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benshengguang在2008-7-21 19:08:00的发言:就是同样多的钱,使用它的自由度越高,对特定的主体带来的效用越大,相对与没有使用自由度的金钱,取得同样的效用要分摊更多的代价,产生更高的价格。于是,没有使用自由的金钱对应的效用需求量大于有使用自由度的效用。于是每个人根据这种价值定位可能性来决定自己的需求。从而影响到效用承载物的价格和需求量。因为张教授举了这样的例子并作了如下说明:“同样买一张复印纸,研究金的价格为1,加薪的则是6,于是,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现实中复印纸的购买量的动向(多少的变化方向)与主观概念的需求量动向相同,研究金相比加薪,会买更多的复印纸。”
这是“主流经济学”里常见的一道课后题:货币分配可以比实物分配带来更大的效用。
(如果一笔钱只能买一种东西,这无异于“实物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