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7-20 16:30:00的发言:
国内许多同时在香港与内地发行的杂志也有两种价格,如果按汇率换算,一般人民币价格远低于港币价格。
但是、人民币的定价并非“远低于”港币价格。
分析杂志的两地定价要区分一下消费群体,即使杂志的受众。
一般来说,大陆的主流杂志到了香港就未必主流,这取决的意识形态和观念的未完全磨合,
就我个人经常看的杂志,《男人装》之类的时尚刊物,在大陆定价20人民币,香港定价25港币,
忽略交易成本,汇率1:1.15,即在大陆卖23港币,香港卖25港币,差价2港币算是运费或代理印刷费。
《男人装》算是时尚类刊物在两地主流吧?!
退回来说,我觉得目前市场上报刊杂志的定价较少地取决于成本之类的因素,而是看广告收入和发行量。
就我们大陆的例子看,《电脑报》很夯实的一摞报纸,定价却只有2元(还是2.5元?不记得了太多年没买过了……)
其收益的基础是巨大发行量保证下的广告收入。
如果放在香港,居民那么少(虽然人口密度大),并不能保证发行量……
我们也知道,目前香港的报刊杂志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不,是惨烈),
因此衍生出了狗仔队这种存在,可见报刊杂志社的生存空间狭小,压力巨大。
另一方面分析(消费者角度),香港居民工作压力较之大陆要大得多,
有时间看报纸杂志的多是老太太、老太爷、家庭主妇、或闲置生产力(不敢用无业游民这个词),
正真从自身需要出发,去看保证杂志的多是需要获取行业信息的精英、或者依靠看消费类杂志排遣压力的白领,
这两类人有足够的经济保障,因此针对这个人群的杂志多是高价也不愁销路、但发行量不会太高。
以大陆的《商界评论》为例,零售价人民币20元,港币50港元,
据我所知,《商界评论》在香港那边销路并不好,大部分“精英”都是看《哈佛商业评论》之类的,
其固定受众往往是与大陆有密切经济来往的港商,
在受众比较固定的情况下,只有靠提高售价来确保生存,因为它的消费者对价格并不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