构想的减灾措施,是否可行尚需验证,“千里调云”是后续结果,二者存在因果关系。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我只能提供“点子”,也算尽绵薄之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