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成本的一般解释是指:再生产一件商品所要追加的成本。一个企业产销某种商品的总成本TC通常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即生产的越多总成本就越高。若产量为Q,那么总成本与产量Q的关系是TC=C(Q)。如下图所示,问题是TC与Q的关系总体是正向关系,但不是线性关系。当低于经济规模时或者超过规模时,单位产量增加而增加成本都会更高,只有在曲线中段呈现最好的费效比。因此这一段曲线可以称之为最优“经济规模”。例如,你生产金属垫圈。假定一只垫圈售价0.1元,冲压模具成本200元,即使你不考虑冲压设备、厂房、税金、人工费用等等因素,仅从冲压模具的成本来看你只有生产销售了2000只垫圈,才能抵消模具的成本。如果再加上冲压设备和厂房、税金、人工费用等等因素(假定10000元),那么你只有生产销售了102000只垫圈 才能达到TC=C(Q)。也就是Q=a,当Q>a 时,边际成本开始下降,意味着费相比就增加了,也就是产销进入经济规模,这就是企业经营追求的最低点。随着曲线的平稳上升达到取现拐点b,费效比开始下降,边际成本上升,其原因就是经济贵么超过设备技术条件的承载力,非直接生产成本(如维修费用等)增加较快从而抵消了利润。所以,ab两点之间的Q可以表征为“经济规模”。如果再考虑市场容量和库存成本和流动资金占用等因素,那么对于不同的企业还要在曲线的ab两点区间确定一个c点作为该企业生产这种产品的“最优经济规模”。因为图中表达的的经济规模仅仅是对该产品的边际成本分析,但实际上对于企业的经济规模还需要考虑流动资金占比与经济规模的关联性,因此在边际成本分析时要同步考虑经济规模的最优性。
假定成本为C,那么总成本TC=C,再假定平均成本为AC,有AC(Q)=C(Q)/Q。假定边际成本为MC,那么再生产一个产品即Q+1时所需的追加成本是MC(Q)=(Q+1)-C(Q) 。
针对类似像这样的产品,通常是批量生产,如果不便单独说明在生产“一只”产品的追加成本。那么可以假设每一小批生产的产品数量是K,那么当生产了Q个产品时再生产一个小批的K个商品所追加的成本为C(Q+K)-C(Q),于是有MC(Q)=(Q+k)-C(Q) 。不过,由于k是一个人为的设定量,所以不能直接用C(Q+K)-C(Q)来充作边际成本,因为它高度依赖k的大小。比较合理的方法是把 C(Q+K)-C(Q)除以k,即C(Q+K)-C(Q)/k。这时,只要从概念上把k=1就可以了,于是有边际成本MC(Q)=[C(Q+I)-C(Q)]/1。总之,在考量边际成本时,不能忽略经济规模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