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行业分析报告
1328 1
2014-11-16
如果悔恨、道歉、要改过自新的承诺能换成钱的话,全世界的银行就发大财了。

巴克莱(Barclays)投资银行主管里奇•瑞西(Rich Ricci)不久前承诺,要“重新确定我们的工作目标和行为准则”。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联席首席执行官安舒•贾恩(Anshu Jain)承认,他们“犯了一些巨大的错误”。花旗集团(Citigroup)首席执行官潘伟迪(Vikram Pandit)谈到“保持(金融体系)安全是我们的一项重大责任”。

他们不光嘴上说说,确实也采取了一定的行动。巴克莱和德银都已调低利润目标。过去银行都把利润目标定得很高,这鼓励它们冒更大的交易风险,向客户兜售差劲的产品,拿自己的声誉去赌博。巴克莱将缩减其利润丰厚但名声不佳的“税收筹划”业务。

银行需要为之道歉的事情有很多。在市场泡沫时期向个人和企业疯狂放贷,之后又收紧信贷;发明出波动性极大的信贷衍生品,并开展交易此类产品的业务;英国一些银行不当销售昂贵的“支付保护险”(payment protection insurance);交易员操纵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全球避税和税收套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但在银行业走出谷底、悔恨情绪也烟消云散之后,这些庄重的承诺又有多大概率能够兑现呢?我想恐怕概率不高。尽管新一代银行业领袖可能有良好的愿望(并肩负平息公众怒火的责任),但这些承诺在必要时将很难兑现,甚至很难被人们记起。

鉴于现代金融的结构、以及股东要求银行收入不断增长带来的压力,监管机构很难对银行进行较多的约束。违规的冲动深深地根植于金融体系本身,而过去种种改革努力都未能根除这种冲动。

举个例子:25年前,我错买了一款寿险抵押贷款产品,在按月偿还抵押贷款利息的同时,我需要按月缴纳寿险保险金,到期后用寿险保险金偿还抵押贷款的本金。和其他受害者一样,我当初并不了解那款产品的运作机制,就轻信了销售人员的话。25年后,我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昂贵的错误。

我错买的那种寿险抵押贷款产品体现了金融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许多金融产品设计复杂、机制不透明,让销售人员有很多空子可钻。不论购买者是抵押贷款借款人,还是希望获得抵押贷款支持的债务抵押债券(Collateralised Debt Obligations,简称CDO)的投保人,他们都很好糊弄。

第二个问题是,金融产品需要时间的检验。寿险抵押贷款的不当销售,出现在1986年伦敦金融城的金融大改革(大幅度放松监管力度)后不久。在我购买寿险抵押贷款产品约10年后,人们才开始明显意识到该产品的危害,而当初的销售人员早已不知所终。你买一台电视,马上就能知道它是否有问题,而在金融领域,判定产品的好坏却可能需要数年时间。

第三个问题是,个人容易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我倒不认为当初卖寿险抵押贷款产品给我的人知道寿险的收益会不如预期,不过,他可能根本不在乎这一点。只有说服我购买产品,他才能获得佣金,所以不可能指望他会公正客观地介绍产品。

理论上,个人的利益动机是可以防范的——投行正在改变奖金结构,以避免交易员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蒙骗消费者,零售银行也有同样的打算。但受利益驱使最严重的是银行业本身。

投行和零售银行的核心盈利能力正在逐步丧失。取消证券经纪业务的固定佣金,导致销售普通低收益证券变得无利可图。同时,许多零售银行取消了对借款者的收费。银行的大部分利润来源只能是交易和“创新型”产品,后者包括一系列产品,从我买的那款寿险抵押贷款产品,到各种债务抵押债券。

调低股本回报率目标是个良好的开端(就巴克莱而言,调低至仅略高于其资金成本),因为这会减轻银行员工的压力,让他们不必拼命兜售高风险产品。关键问题在于,银行的良心发现能否获得经济回报?

对此我表示怀疑。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付出长期的代价,这肯定是不理性的。许多银行在景气的时候非常赚钱,但后来只一次就把之前的所得全都赔了进去。越是谨慎行事的金融机构,其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也就越高。

但名誉不佳的危害比不上收不回贷款的危害。就我上面的例子而言,因为时间隔得太久,我几乎想不起来是哪个建房互助协会给我介绍了那名销售员。许多人即便不喜欢自己使用的银行,也往往不愿更换,因为换银行很麻烦,而且别的银行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

以高盛(Goldman Sachs)为例。这家银行的声誉在2008年的危机中严重受损,成为华尔街恶行的代表。然而,在与美国证监会(SEC)就证券欺诈的指控达成和解之后,高盛也并未流失大量客户。美国财政部(US Treasury)本周宣布,高盛将作为承销商之一,帮助销售财政部在美国国际集团(AIG)持有的27亿美元股份。

就目前而言,银行的股东们会接受较低的股本回报率目标,也会容忍(甚至支持)一些将导致收入减少的措施。

从长远来看,当自责感淡去、激动人心的新机会到来,股东们就不会再那么宽容了。

新一代银行家无疑诚心想要赎回过去的罪恶。谁也不喜欢被贬损,而如英国国教(Church of England)牧师贾尔斯•弗雷泽(Giles Fraser,这位牧师为抗议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驱赶占领伦敦(Occupy London)运动的抗议者,从该教堂辞去神职)所说:“我不认为银行家比其他人更道德败坏。”

话虽如此,金钱的诱惑让银行家很难抵挡。(FT)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1-16 18:21:54
这就是,货币的力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