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若恩解读2008中国经济形势
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我们已经意识到这将是一个非常不平凡的一年,奥运会是今年最大的一件事。作为我们活跃在企业或者财经领域的人来说,我们都知道过去的一个星期在中国也在财经领域发生了很多事情。当然这些事情主要围绕着资本市场,在这里面,我们很多人可能都经历了大喜大悲,当然也许可能是先大悲后大喜。
我想在资本市场的背后可能最重要的是中国的宏观经济,中国的宏观经济在2008年,我觉得也是会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发生。所以我今天根据我自己研究给大家一个贡献一些看法,大家知道宏观经济目前的情况,在经济学界存在着非常尖锐的争论,我自己的观点只代表其中一部分学者的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为了谈2008年的问题,我们从2007年的情况开始讨论。非常简单,我谈一下2007年的情况,大家知道2007年的情况,在过去这一段时间,是中国经济周期的顶点,这个顶点体现在经济增长最初公布的增长率是11.4%,后来国家统计局调整了,我们后面再讲。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析,11.4%里面消费贡献了4.4,但是实际上在他所谈消费贡献4.4中包括政府的消费和居民的消费。我们根据相应的办法可以把它加以分别,把它分开。政府消费在4.4里实际大概占1.1左右,剩下3.3是居民的消费。4.3是投资2.7个百分点是贸易顺差。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我稍微解释一下,现在很多讨论,关于经济学讨论都是谈中国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这个从经济学原理上来说不是非常准确,准确的话应该是顺差,也就是进口减去出口之间那部分,才直接对经济发生推动的作用。这就是整个2007年的一个起点,它的结果成为2008年的起点,下面以这个为根据做2008年的分析。
2007年政府消费对出口贡献1.1是怎么来的?因为整个2007年政府的税收大幅度增长,政府并没有公布他消费的增长速度,但是我知道政府基本上所有收来的钱都花掉了,所以它的税收增长31,基本上可以认识到他消费的增长也是30以上,从中国过去一段时候财政的数字来看非常突出的,中国的政府税收通常上涨幅度是20到25,所以去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我假设在2008年它回归到正常的年份,这样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会相应的减少。我假设他从1.1下降到0.8,也就是说他从30的增长率下降到20的增长率,就回到一个正常年份的情况。
下面是关于外部需求的情况,外部需求的情况,在整个2007年中国的贸易顺差上涨幅度是47%,在47的背景下它对中国经济推动的作用是2.7%。整个GDP11.4里有2.7是由外贸顺差推动的,现在所有人都同意2008年外部需求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会减弱,分歧是在减弱的程度上。现在我们知道这个减弱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经济的减缓,美国经济为了它次级贷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现在正在愈演愈烈,大家知道昨天晚上布什总统有一个讲话,这个星期开始,美国1650亿的财政救助计划开始实施,每个家庭获得的钱一定要花出去,这是用消费者花钱的方式推动经济,美国GDP里70%是消费,只有他的消费者拼命的花钱,它的GDP才能推动。现在我们所有的预测,包括国际组织的预测和美国政府自己的预测都知道美国经济今年会下滑,现在很多人认为美国经济在今年内会进入衰退,但是也有人认为可能明年会进入衰退。按照美国经济自己的预测,他们习惯的做法,如果两个季度GDP增长为负的话就为衰退,目前还没有到。大概2007年最后一个季度,美国经济增长0.6,所以接近衰退的边缘。
把所有这些外部情况考虑下来,在中国经济贸易顺差今年肯定不会像2007年那样继续维持40%几的增长。现在我所看到的主要来自于商务部的预测,认为今年的贸易顺差能够达到3000亿美元,这是我所看到最乐观的预测,这个预测的结果等于假设增长是15,也就是说顺差的增长速度从去年的47下降到15。当然15最后能不能实现?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这样的话,外贸顺差对GDP增长的贡献,也就是会从2.7缩小到0.9,它会有一个非常剧烈的减少。
第三个部分是居民的消费。居民的消费,去年考虑实际增长,因为去年的物价上涨幅度比较小,考虑实际增长大概是12.5,它所公布的数字16.8,这个是名义增长,学生过经济学的都知道,名义增长除掉价值总数就是它的实际增长。去年的居民收入,特别是城市居民收入,上升幅度比较大,去年全年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幅度是12.2,农民实际增长9.5。但是我们把它大致平均一下是11.5。也就是说消费的增长速度是高于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经济学通常认为它们有非常强的相关关系。增长这块通常多数上的解释是财富效益,去年由于资本市场发展,同时大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产生的财富效益,使得消费的增长速度高于居民的增长速度。
今年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如何呢?我假定它跟去年是一样的,也就是11.5。但是我认为财富效应会减少以至没有。因为这个材料我是在今年2月份准备的,现在看不幸而严重。我们的财产收入不但没有增加,都在大幅度下降。因此,我假设今年的消费增长速度会跟收入相当,就是财富效应基本上不起到作用。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就会从3.3下降到3。我们把这几个结果加到一块,然后假定去年的投资增长速度不变的话,我认为中国经济在今年已经会从去年的11.4%下降到9%。这个结论是根据以上三个方面可能的发展做的一个估计。
我把我所要说的结论讲一下。我认为这个结论并不是非常悲观的结论,实际上还是一个相对乐观的结论。待会我利用一季度的数据来解释,为什么我认为是偏于乐观的?所以经济增长达到9,实际上也还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这个结果我认为是不利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能最大的影响就在就业方面。我们知道中国国情它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在进入长期的城镇化的过程。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大家知道有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业、服务业,所以为这一部分人提供就业,同时为新增人口提供就业,永远是中国最重要的任务。当然在这一点上,即便在经济学家内部也有巨大的分歧,但是我一直坚持对中国经济来说,增加就业永远是第一位的重要问题。但是大家知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当大量农业劳动力进入城市以后,他们本身的特征是人力资本是偏低的,这个是我们的国情决定,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具有吸收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能力。
比如说今天IT行业,IT行业对于农民工来说就是一个极其遥远的行业,但是真正吸收中国农民富余劳动力的行业应该是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所以这相隔行业的大幅度减速,将会对中国的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另外一个问题根据很多国家的经验,包括美国的经验,提供就业机会最大的企业不是大企业,是中小企业,美国有非常准确的数字,它的就业90%以上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而在经济衰退、经济下滑的过程当中,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不会是大企业,而是中小企业。所以从中国经济各方面的发展要求来看,中国经济增长不能下滑,下滑会对所有人带来严重的后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刚才讲业界、经济学界有非常尖锐的争论,现在有很多经济学界认为2008面中心任务把通货膨胀降下去,而且有一些人认为为了把通货膨胀降下去不惜牺牲经济增长,他认为这是需要付出的代价。我把这个问题稍微解释一下。
我觉得这次中国发生了物价上涨,或者叫通货膨胀,它有它非常特殊的特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通货膨胀主要是三次,一次是1988年、一次是1993年、再一次就是现在。1988年具有非常特殊的原因,从计划经济走出来以后,价格管制体系结束的特点。93年是全面的需求推动的一个结果。而这一次的特征,在CPI总量之下,实际上国家统计局还要统计它的八个分类,有八个细类的CPI,从去年到今年3月份真正大幅度只有两个小类,一个小类是食品,一个小类是居住,居住不是指房地产的价格,房产价格不进入CPI。曾经有人置疑过这件事,这是一个国际通行的做法,只把房租计入CPI,而不把房价进入CPI。食品价格一直推动去年到现在主要CPI上涨的动力。剩下六个小类,及面有三个小类是小幅上涨,在1%、2%上涨,有三个小类在下降。生活中很多消费者,包括耐用消费者它的价格实际上没有上升。所以这样,我得到一个结论可能跟现在的主流结论不一样。我认为这次的物价上涨是特定一类商品上涨所带来的结果。这里有国外的因素,有很多因素是外面输进来。比如石油的上涨、能源价格上涨,一个国家不可能能控制,这个里头有很多因素。当然还有农业产品,大家知道全球米的价格在上升,这都不是中国一个国家所能解决的问题。因此这一次物价上涨不是需求推动的,而是特定产品共出现问题所带来的结果。因此也不是货币发行过多所导致的。所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高一些有关商品的供应,就能够缓解价格的上升。所以我认为全面的总需求紧缩不需要,货币的全面紧缩也是不需要的。这是我从去年到今年一直坚持的一个看法。
大家知道2007年有非常明显的货币紧缩,有6次的利率上升等等这些效应根据货币紧缩的效应会在2008年发挥作用。如果2008年不出台新的货币紧缩政策,会发挥新的作用,但是2008年出现新的紧缩政策。这样,刚才我对经济增长的预测可能还是过于乐观了。
现在说一下2008年一季度的数据,一季度数据,现在在公布的时候,我觉得是有误导的,误导在什么地方?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公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时候,他公布的是名义增长。第一季度增长24.6,但是在随后,就是在昨天他又公布了一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同比上涨8.6。你会看到24.6的增长速度里面有8个点以上是物价在涨,把物价除掉以后一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上升是14.7。而我们刚才看到2008年名义增长24.8,但是物价上涨8个百分点,所以2007年实际增长20%,一季度是14.7。所以投资正在大幅度下降。所以我刚才对2008年预测提到假定投资预测不变,在一季度没有实现。所以他正在往下拉这个经济。
消费部分实际跟去年全年的速度大概一样,一季度增长12.7,去年全年12.5,所以没有大的变化。这实际上是一季度经济增长维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我们看到另外一个数据是使人非常担心的。就是城镇居民增长比去年下降,一季度实际增长3.4,2007年全民一季度增长12.2,但是农民的增长速度稍微有一些增加。农民的实际增长速度比去年增长,但是城镇居民有非常明显的下降。而城镇居民在影响中国消费里显然是更大的一块,所以对未来的消费发展也是有原因去担心的。今年一季度价格上涨幅度比去年高一些,8左右,但是我刚才所说的结构性特征没有变化,在整个8的上涨幅度中,食品拉动了6个百分点,其他拉动0.2个百分点,仍然呈现一个特征食品和居住价格拉动中国CPI的上升,而不是一个全面的物价上升。
三月份的缓解增长只有0.1,当然这个数字,我们现在不能太依赖它,因为二月份有很多的情况使物价大大上升。但是三月份毕竟从比较上已经开始下降,增长幅度下降。现在在业界正的,我们在经济学界争论非常大的一个问题,就是2月份的物价上涨幅度是不是一个顶点,如果是一个顶点,那就是一个好消息。今后这个问题会直接的缓解。当然目前光根据三月份的数据还不能判断这一点,我们还需要看四月份和五月份的数据。所以在二季度末的时候,我们有可能大致看清今年物价上涨的情况,也就是说二月份是不是一个顶点?后面是不是一个逐渐稳定下滑的趋势?如果真是这样一个趋势,会带来一些好的结果。
另外一个情况就是一季度贸易顺差,比我刚才做的分析差一些。一季度贸易顺差大概下降11%,前两天有一个更重要的消息,春季广交会的情况可能下降了,因为贸易是有一个前导的作用,今年一季度可能执行的是去年的合同,所以一季度广交会相关的贸易情况对后面的贸易情况的影响会比较大。所以贸易顺差一季度对经济已经没有任何支撑作用,因为它是下降的。从增长的趋势来看,它已经没有支撑作用。所以这样的结果,我认为原来我提出来的对2008年比较犹豫的事情正在发生,而且发生的程度可能会更严重一点。所以我感觉现在我们回头来看整个宏观经济的情况,我还坚持我原来的判断。通货膨胀的问题是一个特定商品的通货膨胀,而且是供应方的问题,不是需求方的问题,所以我们不需要走需求的全面紧缩,也不需要货币的全面紧缩。
谈到这,大家可能听出来了,我对现行的宏观政策有不同的看法。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思考,因为宏观经济不可能把说话的目标同时达到,你总是有选择的。通常认为宏观经济目标是四个: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平稳、国际社会平缓。在中国今天的条件,我认为就业和经济增长应该是最重要的。物价上升肯定是一件坏事,但是跟经济增长和就业来说,它不能压倒它,它的位置会放在第二位。实际上你可以分析这一轮以食品为代表的物价上升,它对整个社会各个人群的影响,实际上它的影响主要是在一些低收入或者低保的居民户,他们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对中产阶级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大,因为中产阶级食品支出份额在大幅度下降。因此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的政策、通过补贴的方式补贴这些低收入人群,而他们的食品消费情况,政府情况、财政情况比较好。你用货币紧缩的方法把物价压下去,第一我们知道物价里有很多因素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比如能源的价格,你用货币紧缩去紧缩,能源或者货币紧缩针对食品,我认为这个是没有针对性。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基本的看法改变我们需要一个逐步放松的货币政策来使得中国经济维持一个应有的增长速度和就业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物价会慢慢的走下来。2008年大家知道国家经济有很多不定的因素,这个因素里实际上有一个对中国有关的因素,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的作用在相对的下降。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如果能够使自己的经济发展比较强劲的话,对于中国的中长期的发展都是有非常大的好处。所以这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做的一个基本的分析。
任若恩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
任若恩,男,1948年12月出生,汉族,北京人,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际竞争力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分析,国际竞争力研究,国际收入与产出比较,国际生产率比较,经济计量学,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计量方法。
(GDP增长放缓,CPI扶摇直上,不断变化的统计数据意味着什么?国外全球经济放缓,国内雪灾地震累加,中国如何应对挑战?推动宏观经济的马车能否继续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