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高通胀背景下,各企业运营成本不断攀高:
一、企业运营成本提升
1.自今年初,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推高,最终导致国内原油市场也开始接轨,虽然不是很坚决,很彻底,但是带来的成本压力不断凸现,渗透各行各业;另一方面,最新的几大铁矿石巨头与中国宝钢等企业达成共识,铁矿石涨价近一倍;
2.政府出台最低工资标准,在原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广东地区政府更是独自高于国家平均水平;
3.存款准备金利率不断提高、股市低迷,企业融资的成本也在提高,同时获得资金比以前难度更大;定单不稳定以致产能不饱和,固定资本折旧巨大;
按照微观经济学里面的Q=Q(K,L,)k和L都有提高,那么我们假设原始材料价格为P。,则如果每个节点之间,都将该涨价的成本或者大部分成本强压到客户头上,在中国这个价格敏感行、依靠成本优势立足的市场是行不通的,没人愿意去买单。
二、利润不断被蚕食
当前从市场来看,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同时就市场表现来看,整个市场的消费意愿在委缩或者低速增长。而又有许多新的企业进入这个行业,直接将行业带入成熟期,销量增长不上去,大家都在挣有限的蛋糕。同时中国市场有个习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要求供应商做降成本的惯例。这样从终端带来的成本压力一级又一级地传递到制造商。
因此,半成品或者成品的制造商被整个产业链挤压在中间——成本不断上升,销售收入缓慢增长甚至下跌,净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一时整个制造行业乌云密布。江浙、珠三角许多徘徊在盈亏平衡点的制造企业(特别是靠挤压劳工工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黯然倒闭,许多工厂更是辗转越南、朝鲜等亚洲新兴的低劳动力成本国家。
如今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高回报市场风险犹在,整个不景气又让些资本家和制造家无法将其资源进行自由转移,肯定郁闷。在当前整个宏观经济面不容乐观,中国制造业何去何从?
大家了解到的情况是怎么样?对中国制造业有什么好建议,可以拿出来交流一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9 20:35:5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