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749 0
2008-07-24

“美国次贷危机只是落地的一只靴子,而另外一只将落地的靴子究竟是信用违约掉期(CDS)、信用卡危机还是商业地产危机,目前还不能确定。”

7月23日上午,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曹红辉在该院金融论坛上做《美国信用危机的新动态及发展趋势》报告时透露上述情况。6月1日至12日,曹红辉作为社科院代表团的一员到美国调研“次贷危机真相”,先后考察了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大银行与证券公司,回国后写了专门报告递交有关政府部门。

美国可能爆发新一轮信用危机

曹红辉认为,美国现在面临的已不是次贷危机,而有可能是全面的信用危机。

在次债危机爆发之初,次债总额大约1.5万亿美元,但现在面临危险的远不仅是这些贷款。美国可能面临信用卡危机、商业地产危机和信用违约掉期(CDS)三重危机。

从统计数据看,私人部门债务对GDP中私人部门数量之比近年大幅攀升,“目前高达35%以上”;而全部商业银行的到期违约率大幅上升,目前超过3%,其中信用卡违约率从2006年开始即持续上升,“在2007年下半年开始急剧上升”。而从房贷债务与贷款者收入之比看,近年却呈现持续上升的情况。

商业地产危机同样值得关注。虽然在建商业地产比重自2004年底开始呈上升状态,从2.5%上升到年初的3.6%。但由于银行紧缩商业地产贷款标准,在建商业地产比重“有可能掉下来”,而银行对地产商的贷款也将面临巨大违约风险。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信用违约掉期(CDS)。这是目前全球交易最为广泛的场外信用衍生品。自2004年以来,美国非农非金融企业信用市场债务数额不断上升,这些企业大多通过发行公司债融资。为减少违约风险,发行大量CDS,目前这一产品总金额达25万亿美元。时下公司债的收益率创2003年来新高,企业还债压力加大,这使得美国面临CDS危机。

据市场人士透露,部分中国金融机构购买了此类衍生产品,值得警惕。目前全球CDS规模为62万亿美元,其中企业债(包括ABS)占80%,而MBS占20%。在经济衰退状态下,企业债券违约率将从目前的4.87%快速攀升至10%以上,以损失恢复率50%(偏乐观)计算,CDS未来数月将造成1万亿美元的直接损失。

曹红辉介绍,美国专业人士对未来前景估计分三种,一是认为发展呈V字形,目前已经见底,另一种认为是U形,当前正在底部徘徊,第三种认为看不到底部在哪,“现在从地面到地窖,下一步可能下到地狱”。据其估计,“目前衰退才刚刚开始”。

他分析,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周期平均是58个月,而目前此轮增长已经有76个月,远超过了正常周期时间。从个人实际收入、工业生产、实际制造业和贸易、就业四项重要经济指标看,去年9月份后相继见顶。

消费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去年对GDP的拉动作用占70%左右。消费者信心指数是衡量消费者意愿的重要指标。但这一指标值已经从1999年的105下降到今年5月的60,创30余年来的新低。这一情况在居民各项消费预期有鲜明体现,“居民6个月内计划购房、购车、度假指标都出现了明显下滑”。其中购房指标从2005年的3.5%下降到今年5月的2%左右,度假指标从去年初的45.8%下降到39.6%。

消费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实际工资增长率下降,“美国工资增长已经见底”。

“过度负债是美国信用危机的主要原因”,曹红辉总结说。在过去6年,美国家庭抵押资产的债务超过了过去224年的水平。而债务与收入之比也从2001年的101%陡升至现在的138%。

李扬表示,负债过高是有问题的,这正应了经济学家费雪的话“问题不在投机,而在于借债投机”。

对于美国经济是否已经衰退,社科院金融所货币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杨涛则认为,“美国经济增长先行指数已经掉入零点,预计了美国衰退期的到来”。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有不同看法,“我觉得美国没有跌入下降性衰退。只要不是负增长,美国就躲避了这次危机,我觉得有可能躲过。”

中国中短期内有温和通胀

当前,美国潜在的信用危机究竟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多少大的影响呢?对此,曹红辉认为,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宏观经济未来增长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上。弱美元无疑给中国通胀造成很大压力,中国经济放缓难免。此前,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义相认为,通胀是全球现象,中国很难在此轮高通胀中独善其身。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从分析能源价格走势入手指出,今后中国将在相当长时期经受高成本的压力,经济发展进入了高通胀高增长或高通胀低增长时期。

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则认为,中国不可能出现长期高通胀,“中短期会有温和的通胀”。他全面分析目前影响国内价格的几项因素。

首先,他坚持认为目前只是结构性物价上涨,不能简单说是通胀。实际上,国内总供给仍然大于总需求。中国储蓄率超过50%,“这是任何其它国家所不具备的”。如果中国不输出储蓄,美欧将会感到通胀压力。短期看,6月份7.1%的CPI中有6.8%是食品因素,“这些因素是可逆的”,中国粮食对外依赖程度低,粮食丰收,这种局面就会改变。

其次,此轮价格上涨有输入因素。主要是石油价格猛涨的原因。但实际上,国际石油实际总供给同样大于总需求。价格上涨主要是被市场操纵所致。他预计,现在油价已经见顶,今年下半年到明年石油价格会出现明显调整。此因素对国内物价的推动作用会明显减弱。

第三,“判断通胀走势一定要看一国财政状况”,美国目前的通胀与其长期财政赤字有关。而自2002年以来,中国财政收入连年有余,不可能出现长期通胀。

他指出,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价格上涨面临长期的压力。环境资源价格改革同样会推动物价上涨,但综合考虑以上各因素,不可能出现长期高通胀。

此外,中金公司昨日一份报告预计,下半年中国经济将进一步放缓,通胀进一步上升:预计2008年经济增长10%,2009年放缓至8%-9%;通胀2008年上涨7%;2009年仍高达7%-8%。袁钢明认为,高通胀不可避免,他建议今年将目标设为通胀6.5%、增长10%比较合适。

不过,德意志银行近日报告则指出,中国通胀压力在弱化。一是中国通胀预期已有明显缓解,二是PPI向CPI的传导远远弱于此前的预期(原材料PPI每上升10%,推动非食品CPI上升仅为1.1%)。另外,随着全球经济放缓,全球平均CPI将从今年的5.2%下降到明年的3.7%,中国面临的输入型压力将因此有所减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