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9899 80
2014-11-15
首先,在中国,对学术腐败现象的讨论和揭露目前主要停留在互联网上。在社会上,中国的一般民众对学术腐败现象几乎一无所知,或不甚关心。在大学,在科研机构,尽管人们承认学术腐败的存在,但对它的严重程度却看法截然不同。在中国的常规媒体上,讨论学术腐败问题的文章和报道充其量也就是零星的,表面的。而中国的政府部门至今未对学术腐败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者采取什么具体措施来进行整治。
    目前,反学术腐败的舆论阵地主要有三个,一是由海外学者方舟子主持的《新语丝》网站(www.xys.org),一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杨玉圣主持的《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再一个就是由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何云峰建立的《好汉网》(www.heyunfeng.com)。(林蔚:上海师大教授叫板校园剽窃抄袭风)。由於种种原因,《新语丝》网站的影响要大得多。但是,《新语丝》网站被国内屏蔽,而中国科学院的院长曾亲自批示要封杀方舟子。。方舟子原定在2003年初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讲授科学道德课,但最后被不明不白地取消。[方舟子:反科学文化人和读者评论方舟子指控《探索与争鸣》诽谤(二)]。而杨玉圣“被权威报复,被帮闲忌恨,学术批评文章被斥为不具学术性,该评到手的职称迟迟不见”,至今仍旧评不上教授。(沙林:学术腐败形形色色--倒底是谁玷污了象牙塔;李彦春:杨玉圣:大刀向学术界的欺世盗名者砍去)。《好汉网》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门庭冷落不说,还遭到了黑客的袭击。(王小星:没迎来用户却招来黑客 首家反剽窃网站遭冷落)。从这些决非个别的现象可以看出,尽管表面看来,反学术腐败势力似乎在打一场目标零散的游击战,他们面临的却是实力强大的正规军,而这个正规军却在向他们放黑枪。
   其次,学术腐败有强大的保护伞。 2003年1月8日,《新语丝》网站发表了一篇揭发东南大学校长顾冠群院士涉嫌剽窃的文章。揭发文章问世之后不到24小时,东南大学就匆忙地完成了“细致的调查”,并且公布了“真相”。(东南大学:关于“东南大学校长剽窃外国同行成果”的真相的说明)。“真相”是什么呢?剽窃“完全是李仕锋的个人行为”。同是在这短短的24小时之内,顾冠群的学生李仕锋写出了公开检讨,而且还专门向顾冠群教授致歉。顾冠群校长则指示学校“要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严厉查处学风不正的行为。”东南大学则召开了“中层干部紧急会议”,下发《关于重申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紧急通知》,“要求各院系狠抓落实,确保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与规范性。”(引文同上)
   好一个紧锣密鼓。好一个雷厉风行。如果事情到此为止,人们也许会以为东南大学真的是一块“净土”,李仕锋剽窃案只是一个偶然事件,这个事件引发的“巨大反响”真如南京大学蒋校长所说,是“夸大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学在东大”嘛!可紧接着,涉及顾冠群剽窃的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文章被先后揭露了出来。此时的东南大学是什么反应?据《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报道:1月22日,东南大学副校长左惟对记者宣称,顾冠群对这四篇有问题的文章全都不知情。记者问左惟:“你们如何断定顾冠群院士不知情?”左惟答道:“李仕峰承认的,之后又写了第二份检查。”由於发表文章需要交纳“版面费”,而这个费用需要导师签名才能够报销,所以记者要求查看报销单据,以确证顾冠群不知情,但这个要求被学校拒绝了。记者要求会见李仕锋,学校则答曰已经把他“送回老家了”,连他的电话和地址都不告诉记者。记者与东南大学其它博士生交谈,发现他们都很紧张,因为他们都被“关照”过,“正在关头上,不能出差错”。(翟明磊、李虎军:东大校长卷入剽窃风波)。2月份,《南京现代快报》记者继续就这一事件采访被顾校长称为对整个事件“都知道”的左惟副校长。可他却既不知道当初究竟是谁在事发后24小时之内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又宣称对此事“不需要调查”。(马莉英:东大校长卷入剽窃风波续:有关人士接受专访)。很明显,为了应付这个剽窃事件,东南大学的整个官僚机器都动员了起来,其使命只有一个:保护顾冠群。如果顾冠群不是校长,不是院士,东南大学会这么做吗?
    最后,东南大学陈爱华等少数教授真是给学术界抹黑了,让很多人对教师的基本操守产生了怀疑,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种怀疑无疑被放大了。最近看到了几个关于学术抄袭的举报,这里面有一个特点,被举报人几乎都是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人,如今都到了要退休的年龄了,这个现象值得思考。略微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其一是”文化大革命“产生的教育断层使得少数教授在学术领域难以为继,自身的学术水平达不到学校和社会给予的期望。”文化大革命“对50年代的人,对教育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50年代的这一批教育界的中坚力量,在培养和教育下一代接班人时,在学术能力方面的确存在一定的不足,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再加上中国改革开放,知识更新加快,要能够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这对他们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大的环境下,通过论资排辈上位的教授,他们中的少数的确迷失了,通过不合学术规范的方式维持状况。
         其二是高校教授的学术压力引起的师生之间的矛盾。在前面的原因之下,教育改革产生的学术和教学压力,高校部分教师难以承受,把压力转嫁给硕士和博士,最后学生不堪重负,他们的付出和回报之间失衡,由此加剧了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最后发生恶性事件。陈爱华的博士王进的大肆抄袭可能就是师生关系恶化的结果。本质上讲,根本原因还是陈爱华这些教师们的学术能力不够,到了教授和博导这一级别,收入水平应该算可以了,如果总是想着以最求高收入为第一目的,那就成了以学术为幌子,干的商业的事。对于这一类教师,应该坚决打击,直到退出教育界。这个原因概括起来就是转嫁学术压力,在其位不谋其事!在其位不谋其事,导致学生效仿,其学生王进的大肆抄袭,可说是得到了其真传。
         其三是多数公众对教育事业的神圣性产生了怀疑。频繁曝光的教育界的各种恶性事件使得公众站在了教师的对立面,认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责任都无法履行。这种脆弱的师生关系无疑放大了不良教育事件的影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1-15 15:14:49
学术腐败有强大的保护伞
这个我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15 15:35:44
方舟子的新语丝已经被关了,实际上,在很多领域,学术腐败现象根本就不用去找,它会象茅厕里的熏天臭气一样扑鼻而来。有人说,在中国的学术界,你如果想要生存下去的话,你就必须拿出80%的精力放在人际关系上(佚名:学术腐败将毁灭科教兴国的梦想)。这“人际关系”到底是什么东西,还需要多说吗?更为恶劣的是,中国学术界的头面人物已经猖狂到了在光天化日之下,红嘴白牙地欺骗、愚弄ZF和人民,其胆大妄为,其肆无忌惮,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他们凭什么?因为他们身后就是一个整体腐败的学术界。他们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腐败势力的代言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15 15:38:59
关于“东南大学校长剽窃外国同行成果”的真相的说明

  近日,新语丝论坛登发“东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冠群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项目剽窃外国同行成果”一文,一些网站相继转发,引起巨大反响,东南
大学获悉后,高度重视,并进行了细致的调查,事实已经清楚,现将有关情况公
开声明如下:

    首先,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学风,是东南大学向来倡导并努力推
行的,学风建设需要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因此,我校始终诚挚地欢迎学术界、社
会各界,特别是媒体、网站对我校学风建设予以监督,对新语丝等网站给予我校
的学风建设的关心与监督,在此谨致以诚挚的谢意。

  第二,网上所传顾冠群校长剽窃外国同行成果,此说不实。据调查,署李仕
锋、顾冠群的文章未送顾冠群院士审阅,是李仕锋私自署了顾冠群为第二作者。
因此,此文实际上与顾冠群没有关系,更不是其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
成果。此文及其冒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果完全是李仕锋的个人行为。

  第三,李仕锋系东南大学博士生,他本人已对剽窃外国同行成果作了检讨
(检讨附后),并就他损害顾冠群教授名誉的行为专门向顾冠群教授致歉。顾冠
群教授在此事发生后也深深自责,并指出,学校要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加强对
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严厉查处学风不正的行为。

  第四,对李仕锋的“剽窃”行为,东南大学纪委、研究生院正汇同有关院系
根据事实予以严肃处理。东南大学向来学风良好,有“学在东大”的美誉。学校
将以这次事件为典型,进一步在师生中深入开展与推进学风建设。从1999年以来,
我校已数次就学风建设和学术自律作出了明确规定,并在全校师生中认真实施、
检查。今天上午,东南大学召开中层干部紧急会议,会议进一步重申了我校进一
步加强学风建设的规定,并下发《关于重申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紧急通知》,
要求各院系狠抓落实,确保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与规范性。

  第五,鉴于“东南大学校长剽窃外国同行成果”一文已造成较大影响,人们
议论纷纷,现在既已真象大白,敬请学术界、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网友,鼎力
帮助予以澄清。

                        东南大学
                       2003年1月9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15 15:42:25
东南大学校长卷入剽窃风波 师生论文被指抄袭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30日13:42 南方周末
让人震惊的网文

  位于南京的东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冠群最近寝食难安,因为他的名字成了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1月8日,新语丝网站发表一篇网文,揭露一篇署名“李仕峰、顾冠群”的论文剽窃了国外论文。李仕峰是顾冠群的博士生,2000年春季入学,涉嫌抄袭的论文发表在《现代有线传输》杂志2002年6月第2期,并注明受(顾冠群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而英文原文是美国贝尔实验室研究人员2001年4月发表的一篇会议论文。

  一时间,士林群议汹汹。

  剽窃毕竟是白纸黑字,更难堪的是牵涉到东南大学德高望重的校长。很快,东南大学校方于1月9日作出反应,发表《关于“东南大学校长剽窃外国同行成果”的真相的说明》称:李仕峰此文冒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果,私自署上了顾冠群为第二作者,完全是“李仕峰的个人行为”。

  这份说明中,一部分是以李仕峰的名义,承认此文是将国外论文“翻译和整理”而来,并称“一切后果由本人承担”。因此,顾校长暂时从此事中摆脱出来。

  不料,一波未平,数波又起。

  自1月10日起,新语丝网站又连续发表文章称,另两篇署名李仕峰、顾冠群的论文同样是剽窃之作。

  其中一篇发表在计算机类中文核心期刊《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年5月第9期,题为《光网络流量工程的控制机制研究》,从标题、摘要、插图到参考文献,与2000年7月的一篇网上文献惊人地相似。

  而另一篇论文,被揭发出来是《现代有线传输》上那篇的改头换面之作。不同的是,它是一篇会议论文,发表在2002年12月2日第十二届中国计算机学会网络与数据通信学术会议上,而会议日程显示顾冠群参加了这次会议。

  紧接着,第四篇被认为有问题的论文又亮相新语丝。这篇署名沈军、顾冠群的论文发表在2002年3月英文版《东南大学学报》百年校庆特辑上,被指责为由沈军与程正潮几年前已发表论文拼装而成。沈军和程正潮均为东南大学计算机系教授,而顾冠群是沈军读博士时(当时沈军仍是副教授)的导师,顾冠群还是这份学报的编辑委员会主席。

  在新语丝这个以学术打假著称的舞台上,聚光灯无情地照在了顾冠群身上。

  反响

  不愿披露姓名的举报人转告《南方周末》:“一、我是对事不对人,对顾院士没有任何私人恩怨,更不像东南大学某些人说的是权力斗争。二、第二篇文章不是我发现的,第三篇也是我用google搜索李仕峰发现的,所以不存在所谓故意策划。三、我说事实不加评论。”

  1月21日,记者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纪检、监察、审计、监督联合办公室取得了联系。联合办公室综合处处长罗晶说,基金委已经收到了匿名举报,将认真对待此事。他还让记者代为转告,希望举报人实名举报。据了解,在受理投诉举报、查处违规行为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颇有口碑。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东南大学教师夏安邦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师李亚非发表的论文(基金资助)抄袭他人论文。结果二人被通报批评,取消其3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资格。

  1月27日,中国工程院道德委员会秘书金哲女士对记者说,该委员会主任杜祥婉院士和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都已经知道此事,并做出批示,要求认真调查。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主编谭继红说:“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和国家机密,在读学生投稿必须征得导师同意。”但杂志社没有采取相应措施,例如索取导师签名,来保证学生投稿确已获导师同意。

  校方说法

  1月22日,东南大学左惟副校长接受了本报独家采访。

  左惟:“我们承认这三篇论文如网上所说的问题是存在的,用别人的观点不注明出处,这是东南大学不允许的。我们让李仕峰把入校以来所有论文十篇列单交给我们让专家细查,发现了三篇有问题的论文,就是网络上披露出来的这三篇。

  “这三篇论文,同样是没有征得顾院士同意署的名,没有交给顾院士看,顾院士不知情。沈军的论文署名同样没有征求顾院士的同意。当然沈军想把两个课题对接起来的想法,顾院士是知道的。”

  记者:“这种现象普遍吗,论文不经导师审阅、不经导师同意便署名?”

  左惟:“这事情发生后我们发现是有的,我们要加强管理。最近我们出台了新措施,凡是博士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导师要签字认可。”

  记者:“你们如何断定顾冠群院士不知情?”

  左惟:“李仕峰承认的,之后又写了第二份检查。”

  记者:“据我们调查,东南大学博士生发表论文,报销版面费时,导师一般要凭“杂志录用通知单”在报销单上签名的,由此可判断导师是否知情。李仕峰二篇论文均交了版面费,导师怎么会不知情?”

  左惟有点支吾,他说:“这个,版面费是从基金里出的,校长签没签字,我们不知道。也许有多种情况……”

  记者随后提出要求查看那几张报销单据,但当时没得到答复。

  回避

  在以后长达4天的调查期间,校方一直回避本报的三点要求:1.见到顾冠群本人。2.查阅相关单据。3.见“承担所有责任的”的李仕峰。

  校方说:“第一篇论文被揭发出来,我们就把李仕峰送回老家了。”

  记者要求面见李仕峰,确认他是否接受采访。校方连电话与地址都“保密”。

  校方至今不愿意提供或让记者查阅有关单据。

  计算机系贾书记以公务太忙拒绝采访。沈军教授在电话里语气含糊,对是否“未经顾院士同意署了顾的名”,他的回答是:“我不清楚,你问系里。”

  几天后,记者接到一个手机,自称是李仕峰,声明自己不愿意接受采访。

  在记者再三要求下,那个自称李仕峰的人同意和记者见面,并约好40分钟后在东大校门见。但记者在校门等了近两个小时,“李仕峰”始终没有出现。

  在调查中,东大的多数博士生对记者的采访非常敏感。部分博士生接受了采访,他们认为“难以相信顾院士完全不知情”。而且记者来此,已经有人“打过招呼”:“正在关头上,不能出差错。”

  “你不能写我名字,你不能写我所在系。”看到博士生们的紧张,记者只能表示无奈。

  记者同时对学校的调查方式提出质疑:顾院士作为一校之长,却由校方来检查他的署名论文问题是否合适?能否由权威的第三方部门来调查?

  津贴和论文数

  顾院士的秘书冯老师告诉记者,事发当天,是李仕峰电话告知在北京开会的顾院士的,那天顾院士彻夜未眠。

  顾冠群院士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从事中国早期网络研究的权威,1965年研究出中国第一台晶体管积分机,1988年他开发出X25通信控制器,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参与主持中国科研网与中国教育科研网的建立,在学术界有威望,他是江苏高校第一位民选校长。

  此事对顾院士打击很大。据冯老师说,顾院士当时就表示:“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导师对研究生管理要加强,制度建设要加强。我要思考和反省。”

  记者从可靠渠道了解到,在东南大学,发表论文数量与教师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但顾冠群院士是一个例外。

  东南大学实行教师竞争上岗制度,并规定每年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否则取消岗位和津贴。不过,顾冠群享受的是每年5万的校长津贴——这个数字比博导津贴高出5000元,同时校长津贴和博导津贴只能择其一。而校长津贴并不以发表论文数来考核衡量,因此,发表论文数对顾冠群而言并没有直接的经济关系。

  但问题是,如果上述论文确实是剽窃之作,他是否知情呢?

  一种可能———如一位东大博士生认为的:顾可能没有剽窃,但他可能看了学生论文,没有发现问题,或根本没有来得及看论文,但他完全不知情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通常必须由项目负责人签版面费报销单。

  “院士既承担科研又当校长,在科研上作出很大牺牲。”东大一位领导评价说。

  对校长的评价

  在网上,有人称顾院士是“政客型校长”,并对其人品进行攻击。

  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顾冠群得到的评价还是相当不错的。部分东大学生认为,顾是个纯粹学者型的管理者,在品质问题上是比较“较真”的。

  一些人举了以下例子:他的女儿两次考研仅差一点分数,按规定可在特招范围,而顾拒绝;他夫人生病住院一年,顾院士从未用过一次学校的车,而是挤公交车;有一次下雪,学校主动派车,顾自己付了费用;杨振宁与丁肇中推荐顾院士申请20万何梁何利奖,顾拒绝时称,“我不够,我当校长一天,我就不申请。”

  而对顾校长的批评,多集中在管理上“冲劲不大”、“不是能开拓的人”等方面。

  记者也听到了众多的呼声,希望顾院士作为学者接受公众调查。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院士也不例外。

  “顾院士知情有责任,不知情也有责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称。

  华东理工大学原校长陈敏恒指导的博士胡黎明毕业论文“剽窃丑闻”(本报2001年12月3日曾报道过)被揭露以后,中科院化学学部讨论会上曾有人提出,陈敏恒当时在做校长,事情忙,可能不太了解胡的论文。但许多院士认为,既然是导师,既然署了名,就得负责,“在科学上,没有什么当官不当官”。

  顾冠群本人2002年9月23日在东南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题为《笃守诚信,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讲话时特别强调,“丑话说在前,经评审和核实后,学位论文确有抄袭和剽窃的,不仅要处理研究生,也要处理指导教师”。

  非常不幸的是,这个“丑话”几个月后落到了他本人的身上。本报记者翟明磊 李虎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15 16:04:33
东大校长卷入剽窃风波续:有关人士接受专访
南京现代快报南方周末:东南大学校长卷入剽窃风波师生论文被指抄袭2003年1月8日,以学术打假而知名的网站“新语丝”发表网文,称发表在《现代有线传输》2002年6月第2期上的一篇署名“李仕峰、顾冠群”的论文剽窃了国外论文。几天过后,又有两篇署名“李仕峰、顾冠群”论文因同样的问题被揭露出来,而另一篇“署名沈军、顾冠群”的论文也被指责是由“沈军与程正潮几年前已发表的论文拼装而成。顾冠群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东南大学校长,也是我国着名的计算机网络专家,李仕峰是他的计算机网络专家,对于网络和BBS有自己的看法,我从不看这些东西,有的学生将BBS上一些文章打印出来给我,我才看一下。说“拼装”这只是大家学术观点不同。顾校长认为,整个事件,他要负的是管教学生不严的责任。事件发生后,他已教导李仕峰要“吸取教训、认真检查、重新做人、做对国家有用的人”。顾校长表示,自己以后会吸取教训、严加教育管理学生。在谈话中,顾校长多次向记者提到,由自己来说自己的事情不太严肃,“你可以问左校长,左校长都知道”。计算机专业博士阶段学习时,做的一个课题涉及到光网络。当时光网络在国内研究领域是比较新的内容,自己很希望能做出点新东西来,因此将它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但着手研究之后,由于实验室里仅有他一人选择此方向,没有一个探讨的氛围,也没有继承性的东西可以吸收,加之自己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学的是电力系工业自动化专业,读博士时才转入计算机系,本身专业底子薄,因此研究到后来越来越捉襟见肘,陷入了困境。这时他看到国外的论文做得非常好,就想到要翻译过来。李仕峰承认剽窃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自己,“这说明我自身还存在着缺陷”,“可能是从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有应付考试的习惯。另外自己内心也存在虚荣、侥幸心理”,他说:“现在想来,自己是很浮浅的一个人。”论文带上导师名字是习惯李仕峰在这几篇论文中把顾冠群的名字带上,被很多人猜测是为了让论文更容易发表。李仕峰对记者说,自己可能有一部分这样的心理,但当时主要觉得自己是顾老师的计算机系博士阶段一般要4年时间,按照正常情况,再过一年李仕峰就将从东大毕业,然而现在这个进程很可能突然终止于不光彩的剽窃。谈到学校可能采取的处理方式,李仕峰坦言自己不被开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好一点的结果也是“劝退”。李仕峰告诉记者,其实他最痛苦的不是自己的命运,“我是一个小人物,即使上了报纸也还是一个小人物,不算什么。但我非常愧疚的是成为东大历史上的一个耻辱,影响到学校和导师的声誉。”他说,无论处理结果怎样,都是自己必须承担起的,“既然事情已经做了,我就必须接受公众舆论的监督,对我的处理其实也是对他人的警示。”我想去上海找工作李仕峰告诉记者,如果被学校开除,自己准备走实业之路,第一打算是在上海找工作。就在这次回到南京之前,他还去了趟上海的人才招聘会。“最苦恼的是简历怎么写,当时同学和朋友都建议索性把学历写成硕士毕业,剩下的时间就称哪个小公司里呆着。我矛盾了好久之后还是决定把自己在东大的这段经历写进自荐信,我不能逃避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也许许多企业因此会对我关上大门,但我想还是会有一些企业能从我的能力上看中我,我会好好努力。”不过李仕峰也担心上海进人制度十分严格,档案上的这个污点很可能让他失去机会。长这么大,李仕峰还是第一次走进招聘市场应聘,他说当时心里特别感慨,“俗话说‘三十而立',我已是29岁的人了,真是十分惭愧”。李仕峰称,剽窃事情的揭露给了他一个沉重的打击,但这件其实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从小学到大学到读硕读博,一直都很顺,没受什么挫折,这件事情让他体验到人生是充满磨难的,磨难中人才会成长。“这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思索做人的道理”。李仕锋称,在剽窃事情出来以前,其实他已经将研究方向从“光网络”转向“高性能网络服务器”研究,准备花4到4年半时间读完博士。得知剽窃文章被揭发时,他正在实验室里做这方面的实验。采访中,一部分人认为事情查清楚后,对学术作弊者一定要严惩不贷,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高校老师和学生对李仕峰表示同情,认为他其实也是目前高校不良风气和各种社会因素的牺牲品,不应该用除名的方式把他一棍子打死。东南大学一位副校长称,这样一个年龄要承受这么大的社会压力还是很不容易。记者也从李仕峰身边的一些同学和室友那里了解到,李平时还是一个老实的人,特别在翻译方面较有才能。东大副校长左惟:我们已向有关部门递交了报告“东大风波”距今已经1月有余,但东大对整个事情的调查和处理却一直保持着沉默,这种沉默与东大的最初反应速度迥然有别:当初“新语丝”网站揭露第一篇剽窃论文时,东大仅隔1日便迅速作出反应,发表了《关于“东南大学校长剽窃外国同行成果”的真相的说明》。2月12日晚9:50分,记者拔通了东大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左惟家的电话,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记者:1月8号网上披露署名“李仕峰、顾冠群”一篇论文有抄袭之嫌,仅隔一天东大就发表了《真相说明》,这么短时间就能查明真相?参加这次调查的主要有哪些人?左惟:《真相说明》是针对第一篇论文所作的调查,调查结果发现网上揭露的情况属实,没有料到后来事态又有发展。调查时我正在广州开会,所以对组员情况并不清楚。记者:现在已有4篇文章牵涉到顾校长和李仕峰,学校准备如何处理?左惟:我们还没开学,东大的行政机构都在休息中,调查还没法着手,这也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等2月17号开学后再说吧。2月24日晚,在距离2月17日一周后,记者再次采访了左惟。左惟称像顾校长的身份发生这样的事情,不可能不作调查,但他又表示情况大家都很明确,“不需要调查”。记者:能说说这次调查的具体情况吗?左惟:我们在向教育部、中国工程院递交的报告中已经详细写清楚了。情况没那么复杂,只要把李仕峰发表的文章看一看,是不是抄袭就很明确了。记者:调查是由哪边组织的?左惟:学校党委组织的。记者:学校预备如何处理?左惟:顾校长作为导师,只需要负一个指导不力的责任。对李仕峰有关部门正在按研究生守则处理,目前结果尚未出来。记者:对沈军和顾校长在校庆上刊出的那篇涉嫌拼装的论文的调查结果如何?左惟:这篇论文根本不算什么问题,是沈军自己在不同时期的两篇文章里写了两个类似的问题,只不过他读硕士和读博士时期的导师分别是程正潮和顾校长,所以分别署上了程和顾的名字,难道还有自己抄袭自己的说法吗?而且沈军这篇论文研究的课题也不是顾校长的研究方向,和顾校长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你平心静气地研究一下研究生的培养制度,你该知道学生写文章时都希望带上导师的名字。“剽窃风波”透出体制弊端近年来,各类学术抄袭事件时有所闻。有关人士说,自北大曝出教授王铭铭抄袭事件后,任何一所高校都已经不敢存有置身事外的侥幸。然而学界内部一些人士见惯不惊的态度,仍让记者觉得吃惊。一位学生在跟记者闲聊时,就对新闻界报道“剽窃风波”不以为然,他说其实这类事也没什么,只不过谁被发现了谁就倒霉。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看不到产生问题的根源,或者是看到了,也不愿正视。而从这一事件的身上,我们也许可以看出现行的学术监督机制、学术危机处理机制、学术评价体制存在的弊端。-弊端之一:学术监督越往上越弱苏州大学一位学者指出,目前的学术监督体系是对层次越高的学者监督力度越弱。由于目前大学管理体系中行政与学术不分,行政权力在学术管理范围内越俎代庖的现象十分普遍。学者李立国在《反学术腐败的制度建设》中指出:“论着评奖等本应是学术管理的事务中也掺杂了大量的法学博士甚至将这种学术评价体系称为“逼良为娼”。由于论文数量跟老师的职称评定、学生能不能毕业紧密相连,而职称又和现实的利益、金钱捆绑在一起,这里面会产生什么就可想而知了。李仕锋在接受采访时曾将自己的剽窃行为比作贪污腐败。他称,贪污行为虽然与社会风气有很大关系,但这不能成为一种托辞,对贪污的处罚也是落实到贪污者本人身上。其深刻的自省精神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很显然,“剽窃风波”透露出来的各种弊端,仅靠当事人自己的反省是远远解决不了问题的,它需要的是一种制度的力量。快报记者马莉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