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是一位在上海务工的长春人,在上海的几年打拼,他小小的挣了一笔钱,他打算拿着这笔钱回到长春,买套房,再把余下的钱花掉,这几年在上海省吃俭用,总算是熬到头了。
“长春的房价便宜,我这次也不打算走了,要好好的安下家来”。在返乡的火车上,小李遇到同乡老张,小李神采飞扬和老张聊了起来,“这几年赚的钱,我几乎一分钱没花,这次都带了回来,也算是对家乡的一份贡献吧。”
听了这句话,老张摇了摇头,小李十分不解,于是老张有了以下这段话:
一个外来的劳工,在上海工作,在上海创造财富,但是他是不可能会把财富直接带走的,他带走的只是货币收入,大部分的货币收入都会回到其原住地。
因此你看到,那些外来务工者的原住地银行,每年都要收到这样的大量的汇款或存款,这些款项,最终都会在当地被消化掉,但是由于当地实际上是没有这么多东西给他们的,所以当地的那些商家,每年都要拿着这些收到的钱,到其它城市,比如说上海去买东西,再贩运回到他们的小城市中去。
这样,这些外地劳工在上海挣出来的家当,原则上最终还是会回到原住地,也就是说他们在上海挣的钱,最终还是会被他们以实际财富的形式带走。
怎么让这些人,把他们创造出来的财富留在上海呢?
我们来看看上海人是怎么做的,什么叫做杀人于无形。
最简单的想法,就是要让上海的物价涨上去。因为上海的物价高了,所以那些从小城里来的商人们,看到这里的东西,原来比当地的还要贵,再加上长途贩运的费用,贩回去就得不偿失了,于是他们也只能空手而回了。这实质上相当于外地务工人员白为自己干活,结果什么都没带走。
当然这只是他们的如意算盘,不久他们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上海由于外地劳工把大量的货币带走了,所以本地的商品,由于市场中流通的货币的减少,实际上出现了物价下降的趋势。
怎么办呢?聪明的上海人想到了一条计策。
让当地的银行增发货币。
怎么样才能让当地的银行增发货币呢?
第一:增发市民的工资,但是这一招也不能老用,特别是那些东北人,总说自己的工资低,万一也跟自己学怎么办?
第二:多开发项目,多投资,这样央行就得给我增发货币了,但是这一招,也是有限的,最近央行总是在讲紧缩银根,不肯多贷给老子钱。
第三:让房价涨上去。我们知道,房子的建设成本全国基本上都差不多,因此房价升值以后,或者说高价卖房以后,有这么几部分人首先受益。
第一是地方政府,土地收入是非常可观的。
第二是房地产商,这些人都是上海人,赚就赚了,肉反正是烂在锅里了。
第三是炒房人,这些人主要也是上海人,一进一出,也挣了不小一笔。
第四是房屋产权的所有人,产权所有者可以随时变现,二手房交易是变现的最主要途径,因为房产的增值,二手房交易收入大大增加。
这几部分受益人挣了钱以后,一定要消费,这样就会有更多的货币进入市场,因此本地的物价水平一定会被带动起来。
然而那些希望购房的普通老百姓怎么办呢?要是你想卖高价房,总得让自己的老百姓手里有钱啊!没有关系,市政府出面给你摆平。
推高房价的第三招看起来最可行。于是上海政府找到央行,对央行说,你得多给老子提供房贷啊,我们上海人都是睡鸽子笼的,老子贡献那么大,住的那么差,你得解决我住房啊。
央行说了,我没钱啊,上海人说,我没管你要钱,你不过是贷给我几个钱,我又不干别的,这不是盖房子吗?再说你又不是贷给开发商的,是贷给普通老百姓的。
央行就请示了一下,头头们一想,觉得可行,一来GDP增长了,面子也好看,二来上海人回款能力强,三来上海人也惹不起。
有人提意见了,这样一来不是人民币发行过度,信贷膨胀吗?物价怎么控制?经济学家说话了,没有关系,咱们这是专款专用,叫做住房贷款,和其它商业贷款是分开的,各自控制各自的部分,二者是没有啥子关系的。
终于摆平了,于是上海市的住房贷款就放开了,不仅贷款总额不控制,甚至于首付也不控制,零首付的现象也出现了,还曾有过普通老百姓买过上百套房的案例。
结果就是,由于房贷放开,进一步推动了上海房价的上涨,并且由于货币的供应充分,商品价格不跌反升。上海人以它的精明,成功的防止了外地务工人员创造的财富流出,也因为对这部分财富的无偿占有,上海本地人的人均收入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物价上涨,央行难道看不见吗?很难看见,因为上海的物价上涨以后,外地的商品及物资就会大量的进入,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上海物价上涨的压力,或者说全国人民为上海的物价上涨买单了。这是一场兵不血刃的经济战争,上海人在对手的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财富转换的乾坤大法。
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一招术不久就走了风,广州、深圳、北京等一干城市纷纷效仿,掀起了全国性的房价上涨热潮,特别是深圳,更是创下了每平方米均价15000元以上的骄人战绩。
所以你看看2007年,全国各城市的金融报告中货币回笼的情况,你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所有高房价城市,货币出超都很严重,这里面北京是个例外,因为北京这几年,货币电子化,对现金货币的需求量减少了,所以问题被掩盖了。而房价偏低的落后城市,比如说东三省的几个省会城市等等,货币的回笼情况都非常的好,有大量的货币存量。
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说你的东西流出去了,人家的货币流进来了。而在正常情况下,货币的流动和物资的流动应该是平衡的,彼此提供给对方的实物应该是对等的。
这种现象不是只在接受外来务工的城市和提供外来务工的城市之间存在,只要二个城市之间房价差距足够大,就会影响到物价水平,就会出现双方在货币回笼上的巨大反差。
因为这一招用的人太多了,特别是广东人用的太狠了,全国性的物质财富不足以弥补这些高房价地区的物价上涨的压力,所以近年来全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它的背后就是财富在地区间的不公平分配以及对这种分配方式的追求。
听了老张的一席话,小李不禁问到:“那岂不是说房价越便宜的城市越吃亏,房价越贵的城市就越占便宜吗?”老张笑了笑,未置可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14 10:47:48编辑过]
小杨是一位在上海务工的长春人,在上海的几年打拼,他小小的挣了一笔钱,他拿着这笔钱回到了长春,打算买套房,再把这笔钱花掉,这几年在上海的省吃简用,总算是熬到头了。
“长春的房价便宜,我这次也不打算走了,要好好的安下家来”。在返乡的火车上,小杨遇到同乡老张,小杨神采飞扬和老张聊了起来。“这几年的钱,我几乎一分钱没花,这次都带了回来,也算是对家乡的一份贡献吧。”
听了这句话,老张摇了摇头,小杨十分不解,于是老张有了以下这段话:
一个外来的劳工,在上海工作,为上海创造财富,但是他是不可能会把财富带走的,大部分的货币收入,他都会拿回到原住地。
因此你看到,那些外来务工者的原住地银行,每年都要收到这样的大量的汇款或存款,这些款项,最终都会在当地被消化掉,但是由于当地实际上是没有这么多东西给他们的,所以当地的那些商家,每年都要拿着这些收到的钱,到其它城市,比如说上海去买东西,再贩运回到他们的小城市中去。
这样,这些外地劳工在上海挣的钱,最终还是会回到原住地,也就是说他们在上海挣的钱,最终会被他们以实际财富的形式带走。
怎么让这些人,把他们创造出来的财富留在上海呢?
我们来看看上海人是怎么做的,什么叫杀人于无形。
那就是要让上海的物价长上去,因为上海的物价高了,所有那些小城里来的商人们,看到这里的东西,原来比当地的还要贵,再加上长途贩运的费用,贩回去就得不偿失了,所以他们只能空手而回了,这不是等于说外地务工人员白为它干活,结果什么都没带走吗?
当然这只是他们的如意算盘,不久他们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上海由于外地劳工把大量的货币带走了,故本地的商品由于市场中流动的货币的减少,实际上出现了物价下降的趋势。
怎么办呢?聪明的上海人想到了一策。
让当地的银行增发货币。
怎么样才能让当地的银行增发货币呢?
第一:增发市民的工资,但是这一招也不能老用,特别是那些东北老冒,总说自己的工资低,万一也跟自己学怎么办?
第二:多开发项目,多投资,这样央行就得给我增发货币了,但是这一招,也是有限的,最近央行总是在紧缩,不肯多贷给老子钱。
第三:让房价长上去,我们知道,房子的建设成本全国都是一样的,因此房价升值以后,或者说高价卖房后,有这么几部分人首先受益。
第一是地方政府,土地收入是非常可观的。
第二是房地产商,这些人都是上海人,赚就赚了,肉是烂在锅里的。
第三是炒房人,这些人主要也是上海人,一进一出,也挣了不小一笔。
这几部分受益人挣了钱以后,一定要消费,这样就会有更多的货币进入市场,因此本地的物价水平一定会带动起来。
那么普通老百姓呢?要是你想卖高价房,总得让老百姓手里有钱啊,没有关系,市政府给你摆平。
这第三招最可行。于是上海政府找到央行,对央行说,你得多给老子提供房贷啊,我们上海人都是睡鸽子笼的,老子贡献那么大,住的那么差,你得解决我住房啊。
央行说了,我没钱啊,上海人说,我没管你要钱,你不过是贷给我几个钱,我又不干别的,这不是盖房子吗,再说你又不是贷给开发商的,是贷给普通老百姓的。
央行就请示了一下,头头们一想,觉得可行,一来GDP增长了,面子也好看,二来上海人惹不起,三来上海人回款能力强。
有人提意见了,这样一来不是人民币发行过度,信贷膨胀吗?物价怎么控制?经济学家说话了,没有关系,我们这是专款专用,叫做住房贷款,和其它商业贷款是分开的,各自控制各自的部分,二者是没有啥关系的。
终于摆平了,于是上海市的房贷就放开了,不仅贷款总额不控制,甚至于首付也不控制,零首付的现象也出现了,曾有过普通老百姓买过上百套房的案例。
结果就是,由于房贷放开,进一步推动了上海房价的上涨,并且由于货币的供应充分,商品不跌反升,上海人以它的精明,成功的防止了外地务工人员创造的财富流出,也因为对这部分财富的无偿占有,上海本地人的人均收入都有了不同增长,这是一场兵不血刃的经济战争。
没有不露风的墙,这一招术不久就走了风,广州、深圳等一干城市纷纷效仿,掀起了全国性的房价上涨热潮,特别是深圳,更是创下了每平方米均价15000元以上的骄人战绩。
所以你看看2007年,全国各城市的金融报告,你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所有高房价城市,货币出超都很严重,而落后的城市,比如说东三省的省会,货币的回笼都非常的好,有大量的货币存量。这里面北京是个例外,因为北京这几年,货币电子化,对现金货币的需求减少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说你的东西流出去了,人家的货币流进来了。而在正常情况下,货币的流动和物资的流动应该是平衡的。
听了老张的话,小杨不仅问到:“那岂不是说房价越便宜吃亏越大,房价越贵越占便宜吗?”老张笑了笑,没有回答。
第二:多开发项目,多投资,这样央行就得给我增发货币了,但是这一招,也是有限的,最近央行总是在紧缩,不肯多贷给老子钱。
多开发项目,多投资? 前提是每一个项目本身都需要进行可行报告和审核,不是说想多开就多开的, 而另外一种情况,假如大量的项目,比如酒店,公路都进行集中投资. 本身是建立在一个需求或者对于未来乐观的预测上的.
第三:让房价长上去,我们知道,房子的建设成本全国都是一样的,因此房价升值以后,或者说高价卖房后,有这么几部分人首先受益。
是吗??? 怎么我搞那么久工程,都没有听说过的.
我问你,上海劳工成本和四川,陕西是一样的吗? 另外环保标准,建筑标准,建筑设计,原材料费用,运输费用,管理成本,这些在不同的地方都完全不一样.
还有,本身项目运作成本也是一样吗,比如买地成本, 规划成本等等.
第二是房地产商,这些人都是上海人,赚就赚了,肉是烂在锅里的。
第三是炒房人,这些人主要也是上海人,一进一出,也挣了不小一笔。
不好意思,我实在不知道你的依据在什么地方? 那广州抄房的也是广州人, 深圳抄房的主要都是深圳人.?
这第三招最可行。于是上海政府找到央行,对央行说,你得多给老子提供房贷啊,我们上海人都是睡鸽子笼的,老子贡献那么大,住的那么差,你得解决我住房啊。
好象贷款最终的发放对象,央行根本管不了吧, 我把货币经济学和财政学都翻过,怎么没有找到央行居然有这么强的微观调控能力.就算你所说的例子,也完全做不到这点.
另外物价上涨,好象也不单纯就是你这样说而导致物价上升的吧.
还有,就像东莞的物价好象比全国很多地方都要贵. 但是怎么就那么多人都把东莞的商品 往其他地方贩卖呢??? 大概除了文章作者这种蠢人,才会跑去上海的士多,超市买东西回去自己老家贩卖. 有点脑子的人大概都应该知道,货物应该往批发商那里拿吧.
改了一点,再发一遍
二楼的同学,火气很盛啊,为此还翻书去了?这个就不要费劲了,因为我这个讲稿还没有写进教课书里呢
第一:开放的项目,从宏观来讲,是央行在控制总体的规模,项目可行不可行只是它的微观层面,这不是本文要说的,本文主要是指向高房价
第二:建筑的直接成本全国是大同小异的,这个全国都是有一个统一的定额,都是一个模式算出来的,一般的情况下,这个定额就是最后的结算依据,建筑商一般情况下就是靠这个和开发商进行结算的,或者以这个为依据,各地在套定额的时候,再找一下材料差价和取费的系数,这个东西你不懂,我不细说了
第三:上海有近二千万的人口,外来的炒房人才有多少?房价升值,真正的受益人,是房子的拥有者,既然升值总会有人套现。这里面只是拿上海打个比方,因为正常情况下,外地买房人是只是极少部分,温州人或者广东人再有钱,也不会把全国的楼市炒起来,这个东西也不是本文的中心
第四:贷款的目的,银行是一定过问的,你的房贷根本就不会直接给你,而是替你给开发商了,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你可以找随便一个银行问问
第五:这个很关键,上海的东西,有着很强的竞争力,但是你绝对不能因为上海的东西好,所以上海就只出不进,它一样要从内地引进大量的商品或者物资,如能源、建筑材料,粮食、煤炭等等,但是在正常情况下,物资的进入和支出是等价的,但是现在不等价,上海进的东西,在价格上高于它出的东西,这个就是不平等,这个东西才是本文的中心思想
另外,本文只是打个比方,拿上海做的例子,不是针对上海的,广东省占的便宜比谁都大,一个深圳,每年货币回笼的负数都惊人的大
有些话.我实在建议你应该是对自己说.
把微观完全忽略了而指向宏观,本身就是一个误解.
第二:建筑的直接成本全国是大同小异的,这个全国都是有一个统一的定额,都是一个模式算出来的,一般的情况下,这个定额就是最后的结算依据,建筑商一般情况下就是靠这个和开发商进行结算的,或者以这个为依据,各地在套定额的时候,再找一下材料差价和取费的系数,这个东西你不懂,我不细说了
我不懂这些方面,我看还是你自己不懂吧. 最简单的"这个全国都是有一个统一的定额,都是一个模式算出来的". 我就直接问题,我两个房子,假如结构不同,之后还会是同一模型结果吗.另外地基环境,等等都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要是你实在没有建过房子,没有运作过房地产项目,我奉劝你在这方面还是乖乖闭嘴吧.就算我用同一个上盖图纸和设计,放到就在天津市区和开发区,成本的差别都可以超过10%. 很简单,单纯我地质环境就已经不一样,导致我基础建设投入已经有很大的差别. 之后工程需要时间不一样,又直接导致资金占用成本的不同.
连一点点工程基础都没有就给我谈建筑成本~~~ 弱弱问一句,你知道QS 是什么吗???
上海 2千万 人口,当中外来人口占的比例是多少. 你自己了解过吗? 就像广东的深圳,有钱的人本地人多还是外来人口多呢?况且我认识不少上海的富豪,好象都是江苏和浙江人.
你充其量只是能说在上海拥有物业投资的人赚了大头.
第五:这个很关键,上海的东西,有着很强的竞争力,但是你绝对不能因为上海的东西好,所以上海就只出不进,它一样要从内地引进大量的商品或者物资,如能源、建筑材料,粮食、煤炭等等,但是在正常情况下,物资的进入和支出是等价的,但是现在不等价,上海进的东西,在价格上高于它出的东西,这个就是不平等,这个东西才是本文的中心思想.
拜托. 比如我上海从全国各地进口了另部件,到上海组装成汽车. 那样汽车的假如是不是就等于所有零部件的价格?
之后比如煤,上海从山西进口的煤炭之后? 上海的煤炭就已经是和山西的煤炭是等价??
所以你看看2007年,全国各城市的金融报告,你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所有高房价城市,货币出超都很严重,这里面北京是个例外,因为北京这几年,货币电子化,对现金货币的需求量减少了,所以问题被掩盖了。
都是M1货币?????? 拜托~~
好象楼上的还是房地产业内人士,你们自己有多黑,你心里有数,你的房子卖得再贵,跟建筑商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更不要说那些建筑工地上流血流汗的民工
上海有五百万外来人口,这些人主要是是外来劳务人员,是买不起你的房子的,我这里指的外地人,是指在上海买房,但是不在上海居住和生活,买房只是投资
如果我们能够留意一下,上海的二手房成交情况,我们就能够知道哪些人在售卖过程中,所获得的卖房收入更大了,专业的炒房,只能是少数的人来做,而且也是有风险的,但是持续的房价上涨,真是的受益人是这个城市里的所有有房公民
M1M2这个东西是货币银行学里的概念,是人为规定的,我们不是在做专门的金融报告,说这么细的东西都没有用
银行的货币回笼,实际上指的是现钞的回笼,而不是你的电子货币的回笼
上海从各地“进口”汽车配件,最后在上海总成的话,总成后的整车一定要比进口的汽车配价贵,因为它是要增值的,要是把一辆汽车按配件价格卖,上海不得亏死?
但是正常说,“进口”和“出口”的价格应该是相对等的,也就是说一个城市如果只“出口”整车的话,“进口”的一定不仅仅是汽车零部件,还有其它商品,我们也可把服务看成“商品”
最后请向你的房地产富豪朋友转达一下,别把房价搞的那么贵,全国老百姓的血都快让你们喝干了
liuchenbest指出了我没有常识,这个你说对了,经济学的常识是给那些个考学、考研、或者讲学的人来用的,这些人是学院派的人物,或者终将成为学院派的人物,我是一个民间人士,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一些你在书本里读不到的东西
你指出的建筑成本和我所说的不是一个意思,我所说的是它在建筑施工这一过程中,所消耗的机械、材料、人工及相关费用,不包括土地收入
还有你说的土地边际成本,这个我不懂啊,不过我想你的意思就是说,东北的土地成本便宜,上海的土地成本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东北投入的土地太多了,造成土地的边际收益下降,所以房子才便宜,你的意见很好,回头我会向省里建议一下
还有,我这里所说的“出口”及“进口”,不过是借用一下,仅指国内贸易,这个对当地的人民币回笼是有影响的,对于外贸来讲,结算工具是外汇,对人民币的回笼是基本上没有啥影响的,但是这个东西,可能里面有一些具体的东西,只有专业人员才能说的清
你好象还说过李嘉图,这个人的著作我还没有读过,但是我知道他的比较利益学说,我知道中国大多数的经济学家对这个东西都理解的不好,只有林毅夫、樊钢等少数经济学家还有较深的认识,当然这也可能是老黄历了
为了对这篇文章,作个说明,我把之前的一篇文章拿来,做个补充,给您一点参考意见,随后附上
最后,感谢您的回贴,感谢您的宝贵意见,也欢迎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来砸我的场子
高房价是如何帮助地区经济发展的
在给出结论前,我们需要分析一下各地的商品房的销售情况,我们就拿长春市和北京市二地进行比较。
我们知道,80%以上的房子都是贷款的,贷款额一般不少于70%,这样保守的估计,贷款占了总房款的56%。
根据城市统计公报,2006年长春市市区人口349万,商品房销售额104亿,则每年贷款为56%*104=58.24亿。
我们再来看下北京的,2006年北京市市区人口约为650万(此数字为根据北京市政府城市规划所做的推测),商品房销售额为2159亿,每年贷款56%*2159=1209.4亿。
也就是说银行每年给北京的贷款支持是长春的20.77倍。如果是按城市人口进行人均计算,则是11.15倍。
我们知道,房价其实是由二部分构成的,就是建设成本和地方收入。建设的直接成本其实全国基本上都是一样,此外就是各类附加费和征地的费用、利润等,这后一类以土地为主收入通通是归入各地政府的财政收入的。当然还有部分开发商的利润,一般来说,这种收益也是地方性的。
住房的直接建设成本是多少呢?加上各类配套,我们按每平方米1400元计算,那么长春市的目前每年是1400*408.3万(销售面积)=57.16亿,北京1400*2607.6万(销售面积)=365.06亿,长春市的地方收益是104 -57.16亿=46.84亿,北京市的地方收益是2159-365.06亿=1793.94亿。
北京市一年土地上和房地产开发上的收入是长春市38倍,多得1747.1亿元的地方收入,仅仅就是靠卖地和卖房。这笔钱的大部份,我们刚才分析了,不少于56%的购房款,来源于银行的贷款,北京市计有1209.4亿。这是当年度的新增贷款,如果是贷款余额,则就更多了。我们这里还忽略了政府给建筑开发商提供的贷款。
你看看,根本就不需要中央政府提供额外财政支持,北京每年也可以办几届奥运的了。
各位看官可能就有疑问了,虽然中央银行贷款给某个地方的钱多些,但是这些钱总归是要还给银行的啊!
问题就出在这里,有二点需要注意。
第一:国家每年的贷款是有额度的,过多必然导致通胀。而国家的建设、地方的建设都是需要资金的,谁能越多的获得国家的贷款支持,谁就能越多的获得经济发展的机遇,并处于领先地位。查看北京市2005年度政府代表统计公报,名义GDP同比增长56%,远远高于全国水平,高房价的贡献功不可抹。我们也有理由怀疑,发达地区的高房价现象是2007年全国物价普遍上涨的真正幕后推手。
第二:所有借贷给银行的钱是要还的。如果长春市和北京市的老百姓或者说购房者的收入水平保持一致的话,那么二地的居民的还贷能力也是一样的。进一步的说,如果推行高房价的政府或地区在卖地及卖房中的收入,不能对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产生积极影响的话,那么最终根本就不可能推动房价的进一步上涨。
那么北京市卖地的钱到哪里去了呢?这些钱是如何改变北京人的生活水准的呢?
我们回到了一个经济学的问题中去了,那就是为什么会有国家间贫富的差别?为什么会有地区间的贫富差别?
我们这里先不细察个中原由,但是我们现在可以给出一个基本性的结论,那就是高房价政策,是帮助高房价地区拉开和低房价地区,或者说是拉开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手段。
首先,我回下8楼猫爪的贴子
我不认为美国的次贷危机是掠夺世界经济,因为美国和中国或者其它国家之间,货币是不流通的
当然,美国次贷危机后,可能出现货币贬值,中国的美元存款缩水,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Liuchenbest的贴子说的较多,很多问题我没有仔细的考虑过,就提几个看法吧
第一:总得说来,中国的贫富差距很大,各位研究基尼系数的可能比我知道的更多,我们不仅有穷人们和富人们的差距,还有城乡之间的差距,地区之间的差距,本文不去讨论前二个差距,而是把焦点集中在后者,具体说就是发达城市和欠发达城市的差距,以及影响差距的不公平因素
第二:本文只是拿上海作个例子,对于上海来说,也有一个不公平贸易的城市,那就是温州,
据统计,温州人有6000亿的流动资金,其中有2000亿在全国各地炒房,其中仅在上海及北京二大城市炒房的资金,就有1000亿,我估计了一下,大约占二市年房地产成交金额的20%
那么温州的资金是哪里来的呢?温州人的钱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吗?当然不可能,一个小小的温州不会创造出如此惊人的财富,是他的商业头脑帮助他挣钱的
自古以来,最赚钱的行业就是经商,经商的利润永远是在生产制造利润之上,难道说经商的人们是这个社会最聪明最努力的一群人吗?当然不是的,既然不是,就是剥削
这个道理好象大家都知道的,因为现在的制造企业,不仅是在制造,他同时还经商,他们管这个叫经营,不象经商那么俗气了
什么叫经商啊?说白了就是挣你的差价,所以温州人,炒房,炒煤,炒油,现在又炒产权,等等,这个东西绝对就是经商,这个东西我们过去叫做投机倒把
什么是投机倒把,这个东西很难界定,过去长时间内,我们认为做小买卖的也是投机倒把,甚至于你自己家里生产出来的鸡蛋,自己拿出去卖,也是投机倒把,严重的是要坐牢的,后来好了点,你要是搞个长途贩运,开个小店,这就是合法经营了,就是第三产业了,差价就是你的劳动收入,要是你认为这个就算经商了,那你就搞笑了,是经商,就一定有投机,官商不算经商,因为它不需要投机,它垄断经营或者特许经营
后来我们认可了投机,认为这个东西其实就是市场机制起作用,因此我们现在的中国,除了不让倒腾白面,所有的投机行为都是政府认可的行为
那么你说了,既然经商赚钱,我们都经商吧,开玩笑,都经商,你赚谁的去啊?那么你说了,因为我聪明,我自信自己能赚钱,所以我要经商,那么你又错了,经商最主要的,不是你的头脑要好,最主要的是你要有资本,就是说要有钱
我打个很小的比方,我们家楼下不远,有个小市场,那些最辛辛苦苦的人,是市场上的卖菜的,起五更爬半夜,早早的就把菜拉回来,赶到早集上去卖,一天到晚累个臭死,这样的人你基本上就不能说他们是在经商了。但是有一种人是的,那就是搞蔬菜批发的人,这个多少就有一点风险,但是比市场小贩们赚多了,那么你说我不摆滩了,我也批发,那你可干不起,在我们这样的小城市里,你手里至少要有20万以上的流动资金
同样的道理,建筑商不能算作一个商人,但是房地产商肯定是,建筑商做不成房地产商的根本原因,就是他没有房地产商那么有钱,农民不是商人,矿主也不能算商人,但是倒腾粮食的、倒腾煤的就是了
温州人就是这样的商人,能做成这样的商人,最主要的不是因为温州人头脑聪明,而是温州人有钱
钱从哪里来呢?二大块
第一块:地下钱庄,它的钱来源很广泛,绝对不仅限于全市的范围,以温州市的年产值,地方银行不会发行这么大额的款项,也就是说它的民间不可能这么有钱
第二块:就是我要说的,也是后来很多城市在做的,就是推行高房价政策
温州的房地产价格是很高的,有一个阶段,比上海还高,以这么一个小城市,这么一点就业人口,它的房子真的值这么高的价钱吗?当然不值,但是温州需要这么高的房价
我已经说过了,房价就算再高,当地的银行都会为你贷款,因为银行才不管你这个呢,你贷的越高,它赢利越大,温州的房价年升值20%,银行不会担心你还不上钱,因为房子在他手里
但是地方银行不担心,国家就不担心吗?也不担心,因为住房贷款和商业贷款是分开管理的,但是高房价以后,房地产开发商和当地政府以及出让二手房的人,二手房过去也是能贷款的,手里就有大笔的收入进账,必然会形成大量的流动资金
温州炒房团以此为起步资金,这二年象滚雪球的越滚越大
另外,我再举个例子,都知道做房地产商是一定赚的,能赚谁不想赚,但是在长春,2/3的房地产商都是外地的,其中也有来自上海的,原因就是房地产开发贷款,国家是控制的,长春人没钱,没钱就不能经商,不能赚大钱
这一段意思就是,流动资本的多寡决定着城市的竞争地位,这个东西表面上是虚的,但是只要你利用的好,虚的就可以变成实的
第三:温州人来炒房,上海房价要不要跟着长呢?一定要跟着长,因为上海也好,还是全国其它各大城市也好,每年的土地供应都是有限的,你让它开发更多的房产,他开发不出来。如果上海人真的不追涨的话,过多的货币就一定去追逐一般性商品,导致上海的一般性商品价格下跌,商品大量外流,上海人的实际收入下降
所以你看看,什么是高房价?它的背后就是地方利益的博弈,怎么能说跟个人没有关系呢?
最后,我回下gongwng,我说过欢迎所有的人来砸我的场子,但是阁下多少也得露二手,要是你一手没有,我估计你对美女最多也只是幻想而已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15 13:41:39编辑过]
先表扬一下楼主喜欢被砸的精神,只有这样不断的讨论才会有进步。我是个小本,已经毕业经济学基础有一些,但很不扎实,在此简单说一下自己的一些观点,有漏洞和不足也希望大家指出。
在中国,传统的经商指的是低买高卖,楼主家楼下的小市场就充满这样的交易,其中贩卖的大部分商品都很初级,属于完全竞争市场。而蔬菜批发商对资本是有要求的,如果放在小市场这样一个围观环境中,他们可以说是寡头垄断市场了。但他们的利润不应该比零售商高,他们的主要利润是靠量的积累。不管是零售商还是批发商,他们都没有脱离传统经济。
但是炒房,抄煤等投机活动属于资本运作,可以说脱离了传统的经营,简单说就是用钱赚钱。资本运作的风险是很大的,比如遇到政府的调控,遇到更有实力的资本等等。当然,资本运作收益也是很高的,毕竟风险和收益要成正比。
至于建筑商成不了地产商的说法我不赞同,有多少开发商是从建筑商起家的?其他地方我不了解,单就北京来说,北京建工,北京城建,北京城乡,经营范围都包含建筑和地产开发,大家可能会说那都是大型国企,北京韩村河的韩建集团,几个农民兄弟合伙给人盖房子盖起来的公司,也是由建筑商起家。至于长春引进外地的大型开发商,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同时也是政府对当地人民负责的表现。
我还想说一点,关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就我个人感觉,房价下跌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北京现在的房价还在坚持,但最终地方的问题会积累到中央。开发生盲目定位高端,导致销售不畅,资金回笼慢,以至于无钱拿地。没有钱拿地,意味着没有新项目上马,也就不可能融资。即使有的开发商拿到了地,现在的银根收缩的非常紧,贷款也很不容易。这个态势不可能持续太久,开发商最终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失去抵抗能力。顺便说一下,这是在不考虑政府宏观调控和通货膨胀的前提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16 12:12:15编辑过]
首先回复一下dogfishlee,传统经商也好,现代经商也好,跟资本运营或者说是资本运作,是不相同的概念
资本运作,是对企业的各种构成财产进行一定操作,通过各种重组、整合的方式,重新分配企业的资产,达到并购或者增值等的目的
但是经商不是的,经商是不会买卖企业资产的,它只是买卖商品,或者是在形式上买卖商品
很多建筑商也做了开发商这个不假,都是跟房子打交道的,二家单位业务相互很熟悉,就是甲方和乙方,乙方要是让它干甲方的活,原则上没啥特别的障碍,反过来就通常就不行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乙方都成不了甲方,能成为甲方的,一个是有官方背景,一个是有资本背景
你说的当地政府引进开房商是对当地人负责,恐怕中国政府也应该听听你的意见,中国的保险市场、金融市场、中国电信、广播卫视,都是中国垄断经营,为什么不引进外资呢?
利益啊,利益不仅是在国家之间存在,地方之间一样存在,房地产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不充分竞争的,完全在当地政府的控制中,它之所以放开,一个是它确实手头紧,一个是有利益交换
最后,补充回一下liuchenbest,你说的李嘉图的那套土地理论,是在几百年前的环境中的,经济理论有的是能经得起严格意义上的推导的,比如说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有的可能是不需要推导的,就是给你下了一个结论,所以最后这一个,其实都是有局限性的
我对此的理解是,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劳动力的社会成本都是一样的,比如象开商铺这类事,除了给店工的成本,只剩下租店的费用,那么我们的结论就是,不论这家店多么赢利,挣的钱都是给店租的,否则这家店赢利高了,房主就会相应提高租金
那么一家上海的企业,一家长春的企业,假设工人的工资都是一样的,生产一样的东西,上海这家企业地租贵,长春这家企业地租便宜,在市场竞争充分的条件下,上海的企业之所以地价这么高,还不黄,原因就是上海的这家企业赢利能力强,或者说这家企业只有在上海这么一个好地段,赢利能力才这么强。
你是这个结论吧?但是你完全错了,上海的这一家企业,不仅是地租贵,工人工资也贵,它根本就不具备和长春进行竞争的实力,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这个老板一定回把工厂开到长春去
为什么不去啊,因为资本的不可流动性,或者说资本的有限流动性
美国老板能因为中国劳动力便宜,就把工厂搬到中国吗,不能,流到中国的都是落后的产业,或者技术偏低的产业,至少它要控制核心技术
上海也绝对不会因为外地的劳动力便宜,就把工厂搬到外地,资产名义上国家的,但是实际上都是地方的,湖北荆门,就是有一个企业家,想把企业搞到外地去,市委让法院给他判了刑,先抓起来,再找罪证
不论是在上海也好,长春也好,真正挣钱的行业,土地都是政府白送给你的,它们管这个叫开发区,土地价值和土地的价格完全是脱钩的
我们上面说的是企业,那么商业呢?商业的真正对象是本地的居民,二地是无关的,不存在竞争
为什么沿海经济好,这当然是因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物流成本低,但是更多的我想就是内地很多的省份为沿海发展做出的牺牲,这个就不是一二句能说完的了
本文当然是不会真的认为是上海政府故意把房价搞的这么高,只不过是说说房价高了,对它有啥好处
资本运作是利用资本市场,通过买卖企业和资产而赚钱的经营活动和手段。油、煤、房产、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和固定资产,也在资本运作的范畴之内。至于住宅,所对应的大多是自然人,我不好定义,需要高手解释。
你说的当地政府引进开房商是对当地人负责,恐怕中国政府也应该听听你的意见,中国的保险市场、金融市场、中国电信、广播卫视,都是中国垄断经营,为什么不引进外资呢?
:房地产虽然也是重要的产业,但它远不能和金融,通讯和传媒相比。政府对房地产的控制还是相对容易的,必要时刻可以强制收回土地和房产。但金融市场就不那么容易控制了。而通讯和传媒也是国家的命脉,要知道中国移动,以及新建的中央电视台的系统都是有自毁功能的(听说,没有实际依据,但消息来源比较可信),战争时期如果这些部门和公司陷入敌手,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但是绝大多数的乙方都成不了甲方,能成为甲方的,一个是有官方背景,一个是有资本背景
:资本是慢慢积累起来的,很多开发商起家时候没有资本,在温州最疯狂的时候,甚至有个100万就能当开发商,拿地盖房。难道说建筑商的资本就要比开发商少么?100万的开发商照样可以找大型建筑公司来充门面,只要给钱,谁不干?至于钱如何来,我看主要还是期房预发和土地交易。我知道的韩建集团,就是白手起家的,至于后来政府的支持,都是成功后的事情。
为什么沿海经济好,这当然是因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物流成本低,但是更多的我想就是内地很多的省份为沿海发展做出的牺牲,这个就不是一二句能说完的了
:沿海经济好不全市因为物流成本低,很有有铁路联通的内陆城市物流成本也没有比沿海高出许多,之所以没有发展起来,还有很多原因,比如人才的缺乏,政策的偏向,环境的恶劣,以及过高的成本投入。我了解一个例子:西安是西部的大城市,教育资源丰富,而且劳动力廉价。前几年有个外企,想再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厂,当地政府的开出的条件甚至比北京还要恶劣,最终导致谈判失败。西部城市的领导似乎还停留在眼前的利益,一味的要政策,要补贴,却不珍惜现在的机会。现在东部沿海面临产业升级,抛开低附加值的行业,而中西部地区很难接过班来,这最终的结果就是把这些产业甩给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我认为其关键原因还是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西部地区没有经历过殖民,对经济发展的思维模式和东部还有差距,这不是派一两个领导过去就能改变的,还需要不断的改革和深化,解放西部官员和人民的思想。当然阻碍西部发展的还有其他原因,我才疏学浅,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就先说这些吧,抛砖引玉,等liuchenbest这样的高手来反驳和批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16 20:59:02编辑过]
社会主要是靠那些不断进取的人创造财富的,这是社会的责任.人尽其才!
贫富差距越大,人的动力越强!
这是资本主义的核心!
就这样!
刚从日本回来,想不到这个帖子都有那么多人回了.
实在真的佩服楼主居然都做到独创理论的程度.水平确实比我这种要还啃书的人牛多了.
至于你在建筑QS方面,我更要佩服了,居然这样做QS,这样做项目成本评估,我实在实在自愧不如了,亏我还为了做条桥的TENDER 都一个星期没有睡. 什么时候你告诉我一下,怎么用中国内地的施工成本作为报价基础帮我拿下威尼斯人第7-8期的项目吧.
楼上的过奖了,刚刚学着写点东西,才知道原来自己写的东西叫原创,既然叫原创,当然也可说是独创的了,兄弟这么抬举,我不收下,就不成敬意了,前面有个补充的部份,太老了,我新写了一段:
我们再来看看2007年的,这一次我们比较长春和上海二个城市,再调整一下贷款人员所占的比例,按90%以上的商品房都是贷款的计算,贷款额一般不少于70%,这样保守的估计,贷款占了总房款的63%。
根据城市统计公报,2007年长春市市区人口358万,商品房销售额167亿,则每年贷款为63%*167=105.21亿。
我们再来看下上海的,2007年上海市市区户籍人口约为1379万,据估计其中有85%为城区人口,这样上海市市区人口为1172万,这里面因为500万外来务工人员基本上是不可能在上海购房的,所以未考虑在内,商品房销售额为3089亿,每年贷款63%*3089=1946.07亿。
也就是说银行每年给上海的贷款支持是长春的18.5倍。如果是按市区人口进行人均计算,则是5.65倍。
建安的费用是多少呢?加上各类配套,我们仍按每平方米1400元计算,大概就是全框架高层住宅的价格吧,那么长春市的目前每年是1400*513.8万(销售面积)= 71.93亿,上海市是1400*3695万(销售面积)=517.3亿,长春市的地方收益是167 -71.93=95.07亿,上海市的地方收益是3089-517.3=2571.7亿。
2007年上海市在土地上和房地产开发上的收入是长春市27倍,多得2476.6亿元的地方收入。这笔钱的大部份,不少于63%的购房款,来源于银行的贷款,上海市计有1620.17亿。
我们不知道这1620.17亿元中,是上海市政府、开发商、还是被征地的农民,哪一个所获更多,但是我们知道这些钱均归属于上海市当年的地方性收益,而且是银行的信贷转化来的。想一想2007年,上海市的地方财政收入也不过是2102.63亿元,我们就知道这1620.17亿元有多重了。
至于你另外些计算,就更加好笑了。
既然你那么爱原创就慢慢原创,我也当是累了看看笑料。
要是拿天你这样给你老板做预算,估计你老板会气死
楼主你不觉得自己很搞笑吗?
经济学常识既然是常识,不是应该是大家都了解的吗?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19 12:02:36编辑过]
怎么来砸我场子的人,净说些不疼不痒的话?
常识,什么是常识呢?经济学诸子百家,彼此往往是不买账的
当然了,书还是要念的,要是看了我的文章,回去再把书烧了,我就担待不起了
这里有没有做老师的,赶紧现身,给你的弟子找找面子
怎么来砸我场子的人,净说些不疼不痒的话?
常识,什么是常识呢?经济学诸子百家,彼此往往是不买账的
当然了,书还是要念的,要是看了我的文章,回去再把书烧了,我就担待不起了
这里有没有做老师的,赶紧现身,给你的弟子找找面子
连初级微观都掌握的不好的人,和他谈有什么用.
这人是拿来损,拿来乐的.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