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1061 0
2014-11-17
英国《金融时报》 杰里米•格兰特 报道 2014-11-17 (www.ftchinese.com)
在围绕今天启动的“沪港通”(Hong Kong-Shanghai Stock Connect)的种种夸张言辞中,一个明显的感觉是中国正急于管理人们的预期,防止人们对其可能产生的爆炸性后果做过度解读——尽管它毫无疑问是多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开放进程中的最大进展。
中国ZF这么做的原因在于,这种互联机制的操作极其复杂——尤其是对于被称为“T+0”机制的极短结算周期来说。
这种机制意味着,任何人要想在今天卖出某种证券,必须在前一天就已将该证券从托管账户转移至经纪账户,以便为交易做好准备。
全球在操作方面能与此相比拟的其他市场只有沙特阿拉伯的Tadawul交易所。该交易所使用T+0机制的原因是,对于T+2或更长的结算周期,存在帐上的资金会产生利息,而伊斯兰金融的法律是禁止把资金存在帐上赚取利息的。
投资者必须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则更加可怕:用于结算买盘和卖盘(即卖出证券和回收资金)的日终清算窗口只有极为短促的30到90分钟。
相比之下,多数T+2结算方式的清算窗口则长达24小时。与中国监管机构认定的沪港通清算窗口相比,这一窗口可谓漫长至极。
难怪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Hong Kong Exchanges & Clearing,简称港交所)总裁李小加(Charles Li)上周末会在定期博客中努力降低人们的预期。
在提到连接香港与上海的“1117号列车”时,李小加表示“无论当天的交易是火爆还是冷清,我们都当以平常心来看待”。
他说:“对于我们这样的‘修路者’而言,沪港通首日首周甚至首月的上座率完全不是我们的关注重点……我们最关注的指标是沪港通列车的安全指数和舒适指数……沪港通毕竟是一条全新的投资之路,两地的法律、法规、市场结构、交易规则均存在明显差异。”
目前还不清楚为何中国监管机构决定实行如此短的结算周期。不过,由此产生的效果必然是,通过确保只有那些拥有金牌操作能力的机构才能应对超短的结算周期,中国在开盘钟声敲响之前就已实现了确保参与者素质越高越好的目标。
Omgeo行业关系执行董事托尼•弗里曼(Tony Freeman)表示,拥有托管系统的大规模综合性银行将居于优势地位。业内参与者通常认为,这类银行包括: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花旗集团(Citigroup)、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汇丰银行(HSBC)、摩根大通(JPMorgan)和瑞士银行(UBS)。Omgeo是一家交易后公司,该公司为使用沪港通的参与者制定了相关操作守则。
弗里曼表示:“香港经纪商不会允许巴尔的摩客户使用沪港通,除非他们能完全确信他们能承担起操作上的责任。”
弗里曼认为,T+0结算周期是“可行的”。不过,他对“在整个市场范围内以人们想要的交易量”开展T+0操作是否可行表示质疑。
也就是说,沪港通一开始很可能会处于一种慢热状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