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一下国内目前消费场所中的音乐。给大家的直观感受是很吵很闹腾,播放音乐很不应景更不舒心,恨不得马上逃之夭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感受,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国内(含一二三线)目前经营好的商业场所大多是1992年(或者更早)至2003年左右建成商业物业,例如:一些老百货等商场。这些商业物业在规划阶段没有考虑到商场未来经营状况中会糅合进音乐的因素。所以这些物业建筑内部空间在音效方面表现很差。
很多商场的管理层没有意识到音乐对消费的影响,在音乐选播上没有形成良好的认识和管理。
商家之间没有共识,很多商家的都会自主播放音乐。有时候你会在同一家商场内听见一个铺子播放《凤凰传奇》另一个铺子播《爱情买卖》。让人愤恨的是音量调节到最高。
近年来随着物业形态的升级,经营方已经认识到消费场所内播放音乐会对消费产生很大的影响,故而现在的商业地产从前期的规划设计到后期的运营都已经将这一点纳入到设计范围里面了。
消费场所内音乐的播放需要遵循的几点原则
与商业的定位相符合。例如,定位高档的商场,需要播放音乐应选择古典音乐等优雅的曲目。中低档的应选择一些轻缓的流行音乐或乡村音乐方能适宜。
音乐节奏的快慢,需要符合商场内消费人流的状况。慢节奏的音乐,能够使人放松、沉静,可以使人静下心来轻松购物。因而在顾客不是很多的情况下,播放慢节奏的音乐可以相对延长顾客在卖场内停留的时间,增加顾客的消费。相反,节奏稍快的音乐,会加快人的运动节奏,同样也会提高人的购买欲,所以在客流高峰时适当播节奏放快的音乐,可以鼓励顾客加速消费或采购动线,缩短顾客在店内的停留时间。
音量调节方面,音乐的声量大,虽然可以衬托出热闹的气氛,但是小声量的音乐,却可以鼓励顾客与销售人员进行对话,并作进一步的互动。因此,当商店需要人潮时(如遇节日庆典和休息日高峰时段),便可以播放稍大声量之音乐。
按时段播放不同的音乐类型。一天中不同的时段也要选择不同的音乐类型来衬托应景。比如,早晨刚开业时段应播送欢快的曲目,晚上结束营业的时间段应播放比较舒缓的类型。
切莫播送有悲凉意的音乐。著名的例子就是情人节播放《没有情人的情人节》。应以器乐曲为主。我看家乐福的音乐就不错,不是周杰伦的就是轻音乐。咖啡店的最好放外国的,不然有人因为讨厌某个人的歌就不进去了。商场和餐馆最好不要放了吧。去餐馆和朋友聚聚,聊天,放着音乐多郁闷啊。商场,基本上谁声音大,谁就吸引人,人流基本上是中年人,放一些接地气的歌曲就成;超市,基本上都是在播放各种广告,不建议播放歌曲,会让人感觉怪怪的;餐厅,最好不要播放音乐,最多也就是一些清音乐声音不要太高;咖啡厅,爵士,清音乐,怀旧曲,都可以只要有品味,不吵闹就行。跟品牌特点想符合就好。比如青春卖场你放民族乐曲就不如流行歌。咖啡屋要安静不要像酒吧。逛街常听到太过时太流行的歌曲,感觉都不太好,因为听着听着就引起某些回忆走神了。(根据网友材料编辑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