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商学院正在寻找新的素材,以诠释在中国投资的各种特点,那么,凯雷集团(Carlyle Group)为投资一家中国机械制造商而奋斗三年的漫长传奇可谓再好不过的例子了。
当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本周二晚间接到通知,称徐工机械(Xugong Group Construction Machinery)将不再寻求这家美国私人股本集团的投资时,这个故事终于宣告结束。
自从这笔交易在2005年10月被草率公开以来,凯雷的资金和专业技术就一直在旁等待。当时发布的556字的新闻稿只在最后一句提到,该笔交易需要中央政府批准。没有人预计到,这笔交易会难以获批。在此之前,有关方面已经进行了长达一年的透明的拍卖程序,由摩根大通(JPMorgan)监督,并且得到了江苏省政府的支持。
中国股市当时正处在又一轮暴跌期,而作为中国领先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之一,国有的徐工机械迫切希望向海外扩张,并进行企业重组。
凯雷曾经同意以3.75亿美元收购徐工85%的股权,在当时,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一笔已经宣布的私人股本交易。然而,这笔交易很快就变成了中国对待外资态度的试金石,中央政府各部门发现自己处在重重压力之下,要求它们去阻止那些被民族主义者嘲讽为贱卖战略性资产的交易。
这笔交易的反对者中,首当其冲的是三一重工(Sany Heavy Industry)首席执行官向文波。三一重工是一家规模小于徐工机械的竞争对手。
向文波开通了一个有趣的个人博客斥责这笔交易,并且利用网络透露,三一重工欲竞购徐工。
向文波写道:“三一这样做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徐工、更是为了国家!因为,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发展产业。”
在网络战开始后的几周内,中国政府宣布,大型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在向海外投资者出售股份前,应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
一些分析师和交易撮合商相信,这笔拟议的投资也是中美两国市场准入分歧的受害者。美国政客曾利用定期召开的双边论坛为这笔交易获批进行游说。
2006年8月,中央政府各部门举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高层官员会议,试图打破这一僵局。之后,凯雷两次削减其计划投资的规模,以努力保证批准通过,但即使是同意只收购45%的少数股权,凯雷也难以让北京政府部门改变主意。
过去一年,这笔交易一直静静躺在北京的公文篮里,归入“太难处理”的事情行列。而在数月的沉寂之后,双方在本周终于鼓起了勇气,公开放弃了这笔交易或可挽救的伪装。
徐工现在可能会征求一位国内投资者的投资(很有可能是一家当地的私人股本公司),以继续追寻自己的目标。而凯雷相信,“徐工的拓展将为与凯雷和旗下投资公司进行合作创造良好的机会”。
此次经历让凯雷很悲伤,但同时也让它变得更加聪明了。
为国际私人股本集团在华投资提供咨询的一位香港金融家表示:“整个私人股本行业都从凯雷-徐工的交易中学到了教训——除非你99.9%地相信中央政府会批准,否则永远不要公开一笔交易。回想起来,凯雷当时真是天真之极。”
凯雷坚称徐工事件不会重演。它将继续在中国进行运作,并且已经投资了超过30家中国企业。过去两年内,它向中国投入的股本就达到了13亿美元左右。
不过,像多数全球私人股本同行一样,凯雷的大多数投资都不是全盘收购,而是采用了少数股权的形式,不会引起北京的警觉。
中国已经不再需要外资,但仍然鼓励国内企业获取专业技术,从而帮助自主产业走向世界舞台。
凯雷在周二的声明中表示,它“珍视与众多政府机构多年来建立的合作关系”。
鉴于投资中国的现实,它也说不出其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