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概可以看做对坛子里那两篇《寒门之子》帖子的呼应吧。
昨晚上读文献 (
http://idea.uab.es/christopher.rauh/IDEA/Welcome_files/rauh_JOB_MARKET_PAPER.pdf),写的是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曲线”。因为第一次听说这个概念,查了一下背景,结果很受震动。
首先,好像百度百科的介绍和维基有些出入。百度认为是Corak最先提出这个概念。根据维基,是Alan Krueger正式提出。而最先发明这个概念的是Cramer,只不过他们使用了Corak的数据。“The curve was introduced in a 2012 speech by chairman of 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 Alan Krueger,and the President’s Economic Report to Congress, using data from labor economist Miles Corak. The name was coined by former CEA staff economist Judd Cramer, for which he was given a bottle of wine as a reward.”
了不起的盖茨比曲线(The Great Gatsby Curve)是一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说明的是社会不平等与代际不动的正相关性。也就是说,在社会越不平等的国家,上一代人的社会地位就越可能传给下一代,穷人的孩子“逆袭”的可能性就越低。正如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人公,平民出身的盖茨比为了爱情,努力奋斗,希望跻身上流社会,最终黄粱梦醒,既没获得美人的真心,还丢了性命。
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纵轴是代际固化,横轴是贫富不平等。从数据上看,二者有明显的正相关。底端的斯堪的纳维亚诸国,社会平等,代际流动幅度也大;而右上角的拉美诸国以及中国,则社会不平等,代际固化也很严重。尤其是中国,在图中各国中,代际固化高居第二。
这一曲线要表达的现实意义就是,在一个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类似“美国梦”或者“逆袭”之类的宣传只能是麻醉剂加安慰剂,因为这样的社会里底层出身的人凭着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太小了。那种“你穷是因为你懒”的论调,在这种社会里,未必是符合实际的。
当然,针对“了不起的盖茨比曲线”,学界争论很大。曼昆就认为这种现象是通过数据分析手段人为制造出来的。而保罗.克鲁格曼则又写了专栏反驳曼昆(
http://krugman.blogs.nytimes.com//2013/06/22/greg-mankiw-and-the-gatsby-curve/?_r=0)。(顺便吐句槽,克鲁格曼永远都是超级mean,有时候读他的学术文章都会出一身冷汗,为嘛不能厚道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