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5547 30
2008-07-11

 

小李是一位在上海务工的长春人,在上海的几年打拼,他小小的挣了一笔钱,他打算拿着这笔钱回到长春,买套房,再把余下的钱花掉,这几年在上海省吃俭用,总算是熬到头了。

“长春的房价便宜,我这次也不打算走了,要好好的安下家来”。在返乡的火车上,小李遇到同乡老张,小李神采飞扬和老张聊了起来,“这几年赚的钱,我几乎一分钱没花,这次都带了回来,也算是对家乡的一份贡献吧。”

听了这句话,老张摇了摇头,小李十分不解,于是老张有了以下这段话:

一个外来的劳工,在上海工作,在上海创造财富,但是他是不可能会把财富直接带走的,他带走的只是货币收入,大部分的货币收入都会回到其原住地。

因此你看到,那些外来务工者的原住地银行,每年都要收到这样的大量的汇款或存款,这些款项,最终都会在当地被消化掉,但是由于当地实际上是没有这么多东西给他们的,所以当地的那些商家,每年都要拿着这些收到的钱,到其它城市,比如说上海去买东西,再贩运回到他们的小城市中去。

这样,这些外地劳工在上海挣出来的家当,原则上最终还是会回到原住地,也就是说他们在上海挣的钱,最终还是会被他们以实际财富的形式带走。

怎么让这些人,把他们创造出来的财富留在上海呢?

我们来看看上海人是怎么做的,什么叫做杀人于无形。

最简单的想法,就是要让上海的物价涨上去。因为上海的物价高了,所以那些从小城里来的商人们,看到这里的东西,原来比当地的还要贵,再加上长途贩运的费用,贩回去就得不偿失了,于是他们也只能空手而回了。这实质上相当于外地务工人员白为自己干活,结果什么都没带走。

当然这只是他们的如意算盘,不久他们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上海由于外地劳工把大量的货币带走了,所以本地的商品,由于市场中流通的货币的减少,实际上出现了物价下降的趋势。

怎么办呢?聪明的上海人想到了一条计策。

让当地的银行增发货币。

怎么样才能让当地的银行增发货币呢?

第一:增发市民的工资,但是这一招也不能老用,特别是那些东北人,总说自己的工资低,万一也跟自己学怎么办?

第二:多开发项目,多投资,这样央行就得给我增发货币了,但是这一招,也是有限的,最近央行总是在讲紧缩银根,不肯多贷给老子钱。

第三:让房价涨上去。我们知道,房子的建设成本全国基本上都差不多,因此房价升值以后,或者说高价卖房以后,有这么几部分人首先受益。

第一是地方政府,土地收入是非常可观的。

第二是房地产商,这些人都是上海人,赚就赚了,肉反正是烂在锅里了。

第三是炒房人,这些人主要也是上海人,一进一出,也挣了不小一笔。

第四是房屋产权的所有人,产权所有者可以随时变现,二手房交易是变现的最主要途径,因为房产的增值,二手房交易收入大大增加。

这几部分受益人挣了钱以后,一定要消费,这样就会有更多的货币进入市场,因此本地的物价水平一定会被带动起来。

然而那些希望购房的普通老百姓怎么办呢?要是你想卖高价房,总得让自己的老百姓手里有钱啊!没有关系,市政府出面给你摆平。

推高房价的第三招看起来最可行。于是上海政府找到央行,对央行说,你得多给老子提供房贷啊,我们上海人都是睡鸽子笼的,老子贡献那么大,住的那么差,你得解决我住房啊。

央行说了,我没钱啊,上海人说,我没管你要钱,你不过是贷给我几个钱,我又不干别的,这不是盖房子吗?再说你又不是贷给开发商的,是贷给普通老百姓的。

央行就请示了一下,头头们一想,觉得可行,一来GDP增长了,面子也好看,二来上海人回款能力强,三来上海人也惹不起。

有人提意见了,这样一来不是人民币发行过度,信贷膨胀吗?物价怎么控制?经济学家说话了,没有关系,咱们这是专款专用,叫做住房贷款,和其它商业贷款是分开的,各自控制各自的部分,二者是没有啥子关系的。

终于摆平了,于是上海市的住房贷款就放开了,不仅贷款总额不控制,甚至于首付也不控制,零首付的现象也出现了,还曾有过普通老百姓买过上百套房的案例。

结果就是,由于房贷放开,进一步推动了上海房价的上涨,并且由于货币的供应充分,商品价格不跌反升。上海人以它的精明,成功的防止了外地务工人员创造的财富流出,也因为对这部分财富的无偿占有,上海本地人的人均收入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物价上涨,央行难道看不见吗?很难看见,因为上海的物价上涨以后,外地的商品及物资就会大量的进入,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上海物价上涨的压力,或者说全国人民为上海的物价上涨买单了。这是一场兵不血刃的经济战争,上海人在对手的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财富转换的乾坤大法。

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一招术不久就走了风,广州、深圳、北京等一干城市纷纷效仿,掀起了全国性的房价上涨热潮,特别是深圳,更是创下了每平方米均价15000元以上的骄人战绩。

所以你看看2007年,全国各城市的金融报告中货币回笼的情况,你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所有高房价城市,货币出超都很严重,这里面北京是个例外,因为北京这几年,货币电子化,对现金货币的需求量减少了,所以问题被掩盖了。而房价偏低的落后城市,比如说东三省的几个省会城市等等,货币的回笼情况都非常的好,有大量的货币存量。

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说你的东西流出去了,人家的货币流进来了。而在正常情况下,货币的流动和物资的流动应该是平衡的,彼此提供给对方的实物应该是对等的。

这种现象不是只在接受外来务工的城市和提供外来务工的城市之间存在,只要二个城市之间房价差距足够大,就会影响到物价水平,就会出现双方在货币回笼上的巨大反差。

因为这一招用的人太多了,特别是广东人用的太狠了,全国性的物质财富不足以弥补这些高房价地区的物价上涨的压力,所以近年来全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它的背后就是财富在地区间的不公平分配以及对这种分配方式的追求。

听了老张的一席话,小李不禁问到:“那岂不是说房价越便宜的城市越吃亏,房价越贵的城市就越占便宜吗?”老张笑了笑,未置可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14 10:47:4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7-12 02:44:00
以下是引用叶风尘在2008-7-11 16:39:00的发言:

小杨是一位在上海务工的长春人,在上海的几年打拼,他小小的挣了一笔钱,他拿着这笔钱回到了长春,打算买套房,再把这笔钱花掉,这几年在上海的省吃简用,总算是熬到头了。

 

“长春的房价便宜,我这次也不打算走了,要好好的安下家来”。在返乡的火车上,小杨遇到同乡老张,小杨神采飞扬和老张聊了起来。“这几年的钱,我几乎一分钱没花,这次都带了回来,也算是对家乡的一份贡献吧。”

 

听了这句话,老张摇了摇头,小杨十分不解,于是老张有了以下这段话:

 

一个外来的劳工,在上海工作,为上海创造财富,但是他是不可能会把财富带走的,大部分的货币收入,他都会拿回到原住地。

 

因此你看到,那些外来务工者的原住地银行,每年都要收到这样的大量的汇款或存款,这些款项,最终都会在当地被消化掉,但是由于当地实际上是没有这么多东西给他们的,所以当地的那些商家,每年都要拿着这些收到的钱,到其它城市,比如说上海去买东西,再贩运回到他们的小城市中去。

 

这样,这些外地劳工在上海挣的钱,最终还是会回到原住地,也就是说他们在上海挣的钱,最终会被他们以实际财富的形式带走。

 

怎么让这些人,把他们创造出来的财富留在上海呢?

 

我们来看看上海人是怎么做的,什么叫杀人于无形。

 

那就是要让上海的物价长上去,因为上海的物价高了,所有那些小城里来的商人们,看到这里的东西,原来比当地的还要贵,再加上长途贩运的费用,贩回去就得不偿失了,所以他们只能空手而回了,这不是等于说外地务工人员白为它干活,结果什么都没带走吗?

 

当然这只是他们的如意算盘,不久他们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上海由于外地劳工把大量的货币带走了,故本地的商品由于市场中流动的货币的减少,实际上出现了物价下降的趋势。

 

怎么办呢?聪明的上海人想到了一策。

 

让当地的银行增发货币。

 

怎么样才能让当地的银行增发货币呢?

 

第一:增发市民的工资,但是这一招也不能老用,特别是那些东北老冒,总说自己的工资低,万一也跟自己学怎么办?

 

第二:多开发项目,多投资,这样央行就得给我增发货币了,但是这一招,也是有限的,最近央行总是在紧缩,不肯多贷给老子钱。

 

第三:让房价长上去,我们知道,房子的建设成本全国都是一样的,因此房价升值以后,或者说高价卖房后,有这么几部分人首先受益。

 

第一是地方政府,土地收入是非常可观的。

 

第二是房地产商,这些人都是上海人,赚就赚了,肉是烂在锅里的。

 

第三是炒房人,这些人主要也是上海人,一进一出,也挣了不小一笔。

 

这几部分受益人挣了钱以后,一定要消费,这样就会有更多的货币进入市场,因此本地的物价水平一定会带动起来。

 

那么普通老百姓呢?要是你想卖高价房,总得让老百姓手里有钱啊,没有关系,市政府给你摆平。

 

这第三招最可行。于是上海政府找到央行,对央行说,你得多给老子提供房贷啊,我们上海人都是睡鸽子笼的,老子贡献那么大,住的那么差,你得解决我住房啊。

 

央行说了,我没钱啊,上海人说,我没管你要钱,你不过是贷给我几个钱,我又不干别的,这不是盖房子吗,再说你又不是贷给开发商的,是贷给普通老百姓的。

 

央行就请示了一下,头头们一想,觉得可行,一来GDP增长了,面子也好看,二来上海人惹不起,三来上海人回款能力强。

 

有人提意见了,这样一来不是人民币发行过度,信贷膨胀吗?物价怎么控制?经济学家说话了,没有关系,我们这是专款专用,叫做住房贷款,和其它商业贷款是分开的,各自控制各自的部分,二者是没有啥关系的。

 

终于摆平了,于是上海市的房贷就放开了,不仅贷款总额不控制,甚至于首付也不控制,零首付的现象也出现了,曾有过普通老百姓买过上百套房的案例。

 

结果就是,由于房贷放开,进一步推动了上海房价的上涨,并且由于货币的供应充分,商品不跌反升,上海人以它的精明,成功的防止了外地务工人员创造的财富流出,也因为对这部分财富的无偿占有,上海本地人的人均收入都有了不同增长,这是一场兵不血刃的经济战争。

 

没有不露风的墙,这一招术不久就走了风,广州、深圳等一干城市纷纷效仿,掀起了全国性的房价上涨热潮,特别是深圳,更是创下了每平方米均价15000元以上的骄人战绩。

 

所以你看看2007年,全国各城市的金融报告,你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所有高房价城市,货币出超都很严重,而落后的城市,比如说东三省的省会,货币的回笼都非常的好,有大量的货币存量。这里面北京是个例外,因为北京这几年,货币电子化,对现金货币的需求减少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说你的东西流出去了,人家的货币流进来了。而在正常情况下,货币的流动和物资的流动应该是平衡的。

 

听了老张的话,小杨不仅问到:“那岂不是说房价越便宜吃亏越大,房价越贵越占便宜吗?”老张笑了笑,没有回答。

 

第二:多开发项目,多投资,这样央行就得给我增发货币了,但是这一招,也是有限的,最近央行总是在紧缩,不肯多贷给老子钱。

多开发项目,多投资? 前提是每一个项目本身都需要进行可行报告和审核,不是说想多开就多开的, 而另外一种情况,假如大量的项目,比如酒店,公路都进行集中投资. 本身是建立在一个需求或者对于未来乐观的预测上的.

第三:让房价长上去,我们知道,房子的建设成本全国都是一样的,因此房价升值以后,或者说高价卖房后,有这么几部分人首先受益。

是吗??? 怎么我搞那么久工程,都没有听说过的.

 我问你,上海劳工成本和四川,陕西是一样的吗?   另外环保标准,建筑标准,建筑设计,原材料费用,运输费用,管理成本,这些在不同的地方都完全不一样. 

还有,本身项目运作成本也是一样吗,比如买地成本, 规划成本等等.

第二是房地产商,这些人都是上海人,赚就赚了,肉是烂在锅里的。

第三是炒房人,这些人主要也是上海人,一进一出,也挣了不小一笔。

不好意思,我实在不知道你的依据在什么地方? 那广州抄房的也是广州人, 深圳抄房的主要都是深圳人.? 

这第三招最可行。于是上海政府找到央行,对央行说,你得多给老子提供房贷啊,我们上海人都是睡鸽子笼的,老子贡献那么大,住的那么差,你得解决我住房啊。

好象贷款最终的发放对象,央行根本管不了吧, 我把货币经济学和财政学都翻过,怎么没有找到央行居然有这么强的微观调控能力.就算你所说的例子,也完全做不到这点.  

另外物价上涨,好象也不单纯就是你这样说而导致物价上升的吧. 

还有,就像东莞的物价好象比全国很多地方都要贵. 但是怎么就那么多人都把东莞的商品 往其他地方贩卖呢???  大概除了文章作者这种蠢人,才会跑去上海的士多,超市买东西回去自己老家贩卖. 有点脑子的人大概都应该知道,货物应该往批发商那里拿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2 09:32:00
终于又看到有人吵架啦,很激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2 20:23:00

改了一点,再发一遍

二楼的同学,火气很盛啊,为此还翻书去了?这个就不要费劲了,因为我这个讲稿还没有写进教课书里呢

第一:开放的项目,从宏观来讲,是央行在控制总体的规模,项目可行不可行只是它的微观层面,这不是本文要说的,本文主要是指向高房价

第二:建筑的直接成本全国是大同小异的,这个全国都是有一个统一的定额,都是一个模式算出来的,一般的情况下,这个定额就是最后的结算依据,建筑商一般情况下就是靠这个和开发商进行结算的,或者以这个为依据,各地在套定额的时候,再找一下材料差价和取费的系数,这个东西你不懂,我不细说了

第三:上海有近二千万的人口,外来的炒房人才有多少?房价升值,真正的受益人,是房子的拥有者,既然升值总会有人套现。这里面只是拿上海打个比方,因为正常情况下,外地买房人是只是极少部分,温州人或者广东人再有钱,也不会把全国的楼市炒起来,这个东西也不是本文的中心

第四:贷款的目的,银行是一定过问的,你的房贷根本就不会直接给你,而是替你给开发商了,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你可以找随便一个银行问问

第五:这个很关键,上海的东西,有着很强的竞争力,但是你绝对不能因为上海的东西好,所以上海就只出不进,它一样要从内地引进大量的商品或者物资,如能源、建筑材料,粮食、煤炭等等,但是在正常情况下,物资的进入和支出是等价的,但是现在不等价,上海进的东西,在价格上高于它出的东西,这个就是不平等,这个东西才是本文的中心思想

另外,本文只是打个比方,拿上海做的例子,不是针对上海的,广东省占的便宜比谁都大,一个深圳,每年货币回笼的负数都惊人的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3 00:20:00

有些话.我实在建议你应该是对自己说.

把微观完全忽略了而指向宏观,本身就是一个误解.

第二:建筑的直接成本全国是大同小异的,这个全国都是有一个统一的定额,都是一个模式算出来的,一般的情况下,这个定额就是最后的结算依据,建筑商一般情况下就是靠这个和开发商进行结算的,或者以这个为依据,各地在套定额的时候,再找一下材料差价和取费的系数,这个东西你不懂,我不细说了

我不懂这些方面,我看还是你自己不懂吧.  最简单的"这个全国都是有一个统一的定额,都是一个模式算出来的". 我就直接问题,我两个房子,假如结构不同,之后还会是同一模型结果吗.另外地基环境,等等都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要是你实在没有建过房子,没有运作过房地产项目,我奉劝你在这方面还是乖乖闭嘴吧.就算我用同一个上盖图纸和设计,放到就在天津市区和开发区,成本的差别都可以超过10%. 很简单,单纯我地质环境就已经不一样,导致我基础建设投入已经有很大的差别. 之后工程需要时间不一样,又直接导致资金占用成本的不同.

连一点点工程基础都没有就给我谈建筑成本~~~ 弱弱问一句,你知道QS 是什么吗???

上海 2千万 人口,当中外来人口占的比例是多少. 你自己了解过吗? 就像广东的深圳,有钱的人本地人多还是外来人口多呢?况且我认识不少上海的富豪,好象都是江苏和浙江人.

你充其量只是能说在上海拥有物业投资的人赚了大头.

第五:这个很关键,上海的东西,有着很强的竞争力,但是你绝对不能因为上海的东西好,所以上海就只出不进,它一样要从内地引进大量的商品或者物资,如能源、建筑材料,粮食、煤炭等等,但是在正常情况下,物资的进入和支出是等价的,但是现在不等价,上海进的东西,在价格上高于它出的东西,这个就是不平等,这个东西才是本文的中心思想.

拜托. 比如我上海从全国各地进口了另部件,到上海组装成汽车. 那样汽车的假如是不是就等于所有零部件的价格?

之后比如煤,上海从山西进口的煤炭之后? 上海的煤炭就已经是和山西的煤炭是等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3 00:40:00

所以你看看2007年,全国各城市的金融报告,你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所有高房价城市,货币出超都很严重,这里面北京是个例外,因为北京这几年,货币电子化,对现金货币的需求量减少了,所以问题被掩盖了。

都是M1货币??????  拜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