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F检验中,在确定滞后期—lag lenth时,要么是通过Automatic selection,要么是User spicifi。
如果选择了Automatic selection的话,就有一个maximum需要输入
请问,这个maximum如何确定呢?我在做检验时,输入不同的maximum,得到的ADF值都不同。
怎样判断应选取哪个maximum才是合适的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30 22:39:51编辑过]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每给一个maximum,软件就会算出1至maximum所对应的各个AIC值,然后取最小的AIC值对应的那个数作为lag length,之后给出该lag length对应的ADF值。也就是说,maximum给出的是一个选取lag length的范围。
实际中,不妨多试几个maximum直至ADF值不再变化。此时的滞后期是局部最优的。
+100
[此贴子已经被jimmy_young2005于2008-8-26 10:24:13编辑过]
时间序列ADF检验确定滞后期一般并不是使用Automatic selection,而使用User spicifiec,而手工选择滞后期数的依据是DW最接近2,其次才是AIC、SC准则
详细请参照ADF检验的原始英文文献和EVIEWS的USER GUIDE
[此贴子已经被jimmy_young2005于2008-8-26 10:24:28编辑过]
是这样的啊,我看的是张晓峒那本《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里面的ADF检验就没有写这么细
那请问下,哪里去找Eviews的user guide呢?
开始菜单,Eviews安装目录
Maximum=[12*(T/100)^0.25],给出的,但是滞后期并不一定非得小于它,至于滞后阶数选择上,Eviews6的AIC或者SC准则也并不是严格按照AIC或者SC准则最小时的滞后期值,具体原因我也不清楚,至于DW值后Adj.R^2,也是影响选择滞后期的因素。
是在1-max中取最小的,还是从1开始,到增大时为止,如果一直变小,到max为止?
增加滞后主要是解决自相关,光看dw也不够。
而手工选择滞后期数的依据是DW最接近2,其次才是AIC、SC准则
ADF检验时,有个lagged differences需要填最佳的滞后期,是不是说这个滞后期先使DW最接近2,其次才根据AIC,SC最小准则判断,因为我最近就在做这个ADF,是根据AIC SC 最小准则判断,老是判断出时间序列是平稳的,一直找不到原因,是不是要先看DW是不是接近2?确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