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韩国是近邻,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自 1992 年两国建交以来,两国日益成熟的经济贸易往来和需求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利益。
根据韩国统计厅公布的主要国家进出口现状,2005 年中国以对韩 1000 亿元的贸易总额,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韩国也变成了继日、港、美之后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然而,在飞速发展的贸易合作下,很多问题也逐步凸显,成为两国贸易发展道路上的阻碍。近些年,中韩贸易不平衡趋势加剧,且随着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韩国产品影响力的衰减,韩中贸易摩擦不断,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在 2012 年 5 月 2 日,关于构建中韩 FTA 正式进入谈判阶段。
兰卡斯特管理学院的杨亚楠等人发表了相关文章在
汉斯《财富涌现与流转》2014年6月刊上。自1992年两国建交以来,中韩两国积极开展经贸合作,贸易形式从间接贸易转为直接贸易,贸易额迅速增加,经济互补性逐渐增强,双方已经互为重要的投资对象。但是,随着两国之间日趋成熟的贸易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从现状中暴露出来,例如贸易逆差和贸易摩擦。因此,本论文通过对中韩贸易经济现状以及进行贸易往来时出现的问题的研究分析,探讨两国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即FTA(Free Trade Area)的可行性,并简要分析FTA对中韩双方经济的影响。最后,就以上对FTA的分析结果简要提出建议。
两国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从实质上来说就是两国间存在贸易差额超过合理区间。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呈连年增长之势(图1),从图1在前10年的平稳发展期,贸易逆差额从1992年的2.2亿美元上涨到1997年的58.1亿美元,占到从韩国进口商品总值的38.9%。在后10年的高速发展期,差额进一步扩大,至2012年已达到了809.7亿美元,约是2001年的8倍,年增长率高达近 80%。
两国贸易在这建交后的20年来飞速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则是两国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种贸易互补可以使两国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达成资源的优化配置,故而成员国之间存在贸易互补是构建两国自由贸易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通过贸易结合度指数(TI),对 WTO 统计得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cs 进行分析,中国对韩国的贸易结合度到2000年达到最高值2.88,其后在2上下波动;而韩国对中国到1997年的最高值3.99,至今均在3.3附近波动,如图2所示,横向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韩间贸易属于高贸易结合度之列。
在逐步实现一体化的进程中,首先要消减的就是关税壁垒,因此各产业的关税的减免就成为构建中韩 FTA 对各产业发展所带来最直接影响。以下将根据 2010 年中韩两国的关税水平来分析 FTA 缔结后关税的减免对两国各产业所带来的影响。
在中韩贸易自由区的建立中,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削弱消除,会发展壮大原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而淘汰或逼迫转型升级原本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从整体上讲是有利于域内资源的最优化分配,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
但是关税的削减甚至消除也会导致两国较弱产业失去国家保护,从而受到严重冲击导致破产,使得部分资本闲置和劳动力失业。根据图3两国2010年中韩两国各产业的关税税率数据结合产业保护理论,能够看出韩国农产业和中国电子、输送、机械等工业型产业的相对弱势地位。一旦中韩 FTA 成功建立,关税大幅度减免,就会使得这些产业规模大幅萎缩,受到严重打击。但是,若 FTA 的建立能够更大程度上依附于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使资源和劳动力很容易地适应新的贸易环境,就能够降低各国加入自由贸易区的成本。
中韩两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建立 FTA 以后,中韩两国之间贸易结构也会随之变化。中韩两国间FTA 的建立,在使两国贸易壁垒减弱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两国进口商品的价格,促进某些商品的贸易扩大效益(Trade Expansion Effect)的形成,即该种商品的贸易总额将会由于 FTA 的建立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另外,根据对两国间贸易结构的分析,两国 FTA 的建立会缓解两国产业间贸易发展的速度远高于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促进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增长,加强垂直贸易关系的增长比重。(源自
千人智库-EWW141119Y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