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关于劳动、交换和分配等生产活动规律,以及人类在这些活动中如何利用客观规律,形成怎样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科。
这篇文章是我平时整理的政治经济学理解心得,欢迎各位网友讨论。
第一部 政治经济论
第一章 经济现象
一.价格与成本
当今社会生产活动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庞大的商品堆积”,围绕商品所进行的交换、制造、再交换、再制造的循环生产过程。
商品交换的依据是价格。交换双方以自己所拥有的商品进行交换。商品能以一定的价格进行交换,表明各种商品内在凝聚了某种相同的东西,各种商品以凝聚各自量的这种东西进行等比例的交换,这种东西直接表示了商品的价格。
这种东西是什么呢?
首先看价格取决于什么。
1.价格取决于成本。成本的变化通常会导致价格的变化;
2.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供不应求的商品价格通常会上升,供过于求的商品价格通常会下降;
3.价格取决于商品的有用程度。没用的东西没价格,次品价格很低,同类商品中使用时间更长的、更牢固的,价格通常也更高。
至于其他的价格决定因素,都可以分解成以上3个因素。比如需要的迫切程度,可以看成是供求关系和成本的共同作用,只有供不应求才会产生因需求迫切导致价格上升的现象,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再迫切的需求都能够很快满足,而且通常情况下,短时间要获得的商品很可能会导致需要更多的成本来制造。而品牌因素,实际上也可以分解成成本因素和有用程度的因素。通常口碑好的商品,成本会高一些,或者更牢固更耐久。
那么,商品的成本、供求关系和有用程度这三个因素有没有主次之分?或者说,有没有哪个或哪些真正确定了商品的真实价格,而其它的因素仅仅是改变了生产者的赚钱或亏本?
很明显,只有成本才真正的确定了商品的真实价格。
因为对生产者来说,赚钱或亏本的依据就是成本和价格做比较,成本小于价格则赚钱,成本大于价格则亏本。供不应求时价格升则赚得多或亏得少,供过于求时价格降则赚得少或亏得多。有用程度更大时价格升则赚得多或亏得少,有用程度更小时价格降则赚得少或亏得多。
而对于购买者来说,通常情况他虽然不知道成本,但一旦他知道了商品成本,那么价格高于成本,购买者则会认为买得不划算,要么咬咬牙认了,要么摇摇头不买。价格低于成本,购买者则会认为是拣了个便宜,了解情况的赶快买下,不明就里的则怀疑是否有什么猫腻。
这么看来,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商品价格,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概念——一是真实价格(或者叫底价),此价格只取决于成本,二是销售价格,该价格在真实价格基础上,还受到供求关系因素和有用程度因素的影响。
另外,考虑到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如果生产者的价格减成本比以该平均利润率计算的利润少,那么生产者实际上是亏本了。所以商品的底价有如下一个等式:
商品底价 = 商品成本 X (1 + 平均利润率)
二.劳动力成本
根据上面这个等式,再来看商品成本包括了那些。
分析商品生产过程,可以看到,商品成本包括了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固定资产折旧成本、经营管理成本、广告宣传成本、设备厂房土地租金成本等等。把这些成本进行抽象归类后可以发现,这些成本实际上分为两类——活化生产要素成本和物化生产要素成本。活化生产要素就是劳动者,物化生产要素就是生产过程中所用到的一切物质的生产要素,包括了设备、材料等。
劳动力成本为活化生产要素成本;原材料成本是物化生产要素成本;固定资产折旧成本和设备厂房土地租金成本是分期转移到商品中去的物化生产要素成本;经营管理成本和广告宣传成本包括了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劳动者的活化生产要素成本,以及用于经营管理活动和广告宣传中的设备的物化生产要素成本。
根据商品成本包括了活化生产要素成本和物化生产要素成本后,我们再来看物化生产要素成本。
原材料、设备等物化生产要素,如果它们有成本的话,那么它们一定是前一个生产过程的产品,无论这些产品是自己生产的,还是交换得来的。在前一个生产过程中这些产品价格又是由它们的成本决定,它们的成本又分为活化生产要素成本和物化生产要素成本。
这样递推到生产链的源头,把整个生产链上的所有生产过程视为一个大的、抽象的生产过程,那么我们可以发现,商品成本等于整个生产链中所有生产过程中的为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所有活化生产要素成本。
这样,我们又得到一个等式:
商品成本 = 所有为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活化生产要素成本
结合上面一个等式,我们可以得到另一个关于商品底价的等式:
商品底价 = 活化生产要素成本 X (1 + 平均利润率)
也许有人要问,土地租金成本中哪来的活化生产要素成本?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只有理解了价格是货币表示的人类对价值的主观认识这个概念后才能回答这个问题,所以留到后面去说。
三.劳动时间和平均劳动时间
活化生产要素成本,也就是劳动力成本,是如何计算的呢?
有一个公式可以计算一个劳动者的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成本C = 单位时间劳动力价格P X 劳动时间T
我们把上面抽象出来的那个大的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劳动者的劳动力成本都写成上面这个公式:
C1 = P1 X T1
C2 = P2 X T2
……
Cn = Pn X Tn
把所有劳动者的劳动力成本加起来,就可以得到商品底价的第三个等式:
商品底价W = SUM(Pn X Tn) X (1 + 平均利润率)
然后我们对单位时间劳动力价格P定义一个平均值Px,每一个劳动力价格P都和这个Px具有一个比例关系:
P1 = Px X A1
P2 = Px X A2
……
Pn = Px X An
把Pn代入到上面的那个等式中:
商品底价W = SUM(Pn X Tn) X (1 + 平均利润率)
= Px X SUM(An X Tn) X (1 + 平均利润率)
这样,我们把SUM(An X Tn)定义为平均劳动时间Tx,这样:
商品底价W = Px X Tx X (1 + 平均利润率)
从这个等式可以看出,商品底价等于所有劳动者的平均劳动力价格乘以平均劳动时间。
四.社会必要量商品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者生产出来的商品并不总是能够全部交换出去。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社会对某一类商品的需要总量总是确定的,当生产该商品的总量超过这个需求总量时,多出来的那部分商品就一定无法被交换。
那么,我们定义这个商品的需求总量为社会必要量,生产社会必要量的该商品所花的平均劳动时间,我们称之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所有的这一类商品的底价总和只等于生产社会必要量的该商品的底价总和。
这样我们又得到了第四个等式:
商品底价Wm = Px X Tm X (1 + 平均利润率)
这里Tm表示为生产M个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
从这个等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商品的底价取决于平均劳动力价格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这个等式中,劳动力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一样,也会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成本因素、供求关系因素和有用程度因素,根据上面的分析,撇开供求关系因素和有用程度因素的影响,我们把只取决于成本因素的平均劳动力价格的底价定义成劳动力价值,把只取决于成本因素的商品底价定义成商品价值,那么:
商品价值W = 劳动力价值P X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T X (1 + 剩余价值率)
说明:我们把符合上面条件下的平均利润率叫做剩余价值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8 12:23:25编辑过]
第二章 价值
一.劳动的社会属性
商品价值W = 劳动力价值P X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T X (1 + 平均利润率)
这个等式的推导是有一定的条件的,就是所有的劳动者有劳动力价格。而劳动者有劳动力价格,表示所有劳动者的劳动都具有某种相同的内在东西,我们把这种东西叫做抽象劳动,而劳动中凝聚有抽象劳动的特性叫做劳动的社会属性。如果某种劳动具有了社会属性,那么这种劳动就有劳动力价值,反之则没有劳动力价值。
那么什么样的劳动才具有社会属性呢?
从上面经济现象中可以看到生产那些交换的商品的劳动都具有社会属性,而生产那些超过必要量商品的劳动则不具有社会属性。
商品交换使得商品中凝聚的劳动可以进入下一个生产过程。各种商品中凝聚的所有劳动者的劳动在一个生产链的所有生产过程中转移。另外,无数条相互交叉的生产链构成的整个社会的网状的生产过程,各种商品中凝聚的所有劳动者的劳动在全社会所有生产过程中转移。
全社会所有生产过程构成的这个网状社会生产过程是持续不断的进行的,我们把这样的生产过程定义为社会再生产过程。只要生产过程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那么所有从事社会再生产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就会在各个生产过程中进行转移,各个劳动者的劳动进行累加时才具有了某种内在相同的东西,各个劳动者的劳动中才凝聚了抽象劳动,劳动也才具有了社会属性。
考察历史上的各种生产过程可以发现,自给自足生产的生产过程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商品生产的生产过程是社会再生产过程。
二.社会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概念中包括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两个概念。社会生产是全社会共同生产的意思,再生产是持续不断生产,劳动在持续不断的生产过程中转移的意思。社会生产的对立面是个体生产,即个人独立的生产,再生产的对立面是非再生产,即一次性的生产、劳动无法继续转移到下一个生产过程的产品中去的生产。
自人类出现以来,人类生产形式的主流就是社会生产,个体生产只有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原始社会,人类以部落形式群居,所有人共同劳动,部落之间从最开始的完全封闭逐渐发展到物物交换和商品交换。这表示原始社会生产形式最初是部落内的社会生产,后来发展到包括了很多部落的社会生产。不过,原始社会的生产形式是不彻底的社会生产形式。
奴隶社会,奴隶主奴役奴隶进行生产,奴隶的生产是围绕奴隶主进行的社会生产,而奴隶主之间有些有商品交换,有些则没有商品交换。所以奴隶社会的生产形式也是不彻底的社会生产形式。
封建社会,大部分农民需要租用地主的土地,农民的生产是围绕地主进行的社会生产,地主以及自有土地的农民之间有些有商品交换,有些则没有商品交换。所以奴隶社会的生产形式也是不彻底的社会生产形式,但其中不从事商品交换的自有土地的农民进行的生产是严格意义上的个体生产。
资本主义社会,全社会的资本家在全社会购买劳动力组织生产,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形式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生产。
再生产和非再生产在人类发展史中一直存在,没有交换出去的、或者被浪费掉的、或者生产失败了的生产过程就是非再生产过程。
三.价值和使用价值
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的产品叫社会再生产品。和社会再生产品对应的是个人再生产品、社会非再生产品和个人非再生产品。比如农民自产自消的粮食是个人再生产品;企业生产的超过社会必要量的商品是社会非再生产品;农民自己生产但浪费掉的粮食是个人非再生产品。
只有社会再生产品中凝聚的劳动才有社会属性,也就才有价值。不是社会再生产品的其他一切物品中都没有价值。
价值是凝聚在社会再生产品中的以社会平均的改造自然的能力持续一段社会必要时间的人类抽象劳动。用数学来表达就是
价值=社会平均改造自然能力的人类抽象劳动 X生产社会再生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再生产过程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是因为产品作为生产资料被用于下一个生产过程,劳动者利用生产资料创造新的产品。使用价值由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决定。
使用价值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在当前生产力条件下,人类能利用该物品的能力,这个能力是客观的不变的,另一个是人类个体主观认识上能利用该物品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主观的千变万化的。所以使用价值不但具有客观性,同时也具有主观性。
任何社会再生产品,都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凝聚在使用价值中,这就是社会再生产品的二重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8 12:29:06编辑过]
四.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使用价值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再生产品。说它也是社会再生产品,是因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中凝聚的劳动是转移自劳动者消耗的其他社会再生产品,劳动力本身的生产过程是也是社会再生产过程。
劳动力价值,就是凝聚在社会再生产的劳动力中的以社会平均的改造自然的能力持续一段社会必要时间的人类抽象劳动,它等于为生产劳动力使用价值所消耗的社会再生产品的价值。
劳动力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不但可以把活化生产要素的价值、物化生产要素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同时还能创造出新的价值。也就是说,劳动力使用价值,可以使价值增殖。
根据前面的2个等式:
商品价值 = 单位时间劳动力价值 X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 X (1 + 剩余价值率)
商品价值 = 单位时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平均改造自然能力的人类抽象劳动 X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可以看出:
社会平均改造自然能力的人类抽象劳动 = 劳动力价值 X (1 + 剩余价值率)
我们把社会平均改造自然能力的人类抽象劳动就叫做劳动力使用价值,可见,劳动力使用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间存在着一个比例关系:
劳动力使用价值 = 劳动力价值X (1 + 剩余价值率)
这就是为什么说劳动力不但是一种社会再生产品,而且是特殊的社会再生产品的原因。
五.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新创造出来的价值,它的计算等式:
剩余价值 = 社会再生产品的价值 – 为生产该产品消耗的所有劳动力价值
剩余价值率 = 剩余价值 ÷ 为生产该产品消耗的所有劳动力价值
当全社会的剩余价值生产为负时,表示这个社会正在衰落,甚至最终走向消亡;为零时表示这个社会停滞不前;只有剩余价值为正并不断积累用于社会再生产时,这个社会才会不断的向前发展。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的发展,创造出越来越发达的人类文明,正是因为不断的将创造出来的正的剩余价值用于社会再生产中。
剩余价值率是一个重要的表示生产力的指标,它的大小直接表示了生产力的高低。当剩余价值率高时,表示相同的劳动力价值,可以被劳动者用于生产更多的社会再生产品的价值,也就是创造更多的价值。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我所理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概念。我认为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里,同时实现了劳动力价值的转移和剩余价值的创造。用于转移劳动力价值的抽象劳动时间和用于创造剩余价值的抽象劳动时间之间比例为(1 –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各自的计算公式是:
转移劳动力价值的抽象劳动时间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X (1 – 剩余价值率)
创造剩余价值的抽象劳动时间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X 剩余价值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5 12:26:49编辑过]
第三章 生产关系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概念
生产力是劳动者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包含了两个要素:活化生产要素和物化生产要素,活化生产要素就是劳动者,物化生产要素是一切生产资料。劳动者,或者说活化生产要素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主观因素,而物化生产要素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客观因素。从政治经济论的角度看,我不赞同把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等也当作生产要素,因为这些东西都可以分解为掌握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的劳动者,和被用于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的生产资料,但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等的不同在生产力二要素上体现出生产力的高低。
生产关系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物进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的产品分配关系。
由于个体再生产过程中,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个体再生产过程中无法形成生产关系。非再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过程不连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无法延续,所以非再生产过程中也无法形成生产关系。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一段时期内的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会有一些显著不变的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就把那段时期内的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的显著不变的关系叫做那段时期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在生产力发展的量变阶段上,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每一时期的生产关系都是建立在一定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当生产力发生质变时,前一时期的生产关系会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成为阻碍当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这时生产关系必然也将发生质变以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现象
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具体表现为: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为所有生产资料全部归氏族部落所有,使用生产资料时,通常由氏族首领将生产资料分配给氏族内最能有效使用该生产资料的人;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为氏族内所有的人共同生产,在生产过程中通常由氏族首领进行简单的分工;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的产品分配关系为所有人共同参与分配,通常这个分配过程由氏族首领或者其他有威望的人组织分配,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作用大的人通常能分配到的食物更多。
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具体表现为: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奴隶这样的劳动者本人以及所有生产资料都归奴隶主私有;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为奴隶主奴役奴隶,强迫奴隶生产;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的产品分配关系是产品全部归奴隶主所有。
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具体表现为,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劳动力归农民私有,土地作为当时生产力条件下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主要归地主私有;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是农民租用地主的土地;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的产品分配关系是地主根据土地租用关系得到部分剩余价值,佃户得到劳动力价值转移的那个价值和另一部分剩余价值。但是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土地是所有生产要素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资料,所以地主在分配关系上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他们通常会将土地所有关系中主观拆分出来的土地租用关系,在土地所有关系中占据的比例非常高,这样他们就能获得比例非常大的剩余价值。关于“人类对所有关系的主观拆分”,会在后面的《所有关系》中说到。
农奴社会的生产关系则同时具备有奴隶社会生产关系和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具体表现为,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是资本家拥有资本化的生产资料,劳动者仅仅拥有自己的劳动力;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是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雇佣关系,或者说是劳动力购买关系;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的产品分配关系是由于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价值,所以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得到一切剩余价值,劳动者不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劳动者仅仅获得了劳动力价值的交换价值。
四.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中的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确定的所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所有关系,就不可能形成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针对不同所有物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针对相同所有物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针对不同所有物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是平等的合作关系,或者是某些人主导下的合作关系;而针对相同所有物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有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购买关系、租用关系、借贷关系等等。由于第二类劳动关系,人类将所有关系进行了主观认识上的拆分。
劳动关系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劳动关系受生产力条件的影响。生产力条件的变化,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其中也包括了劳动关系的变化。比如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劳动关系为氏族部落内的平等合作关系,但生产力提高到剩余产品能持久的保存时,奴役现象就出现了,劳动关系迅速的从平等合作关系演变成奴役关系。
2.劳动关系受所有关系的影响。由于所有关系的不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人的劳动关系也会不同。比如资本主义社会里,各资本所有者之间是合作关系,而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之间却是劳动力购买关系。
3.劳动关系受生产要素所有物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作用的影响。生产要素所有物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作用不同,也会导致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的劳动关系不同。比如封建社会的劳动关系是土地租用关系,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土地这种生产资料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土地所有者——地主——在劳动关系中处于了主导地位。
五.分配关系和分配原则
分配,就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将生产出来的新产品确定新的所有关系的行为。
分配关系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关于产品分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配关系由所有关系和劳动关系共同决定。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品的分配就是价值的分配。分配的价值包括了两部分:转移到新的社会再生产品中的价值,以及,在生产新的社会再生产品时创造的剩余价值。产品的分配行为,实际上就是这两部分价值的分配行为,也就是确定这两部分价值所有关系的行为。
转移到新的社会再生产品中的价值的所有关系是怎样的,可以参考物的交换的所有关系。从物的角度来看,人对物的所有关系发生了变化,但从价值的角度来看,人对价值的所有关系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交换前后,等量的价值仍然归原来各自的所有者所有,只是价值的载体发生了变化。同样,价值的转移,从一个载体变到另一个载体中,所有物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凝聚在所有物中的价值,它的所有关系也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等量的价值同样归原来的所有者所有,变化的仅仅是价值的载体——所有物,原来的价值所有者同样对等量的价值具有所有关系。那么可以看到,新产品价值中包含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力转移的价值,其价值的所有关系没有发生变化,归原来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所有。
新创造的剩余价值,它的所有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根据价值的无差别性,投入到社会再生产中的每一份细微的价值,被用于劳动者的劳动中,价值的增值程度都是相同的,在这个价值增值的过程中,每一份细微价值的所有关系没有发生变化,细微价值的增值部分的所有关系,和原来价值的所有关系相同。
根据以上两点,可以得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价值的转移和价值的增值,都不改变价值的所有关系。而且通过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到,从一个价值载体转移到另一个价值载体中去的价值,其价值的所有关系没有发生变化,不需要被重新分配,而需要被分配的,仅仅是新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其分配方法是各价值所有者按照价值比例分配。这就是分配原则。
分配原则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规律,是关于分配关系如何由所有关系和劳动关系共同决定的规律,是人类史上各个社会都必须、也必然遵守的客观规律。
正是由于分配原则决定了剩余价值的分配是按照价值的所有关系来进行,所以在第二类劳动关系中,人类将所有关系进行了主观认识上的拆分,将多个人针对同一所有物的所有关系,拆分出狭义所有关系与使用关系这两类主观认识上的所有关系,或者狭义所有关系与租用关系、狭义所有关系与借贷关系等等,这样才能清晰的按照分配原则进行分配。
六.分配关系现象
“原始社会的平均分配”这样一个分配关系,是因为原始社会的所有关系是氏族部落内的人共有一切生产要素;劳动关系是氏族部落内的人共同劳动;所以按照分配原则,可以得到这个社会的分配关系是,所有人平均分配价值和剩余价值,尽管在这个社会里剩余价值微乎其微。
“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喂养’奴隶”这样一个分配关系,是因为奴隶社会的所有关系是奴隶主拥有一切生产要素,包括了奴隶;劳动关系是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奴役关系;所以按照分配原则,可以得到这个社会的分配关系是,奴隶主得到一切价值,包括剩余价值,奴隶作为一种生产工具,仅仅能保证不死。
“封建社会的地主向佃户收租”这样一个分配关系,是因为封建社会的所有关系是地主拥有土地这种生产资料,佃户只拥有自己的劳动力;劳动关系是地主和佃户之间的土地租用关系;所以按照分配原则,可以得到这个社会的理论上的分配关系是,地主根据土地租用关系得到部分剩余价值,佃户得到劳动力价值转移的那个价值和另一部分剩余价值。但是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土地是所有生产要素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资料,所以地主在分配关系上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他们通常会将土地所有关系中主观拆分出来的土地租用关系,在土地所有关系中占据的比例非常高,这样他们就能获得比例非常大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的按资分配”这样一个分配关系,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关系是资本家拥有资本化的生产资料,劳动者仅仅拥有自己的劳动力;劳动关系是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雇佣关系,或者说是劳动力购买关系;所以按照分配原则,可以得到这个社会的分配关系是,由于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价值,所以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得到一切剩余价值,劳动者不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劳动者仅仅获得了劳动力转移的价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9 20:34:42编辑过]
第四章 价格
一.价格
在第一章中说到,商品价格受三个因素的影响:成本、供求关系和物的有用程度,其中,商品成本(还应该再加上平均利润)实际上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商品价格的本质,而物的有用程度也就是使用价值,供求关系和使用价值对价格的影响仅仅改变了生产者的赚多赚少。供求关系和使用价值对价格的影响实际上是人类对价值主观认识上的偏差。所以价格的定义是,人类用货币表示的对价值的主观认识,人类对价值的主观认识受到供求关系和使用价值的影响。
由于当某类产品总量超过社会必要量时,多余部分将无法进行交换,这导致该类产品必然将产生压价交换的情况。当某类产品总量不足社会必要量时,部分购买者将无法获得该产品的交换,这导致该类产品必然将产生抬价交换的情况。这就是供求关系影响人类对价值的主观认识的原因。
使用价值影响人类对价值的主观认识,从现象上看,假设2种使用价值相似、价值相同的社会再生产品,更牢固、更美观、更耐久的产品,人们通常更愿意交换,所以该产品的价格通常更高。
由于物的使用价值中包含有在特定生产力条件下人类能利用该物进行社会再生产的客观能力的含义,而这种能力就是人类使用该物品进行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力,所以使用价值的客观部分本质上就表示了人类使用该物进行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力。使用价值影响人类对价值的主观认识,本质上是人类个体追求更高生产力导致的结果。
正是由于价格和价值之间是主观认识与客观本质的关系,所以通过研究价格来间接的研究价值,这样的方法可以达到研究价值的目的。另外由于当前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无法直接衡量抽象劳动,所以还没有直接研究价值的方法,那么通过研究价格来间接的研究价值成为了唯一的经济学研究手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3 17:48:39编辑过]
二.商品
商品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被交换的物品,也就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有关系改变的物品。
商品可以是社会再生产品,也可以不是,但它们一定是被纳入到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物品。商品,或者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或者是作为生产资料用于社会再生产的物品。
商品在交换时,商品的所有关系一定会发生变化,所有关系不发生变化的物品一定不是商品。这里的所有关系可以是广义所有关系,也可以是主观认识上拆分出来的部分所有关系。
商品一定有价格,没有价格的物品一定不是商品,但商品不一定有价值。价格是人类对凝聚在该商品中的价值的主观认识。价值是本质,价格是价值的现象,由于人类对价值的认识受到供求关系和使用价值的影响,使得价格可能和价值不等。
商品交换遵循等价格交换的原则。等价格交换原则的本质是等价值交换。
三.物的租赁与租金
物的租赁,作为物的属性,表示针对该物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租赁关系。
物的租赁也是一种商品,它符合一切商品的要素。
物的租赁在进行交换时,它的所有关系发生了变化,其变化的所有关系是人类根据劳动关系中的租赁关系对所有关系中主观拆分出来的那部分——我们称之为所有关系中的租赁关系。
物的租赁有价格,这个价格就是租金。租金的本质,即物的租赁的价值,是以所有关系中的不包括租赁关系的其他所有关系参与分配获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物的租赁在交换时,遵循等价格交换的原则。
物的租赁的价值,是源自于物的价值。我们定义:
租赁率S = 物的租赁的价值SV / 物的价值V
租赁率表示的是物的所有者根据物的价值可以参与剩余价值分配,获得物的租赁的价值的比例。
从物的租赁过程看,我们可以得到下面这个等式:
(所有关系 - 租赁关系) / 所有关系 = 物的租赁的价值 / (物的价值 X 剩余价值率)
所以,租赁关系在所有关系中的比例
租赁关系 / 所有关系 = 1 - 租赁率 / 剩余价值率
租金是货币表示的人类对阻的租赁的价值的主观认识,这个认识收到物的租赁的供求关系和使用价值的影响。
四.地价与地租
目前土地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当前情况下,人类利用土地作为生产资料进行社会再生产,社会劳动全部转移到创造出来的新产品中,土地中没有凝聚社会劳动。所以土地没有价值。也许将来有这样的生产过程,培育并出售土地,那么土地作为商品就凝聚有社会劳动,这种情况下土地就有价值。
但土地作为被用于参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可以成为商品,土地商品的价值为零,土地商品的价格是人类对土地商品价值的主观认识,这种认识受到土地使用价值和土地供求关系的影响。
根据租赁关系,因为土地有价格,土地的租赁才有租金。所以地价是地租的资本化的观点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地租和地价都是土地使用价值的资本化,地价不是地租的资本化,反而地租才是地价的更高级别的资本化。本质上,地租和地价之间的关系为:
地租 = 租赁率 X 地价
但是由于土地的租赁也是一种商品,所以地租同样受到土地使用价值和土地租赁的供求关系的影响。
不同使用价值的土地,人类对土地价值的主观认识也就不同,即地价不同,从而地租也就不同,这就是级差地租的原因。
五.利息与利率
货币的租赁即借贷,货币租赁的租赁率即利率,货币租赁的租金即利息。
在货币的租赁过程即借贷过程中,交换的所有关系是货币的所有关系中的租赁关系。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货币所有者以狭义所有关系(即广义所有关系减去租赁关系)、货币承借人以租赁关系,以该货币资本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各自得到一部分剩余价值。
对同一货币的不同租赁关系,产生了不同利率。
根据租赁关系中的等式,我们可以获得利率的计算公式:
利率 = ( 1 – 货币租赁关系 / 货币所有关系 ) X 剩余价值率
货币租赁商品的出现,进一步方便了人类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组织。在当今生产力条件下,货币租赁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劳动关系的普遍现象,这使得通过调整利率来控制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
较高的利率,会导致真正参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承租者分配得到的剩余价值过少,这使得有租赁关系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减少,从而压制了社会再生产;
较低的利率,会导致真正参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承租者分配得到的剩余价值比较多,这使得有租赁关系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增加,从而促进了社会再生产。但是较低的利率会导致承租再出租(即转租)的行为也能够分配得到一部分的剩余价值。转租行为会导致真正参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承租者分配得到的剩余价值减少,压制社会再生产。
转租行为对社会再生产通常是不利的,因为它压制了社会再生产,但是如果转租者通过自己的转租行为,进一步促进并优化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组织,那反而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银行是最典型的转租者,他承租社会上的游散货币,再将货币出租给需要的生产者,促进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组织,促进了社会再生产。
所以,利率最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但又不能太低,以免大量无序的转租行为的出现。
六.对使用价值的未来期望
对使用价值的未来期望是指,在社会再生产前,将一定价值的使用价值用于某个社会再生产过程接照该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率估计将来可能增加多少剩佘价值,再根据当前全社会剩余价值率折现计算这一笔未来的价值相当于现在已经拥有多少价值的一种预测。
对使用价值的未来期望,是一种对社会再生产能力的预测,表现为在社会再生产前的资本总量增长,实际是价值增值的假象。对使用价值的未来期望,其作用是将本该用于创造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转移到物质产品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用来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对使用价值的未来期望是虚假价值变化的比例。
对使用价值的未来期望Hl,L = 某社会再生产剩余价值率 l / 全社会剩余价值率 L
对使用价值的未来期望,产生了不同剩余价值率的价值相当的概念。
不同剩余价值率的价值相当的意思是说,一定量价值的使用价值用于某剩余价值率的社会再生产过程,预测该使用价值的未来期望,相当于用在另一个剩余价值率下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价值量,才能获得相同预测的使用价值的未来期望。不同剩余价值率的价值相当,就是两种不同个体生产的剩余价值率之间的对使用价值的未来期望的比例,所以不同剩余价值率的价值相当在数量上用以下公式表示:
l1和l2两种不同个体生产的剩余价值率的价值相当Hl1,l2 = Hl1,L / Hl2,L
股票是现实生活中的对使用价值的未来期望的一个实例,使用价值影响人类对价值的主观认识,是对使用价值的未来期望的另一个实例,比如土地的价格、收藏品的价格等。
当货币转化成资本后,对使用价值的未来期望就出现了。任何一个商品都存在该商品使用价值的未来期望,但为什么有些商品未来期望大于1,有些等于1,而有些小于1呢?
对于社会再生产品的商品来说,该商品使用价值的未来期望,受到社会再生产的调节,当期望上升时,需求上升,价格上升,则产量也上升,等产量上升到社会必要量时,期望则又回归到1。
对于非社会再生产品的商品来说,比如土地、矿产、股票等商品,它们本身没有价值,其价格完全是它们的未来期望,这些商品的未来期望一直大于1。
当社会自发形成的、无外力约束的对使用价值的未来期望,进入持续发展时,会具有单向发展直至期望破灭的特点。当对使用价值的未来期望开始增长时,会吸引更多的使用价值投入到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剩余价值后,则会导致对该使用价值的未来期望更高。当被推得过高的期望成为可以确信无法达到的目标时,期望破灭。
当对使用价值的未来期望,没有进入持续发展的阶段,那么该未来期望一定会在未来得到逐步的实现,差别仅仅是实现的时间长短会因为未来实际的剩余价值率的大小而有变化。
由于对使用价值的未来期望,其本质是转移自用于创造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所以未来期望大于1时,会抑制劳动力价值的增长,但长远看,由于可以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也就更有利于劳动力价值的增加。所以对使用价值的未来期望,保持为一定程度上的稳定,对生产力的发展最为有利,过低则不利于长远的剩余价值率的增长,过高则会抑制当前劳动力价值的增长,甚至于使生产难以维继,进而导致期望的破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13 14:53:00编辑过]
至此,第四章价格已经完成,第一部政治经济论还剩下两章:
第五章 对几个价值问题的解释
一.非商品的社会再生产品是否有价值的问题
二.价值概念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问题
三.价格偏离价格的起源问题
四.经济危机问题
五.价值转型问题
六.价值消亡的生产力条件问题
第六章 生产关系预言
一.合作制生产关系
二.计划生产关系
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四.共产主义生产关系
五.后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发展过程
第二部是商品生产下的国家经济论,第三部是商品生产下的国民经济论。
感觉上是一种朴素的思想。但关键点经不起推敲。有空给你批改一下儿。想看看你的共产主义部分,
因为我更精通的是那一部分。
对于似是而非的观点,一是不好分辨,二是不好解释表达。等有空了。仔细分析一下儿。
社会利润率产生的源泉是什么?社会利润率是如何决定的?
单位劳动力的价格是什么?怎样决定?举个例子,如何衡量?
----------------------------------------------------------------------------------------------
不好意思在别人的帖子里回答我的帖子的问题,所以就把问题拿到这里来讨论了。
社会利润率的源泉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存在的原因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大于消耗的价值。
社会利润率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社会利润率计算方法是:(总商品价格-总商品成本)/总商品成本,剩余价值率计算方法是:(社会再生产品价值-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价值,由于价格是人类对价值的主观认识,这个主观认识受到使用价值和供求关系的影响,使用价值和供求关系影响人类对价值的主观认识,是通过对使用价值的未来期望来实现。
所以总结来说,社会利润率由剩余价值率决定,但会受到使用价值和供求关系的影响。
单位劳动力的价格,是货币表示的人类对单位劳动力价值的主观认识,这个主观认识受到劳动力使用价值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
劳动力价格由劳动力价值决定,同时还会受到劳动力使用价值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作用客观,劳动力价格反作用劳动力价值,就是通过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供求关系影响劳动力价值本身的创造来实现。
不是很明白“如何衡量”是什么意思,所以没有举例。
这段时间一直忙着TD网络的事情,没空写东西了,估计要到春节后才能有空。
万兄有空还请多多指点。上次我们QQ聊天的关于预测的问题,我有不同看法,有空时也一并写来,希望能和您多多探讨。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