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8-7-21 11:51:00

(1)香港经济比大陆发达

(2)世界的经商宝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1 12:44:00
值得探讨下,难道是要素市场价格被扭曲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1 13:20:00

我们是不是先把现实搞清楚,或者说,先把哪些东西在香港贵,哪些东西在大陆贵搞清楚,是不是香港所有的东西,都比大陆贵,像楼主举的例子是在香港贵,但也有在香港便宜的呀,比如电子产品,像手机、摄像机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1 13:27:00
“矿泉水香港要12港币,大陆却只要2人民币。”这个现象怕与市场规模有关,亚当.斯密认为,分工与市场规模是相互促进的,市场规模大,分工细分,分工细化,成本降低,成本降低,价格下降。大陆人口多,对矿泉水需求多,市场规模大,所以价格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1 13:52:00

主要是租金、税收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1 15:11:00
为什么没有人大规模套利?仅仅是因为关税因素吗?香港可是自由港。香港的电子产品价格比大陆低,但是因为大陆的关税高,所以不容易大规模套利。但香港的矿泉水并不存在高关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1 15:20:00

我认为可能是由于内地经济仍然存在的关税等政府措施来控制价格,而香港属于自由价格的市场经济,所以在CPI上存在较大差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1 15:20:00
这个问题我暂时也想不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1 16:19:00
以下是引用正月村在2008-7-20 18:19:00的发言:
在五星级酒店的雪碧也买30元,你也去卖呀[em01][em01]

这个最能说明问题。受教,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1 16:38:00
以下是引用jzitxcl在2008-7-20 21:10:00的发言:

不懂   就是啊,人民币比港币值钱,但在这边支付的人民币值却远远低于那边使用的港币值

是那边港币发行量过大,市面流通货币总量比较大的缘故吧    汇率好象是人为定的 

人民币兑港币的汇率是1:1.14,美元兑人民币现在大概是1:6.83,而美元兑换港币一直是固定在7.8左右……

这么算起来,三者之间汇率套利机会没有~

香港是货币局制度,官方汇率确实是认为定的,但是目前自由市场的汇率并不比官方汇率差多少吧?

港币都是汇丰、渣打、中银三家以100%的“外汇基金”为保证金向货币局换取的“负债证明书”,

既然如此,货币发行银行就不存在“信用创造”功能,在当前全世界通胀的局面下,会有可能发行大规模港币吗?

所以,私以为汇率因素对这种生活必需品的影响因素不大。

————————————

按照生产要素定价来解释,香港的劳动力确实比大陆昂贵,在香港生产1瓶水,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应该较之大陆多上数倍,

根据经验发现,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发达的国家,生活用品的价格相对昂贵,美国的瓜果蔬菜不久比中国要贵很多吗?

另外,在大陆也可以发现,一瓶依云的矿泉水定价可以贵出娃哈哈近10倍,除了达能吹嘘的“15年冰川岩层过滤”外,

消费者对于洋品牌的“信赖”(即需求)也是维持其高价的因素吧?

那么,同时“发达地区”的香港是否也是因为即使是卖12港币也有市场需求,所以得意维持高价呢?

总之,供需决定价格是最基本的因素,虽然例子不太恰当……

进一步说,我想知道LZ所言的矿泉水是香港本地品牌,还是大陆的怡宝、娃哈哈……?

产地应该是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个关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1 17:22: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7-20 16:30:00的发言:
国内许多同时在香港与内地发行的杂志也有两种价格,如果按汇率换算,一般人民币价格远低于港币价格。

但是、人民币的定价并非“远低于”港币价格。

分析杂志的两地定价要区分一下消费群体,即使杂志的受众。

一般来说,大陆的主流杂志到了香港就未必主流,这取决的意识形态和观念的未完全磨合,

就我个人经常看的杂志,《男人装》之类的时尚刊物,在大陆定价20人民币,香港定价25港币,

忽略交易成本,汇率1:1.15,即在大陆卖23港币,香港卖25港币,差价2港币算是运费或代理印刷费。

《男人装》算是时尚类刊物在两地主流吧?!

退回来说,我觉得目前市场上报刊杂志的定价较少地取决于成本之类的因素,而是看广告收入和发行量。

就我们大陆的例子看,《电脑报》很夯实的一摞报纸,定价却只有2元(还是2.5元?不记得了太多年没买过了……)

其收益的基础是巨大发行量保证下的广告收入。

如果放在香港,居民那么少(虽然人口密度大),并不能保证发行量……

我们也知道,目前香港的报刊杂志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不,是惨烈),

因此衍生出了狗仔队这种存在,可见报刊杂志社的生存空间狭小,压力巨大。

另一方面分析(消费者角度),香港居民工作压力较之大陆要大得多,

有时间看报纸杂志的多是老太太、老太爷、家庭主妇、或闲置生产力(不敢用无业游民这个词),

正真从自身需要出发,去看保证杂志的多是需要获取行业信息的精英、或者依靠看消费类杂志排遣压力的白领,

这两类人有足够的经济保障,因此针对这个人群的杂志多是高价也不愁销路、但发行量不会太高。

以大陆的《商界评论》为例,零售价人民币20元,港币50港元,

据我所知,《商界评论》在香港那边销路并不好,大部分“精英”都是看《哈佛商业评论》之类的,

其固定受众往往是与大陆有密切经济来往的港商,

在受众比较固定的情况下,只有靠提高售价来确保生存,因为它的消费者对价格并不敏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1 17:23:00
不就是人均GDP高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1 18:33:00

一般的证券类报纸的定价也可以看出来。

ms 去香港购物的人也相当多,也有比深圳便宜的东西吧,类似啥衣服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1 18:41:00

不是很懂你的意思,香港市场再小,大陆市场再大,这期间有什么理由没有套利。你说的情况也许在不允许贸易的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是现在大陆和香港贸易壁垒如此之低的情况下,为什么也出现了这种情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1 20:24:00

achion同志回答非常正常

我不读经济学,不太会用理论是讨论事情,但我去过香港,也相对懂得香港的文化。简单分析一下。

首先,楼主所说的价格差有点夸张。我也去过香港,我在中环闹市区便利店买的可乐也就7港元,估计水也不会超过这个家,而不想楼主说的这样3元与12港元的差价,那么大的差距我觉得不太可能发生。

第二,虽然是同样是可乐,但香港的可乐与大陆的可乐是不一样的,香港有专门的工厂生产,其外包装就有明显的差异。还有,虽然大陆产的生活用品很便宜(相对他们来说),但香港人并不想我们想象这样,同样能接受大陆产品,众所周之,大陆产品在美国人看来都是便宜货,质量奇差,在香港这种观点同样盛行。就是上面achion同志所说的,香港人对这些生活用品的价格差异并不敏感,各位可以去香港的supermarket去看看,无论是食品还是其他生活用品,包括一般的电器,你能找到的大陆商品其实并不多,特别是食品,他们有很严格的食品监管制度,对于大陆产品的信任度相当低,我记得我那次去香港,准备买罐头会酒店吃,结果找遍了都找不到大陆产品,但同类产品马来西亚的、澳大利亚的却不少,他们更倾向于买进口产品。大陆商品要打入香港市场,让香港市民接受,要做的不仅仅是运出境喝支付那一点点的税收,还要花其他的很大精力去说服他们接受你的产品。他们能接受一定程度的价格差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1 20:28:00

汽油价格就是一个反例

汽油对于香港人并不太会产品像我上面说到的那种地域产地差异,因此每天口岸都有3万多台汽车在等候着加大陆汽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1 20:35:00
以下是引用achion在2008-7-21 17:22:00的发言:但是、人民币的定价并非“远低于”港币价格。分析杂志的两地定价要区分一下消费群体,即使杂志的受众。

同意后一句。

《南风窗》,8人民币元,25港元。

《资本市场》,20元人民币,38港元,5美元。

《新财富》,20元人民币,30港元。

《海内与海外》,10元人民币,25港元,4美元。

《中国企业家》,20元人民币,40港元,8美元。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1 20:40:00

你可以再去澳门看一看,澳门的价格差异就不会这么明显,大陆产品基本覆盖全城,尽管澳门的生活水平也不低(收入水平达到香港市民的70%),但一般普通市民还是相对接受大陆产品的。你可以看到康师傅等国内产的饮料,价格也就相对贵1,2快澳元。澳门生活层次相对低,而且人少,消费量也低,他要建立自己的生产企业成本很高,同时他又不太能承受香港的那种消费模式,于是舍“贵”求“平”,接受大陆产品,他的消费文化相对香港更容易被打破、改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1 20:49:00

从基准价看,港元与人民币是在2007年1月左右跌破1:1关口的。

那么,企业(包括杂志社)的定价方案是在2007年1月重新调整的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1 21:02:00
以下是引用achion在2008-7-21 16:38:00的发言:产地应该是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个关键

同意。

或者,更一般地,商品的差异性。

同一厂商的同种商品,在不同市场上价格不同,若扣除了成本(包括关税)因素外仍存在价格差异,则可以想到(三级)“价格歧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1 21:07:00

窃以为皆因消费市场规模差距极端大,以及两者之间消费结构的差异.  同样的商品,供需市场的规模和各方对市场的影响差距很大啊.香港和大陆三大经济圈任何一个相比,在可乐的销量上估计不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也差不多了.同时香港和大陆双方在对待可乐的态度上也存在差别.我很想把可乐当成生活必需品,但我的经济情况不能承担这么一笔大的开销.只好喝凉白开.不要以为可乐的价格在大陆很低了,看看一瓶可乐能折合成一个城镇职工平均日收入的比例.不小了.07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4932元,平均每天68元.一瓶2升可乐能卖到5元?不止这个价钱.就是说至少8%的日收入才能卖一瓶可乐.(私下以为国家统计局统计"平均工资"都是以国有,集体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等员工为统计对象,而没有把私营企业的在岗员工纳入统计范围的统计方法简直就是狗屎.国有,集体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员工收入能完全代表全国"平均工资"么?丫的知道统计学么?知道什么是抽样调查么?)至少学生中能有多少人,能做到每天一瓶可乐呢?所以,可乐在中国不得不卖低价. 而在香港就不用太考虑这个所谓的"平均工资"了,至少人家连学生都不用考虑每天一瓶可乐的经济负担问题.这样在香港的可乐公司的利润就不会太低.而大陆能以较低的利润额和利润率,凭借庞大的基数依旧能挣得盘满钵满.以上就是我的个人看法.电子产品和服务业收费的差距是因为什么,还没有想好.以后再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1 21:16:00
平均进口关税税率约为百分之十几
这是X年前的数据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1 21:18:00

好想去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1 22:32:00

1、估计香港的雪碧不是大陆产的,所以成本要高。

2、香港虽说是“自由港”但那是对欧美国家来说,对大陆除当地居民需要的农副产品为,工业品等商品还是要受到许多限制的,除非达到欧美国家进口标准。

3、说明香港对走私行为打击很严,在这点上大陆政府也是全力协助查堵走私的品,维护香港市场稳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1 22:38: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7-21 20:35:00的发言:

《南风窗》,8人民币元,25港元。

《资本市场》,20元人民币,38港元,5美元。

《新财富》,20元人民币,30港元。

《海内与海外》,10元人民币,25港元,4美元。

《中国企业家》,20元人民币,40港元,8美元。

……

您还真是认真啊,那我再说两句吧。

1、两地的价格差异在不同的两类商品上表现各异:

日用品香港较贵,奢侈品香港较便宜。(肯定有反例,请不要抬杠,我只是说一般情况。)

所以大陆蔬菜水果肉食等供港,没听说有拒绝的;而大陆游客去了就往首饰店跑,也是有了名的。

好像这表现了一种消费价格弹性的区别,比之大陆居民,香港居民的日用品价格弹性较低。

这就给了价格歧视的机会和空间。

2、其实上面说的这种差异是一个绝对差异,但我们还应该考察相对差异,即:

商品价格比上居民收入,这些日用品的价格和大陆的相比就没有这么大了。

但这只是个观察结果,而非真正的原因解释。

3、这中区别意味着一种市场划分(不仅仅是三级歧视),因为两个市场都是均衡的,

而且两个市场相互有沟通,但两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却有如此差别。

我认为具体原因在于:

香港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均衡价格,带动了一般商品生产的边际成本,从而推高了价格。

因为,一旦产品竞争造成价格下降,就会有从业者因为工资较低退出行业,

即使这个工资在大陆仍然很高。就是说,由于在港的平均劳动成本降不下来,

而低工资要求的大陆劳动力又无法以日工的形式全面进入香港人力市场,

最终造成了这样的高价位均衡。

写的很费劲,欢迎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1 22:43:00

还有这样的说法?我还以为雪碧到哪里都一样呢。这是为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1 22:51:00
“雪碧”并不代表一种商品,像“手机”一样,品种花样多了去了,完全可以区别出不同的功能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1 23:11:00
目前本人正在深圳,眼忘香港,密切关注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1 23:47:00

首先我们应当企业都是理性的,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的。大陆地区的市场比较大,而居民对这些饮料的收入弹性又比较大,如果大幅度的提高价格,那么必然带来需求的大量减少,所以为追求最大利益,那么企业会将价格定在比较低的点。在香港地区,由于这部分支出与收入之比相对较小,所以需求弹性比较小,同样为追求利益最大化,那么企业会将价格定在比较高的点。

至于说为什么不会从大陆或者其他价格比较低的地方运到香港,这里的原因我想是渠道的问题,首先,作为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必然会对香港这种地方采取价格歧视,所以它一定会千方百计的阻止窜货现象,像这种软饮料,它的成本是很低的,最主要成分的就是浓缩液,像这种浓缩液都是掌握在总公司手里的,这就能很好的控制渠道,从而防止窜货,我认为这是主要原因;其二,如果要走私的话,交易成本太高,首先不可能在买到浓缩液然后在香港灌装,所以不可能为了一船可乐走私的,因为体积太大,即便一船可乐的利润是远大于大陆的,当时相对成本来说也不算什么甚至于还不及成本,何况也是不可能长期的走私。

至于像娃哈哈那种内地企业,我相信如果它有志于打开香港的市场的话也应该是这样定价的,因为企业都是追求最大利润的,它不可能采取低价策略的而不追求最大利润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2 00:20:00

香港比大陆贵的东西,例如矿泉水等,主要是因为地租和工资率较高:因为这类产品属于日用品,所以由于单价不高而摊到每件产品上的深港之间的价格差异比较明显;而香港比大陆便宜的东西,例如奢侈品,主要是因为香港进口此类产品的关税基本为零,而大陆则征高额关税,加之此类产品单价较贵,因此关税差额不仅可以弥补工资率差异,还能有所剩余,所以大陆客到香港都是冲着奢侈品去的。另外,有些产品大陆有高额补贴,例如汽油,因此比香港便宜很多,导致很多香港人开车跑到深圳去加油。

香港的主要问题是地租太贵,早期港英政府因新界和九龙北属于租借用地,因而不能出售,创造出了土地批租制,由政府控制土地市场,加之香港收入税(最高17%,大陆最高45%)和企业税都非常低,土地批租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而形成了今天香港高昂的土地价格。地价高昂,使生活成本上升,最终会转嫁到劳动力成本上,从而使香港的收入水平远高于内地,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物价也一定会远高于内地了。

现在内地城市的房价一日千里,其作用就是将低收入的城市居民赶到城郊或者农村居住。与此类似的,香港有很多低收入家庭,陷入低收入高消费的困境。例如,每年的盂兰节,为了领取政府免费发放的20斤大米,很多60岁以上的老人在烈日下排5、6个小时的队,经常有人晕倒。香港有一大半人买不起商品房,住在政府公屋里(当然,比我们强多了,内地有几个城市有公共住房?别跟我说经济适用房,那都是糊弄老百姓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