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 Lex专栏 2014-09-04 (
www.ftchinese.com)
香港正在为自己的未来打拼。在某种程度上,这要求它能够继续担当中国获取国际资金的渠道。在这方面,香港目前依然表现不错。香港股市是全球基准之一;中国企业借助它来获取国际资本。因此,“沪港通”(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的出现有其合理性。
至少从概念上讲是如此。国际投资者将能够经由香港买入部分在中国内地上市的公司的股票,也就是A股(但有配额限制)。中国内地投资者将能够交易部分在港上市的股票。
如此一来,香港就连接上了中国内地规模更大的交易池(今年沪深股市的日均交易额为200亿美元,香港股市则为80亿美元),中国内地也向更自由的资本流动迈出了一小步。但这套机制必须也能造福投资者。通过该机制购买的A股,将由港交所(HKEx)结算机构在中国内地代为持有。中国内地不承认代理人账户背后的所有权。因此,假如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Hong Kong Securities Clearing Company)倒闭,其在中国内地的债权人可能对其代为持有的资产拥有求偿权——尽管这种风险不太可能变成现实,但它仍令“只做多”(long-only)的机构投资者不敢参与进来。对冲基金更适应这种环境,它习惯于使用反映标的资产表现而非所有权的投资工具。
但除此之外,还存在境外投资者不得参与A股配股、税务不确定性以及股票的交易前交收问题。后者防止卖空,还可抑制因应市况的无计划卖盘。交收股票、使之恢复未卖出状态的费用最高可达1%,这种“防患于未然”的规划造成的成本过于高昂。
沪港通是中国朝着融入全球市场迈出的可喜一步。但还必须采取更多的措施,才能让长线资本感到足够放心,进而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