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行业分析报告
1183 0
2014-11-17

     我国农资流通体系改革是在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其基本目的是形成主体多样,市场定价的机制。

    化肥方面,上世纪80年代前化肥流通由供销社统一垄断经营,80~90年增加了农业“三站”(农技站、土肥站和植保站)和生产企业参与流通,但并未动摇供销社的主体地位。1998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明确了供销社、农业“三站”以及生产企业平等地位,大大促进了市场主体的发展,2009年国家取消了化肥流通经营的所有制限制,进入完全市场化阶段,化肥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宣告完成。


    图表1:1998年为中国化肥流通的分水岭



    农药方面,改革路径与化肥基本类似。1988年前实行计划经济,由供销社农资系统垄断经营,1988~1998年实行中农集团、供销社为主,农业“三站”和生产企业为辅的“一主两辅”体制,随后随着改革深入,成品包装农药进入市场平等竞争阶段。


    我国农资流通主体发育充分,形成庞大的群体,目前各类流通企业近万家,工商登记的农资经营户达到45.3万户。


    农资流通从计划向市场转变为我国流通体制的第一和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在农资紧缺的背景下,流通环节侧重供应保障,第二阶段随着我国农资供应由供给不足向供给富余转变,销售网络和配送成为了重点。目前我国农资流通外部环境正悄然发生重大变化,其中城镇化和规模化经营趋势最值得关注,农业现代化将成为必然趋势,高附加值的农化服务重要性不断凸显。


    城镇化深刻改变我国社会经济和生活,同样影响农村生态。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保持稳步提升,2011年首次超过50%,2013年提高到53.7%,我们预计到2020年将有望达到60%水平,未来仍将1亿多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镇化率提高的趋势不会改变。另一方面转移人口留在城镇,成为“市民”的意愿也在不断增强,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2011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仅11.2%新生代农民工明确表示会回农村,其余或因就业不确定以及社会保障不完善态度犹豫,预计未来随着吸纳劳动力弹性大的第三产业以及社保制度完善,更多农民工将选择融入城市,成为市民,城镇化粘性有望大大增强。


    在农业人口减少的同时,从业人员年龄和知识结构也发生变化。从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2011年公布结果看,目前我国50岁以上农民占比近30%,未来将逐渐退出,受过较高教育水平“80后”农民比重将显著提升,其对科学农业生产方式接受程度高,价格不再是农资选择考虑首要因素,农资服务需求随之增加,附加较高服务价值的品牌农资认可度仍将不断提升,从而推动我国农业向现代化方向迈进。


    图表2:近年来中国每年城镇化率提升约1个百分点



    图表3: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有提高趋势



    土地流转加速是我国农业生产出现的另一趋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农民承包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所有,但农民拥有经营权,可进行流转;2008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13年底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改革若干问题决定》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受益、流转及经营承包权抵押、担保权能。在法律不断完善以及城镇化推动下,我国土地流转加速发展,2006年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仅为5000多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8%,到2013年底,经营权流转土地面积已达到3.4亿亩,占承包总面积的比率提升到约26%的水平,全国农村承包50亩以上大户达到287万家,家庭农场平均面积达到200亩,有800多个县市12000余个乡镇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区域看,沿海发达地区流转较快,如浙江已为39%,内陆地区则较低,如四川经营权流转的比率在10%左右。


    图表4:土地流转和农业现代化互相促进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土地流转多在城镇化率超过50%加速发展,通常政府还出台较为健全的法律体系,规范流转行为,确保耕地不减少以及各方利益,最终除了导致耕种集中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农业从事者素质大幅提高,如法国、德国农业从业者均需获得资格,日本农民需通过“认定农业者”。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土地流转条件日益成熟,经营权集中仍将持续,农资服务需求将快速增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