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据香港《南华早报》文章,中国经济继续呈下行趋势,主因在于中国未推出重大改革措施,落实中共三中全会的决定。
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于日前发文表示,目前,国内外情绪都处于25年来最低点。如果改革仍只流于空谈,不付诸行动,经济下滑趋势可能引发金融危机。未来两年中国面前有三条路:停滞不前、崩溃或突破现状。领导层当前的决定,似乎将引导中国步入第一种境况。
文中,谢国忠分析了中国目前经济不稳定的因素:
他表示,中国有巨额贸易顺差,应该有能力控制国内流动性。因此,无论名义上出于什么目的,中国定期注入流动性,实际上就是为了支持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与麻烦缠身的借款人。资本和精英阶层都被用于改变表面现状,以便让这条漏水的船继续漂浮。
第一种境况与1992年日本房地产泡沫开始漏气后的经历类似。但中国不是日本,即使有贸易顺差,也无法保证中国能够完全控制国内流动性。在储蓄方面,日本人惯于将资金存放国内,而富裕的中国人则倾向于将资金转至海外。
另一个不稳定因素,在于中国的财富有很大一部分是存款。 1997年后,印尼资金曾经疯狂外逃。如果中国ZF无法防止类似情况发生,金融危机就可能全面爆发。
中国正处于得天独厚的位置,可以突破目前的停滞状况,迅速启动新一轮增长周期,在2030年前成为高收入经济体。中国人在全球经济中仍有极高的竞争力。这是中国经济的最强大推动力。
中国必须进行改革,才能利用这种竞争力,在供应方面创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在需求方面培养中产阶层的消费能力。中国需要做的仅是缩减ZF规模,为市场提供更大空间。
财政刺激措施可以稳定经济,但紧接着必须推出金融改革。有太多的金融机构不过是庞氏骗局,就连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也不例外。
有一种说法颇为流行:资金链必须保持完整。一家企业倒闭时,大家往往归咎于资金链断裂。但这种看法忽略了一个事实:这种企业本来就没有偿付能力。为了让所有庞氏骗局不被揭穿,央行将被迫一次又一次地注入流动资金。
中国的问题大多是自食其果。社会精英通常支持货币扩张,结果导致资产通胀、鼓励固定资产投资,令内部人士受益。正因如此,对于如何解决经济顽疾,如今的主导意见仍然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中国国内债务负担已经很重。如果债务继续像以往一样增长,民众将恐慌不安,不敢再增加货币持有量。
正因如此,一种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新理论正逐渐流行。有些人认为,人民币将不仅仅由14亿中国人使用,而是将成为全世界70亿人的通用货币,因此人民币发行量将没有上限。
这种空想出来的理论日渐流行,说明既得利益集团多么热爱货币通胀。
谢国忠最后表示,改革方面无所作为,让人既困惑不解又痛苦万分。等待不会带来任何奇迹。一种普遍存在的理论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就需要通过刺激措施保持经济增长。但当人人退缩不前,就没有任何稳定可言。
据悉,11月21日在由高顿财务培训联合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名家讲坛”活动上,谢国忠将继续解读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趋势,剖析楼市走向,并与多位企业界大佬共同探讨新经济型态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