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劳动经济学
5537 6
2005-07-19
请帮忙找到劳动经济学的相关材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7-20 12:36:00

同要!感觉劳动经济学的相关材料 好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29 09:01:00
t同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30 17:42:00
现代劳动经济学
丛书
作者宋培林 编著
开本16开
字数千字
时间2004-09-01
版次2004年09月 第1版
印次2004年09月 第1印
书号ISBN 7-5615-2258-4/F·406
定价30.00 元
发表评论/查看评论(共0条评论)
高校教材,阐述现代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包括劳动力供需理论及模型、劳动力市场均衡分析、劳动力市场特殊分析、人力资本及其投资、工资理论等内容。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导论 学习目的 1.熟悉劳动经济学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过程。 2.掌握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掌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4.了解实证与规范的研究方法及其相互区别。现代劳动经济学 本 章 导 读 本章主题: ■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 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劳动经济学的方法论。学习要点:劳动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这是因为这门学科所涉及的课题十分重要,理论非常复杂。与经济学一样,劳动经济学的不少命题正在被迅速修订和扩展。 ■ 虽然关于西方劳动经济学的思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关于西方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在配第、斯密、李嘉图、马克思等人的著述中寻根,但是,作为独立学科的劳动经济理论,则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它是随着美国劳工运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 劳动经济学是在经济学发展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其形成与发展和经济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伴随着新古典学派、制度学派与宏观经济学派在理论上的纷争,劳动经济学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 现代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分析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总之,现代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劳动力市场概论、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就业与失业、工会与集体谈判、劳动政策等。这些内容都是围绕劳动力市场这个中心而展开的。 ■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两种。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劳动经济学的形成 迄今,关于劳动经济学的产生问题,学术界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观点之一认为,亚当·斯密是劳动经济领域的第一位发现者。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研究了这样一些有关劳动经济学的课题:(1)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和价值尺度;(2)劳动分工导致劳动生产力提高;(3)工资决定与工资差别;(4)劳动分工产生的雇员境遇等。观点之二认为,劳动经济学的出现始于1886年,因为在这一年,一个名叫埃利·里查德的美国人发表了《美国劳工运动》一书。观点之三认为,劳动经济学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因为这个时期,劳资矛盾尖锐,劳动问题成为影响经济生活的一个重大因素。 在笔者看来,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们对劳动的探索已经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劳动经济思想与理论。所以,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应当追溯到人类发展的早期。 (一)早期劳动经济理论 在远古时期的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的著述中就已经孕育了劳动经济学说的胚胎。如公元前8世纪希腊诗人赫西奥德就在他的《劳动与时日》这一著作中热情讴歌了人类的劳动,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得到财富、荣誉、家庭和朋友。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在其著作《经济论》与《雅典的收入》中,从奴隶制的自然经济观点出发考察了劳动分工及其意义。可以说色诺芬的著述中已经隐含了劳动经济思想,色诺芬是西方早期劳动经济思想的探索者之一。还有,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他在其著作《理想国》和《法律论》中,从国家组织原理的角度考察了社会分工问题。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多方面的需求,但却只有某种才能,因此一个人不能完全无求于他人,而必须互助,于是形成了各种团队,这些团队联合起来变成了国家。另外,他还从产品的生产效率方面说明了分工的必要性,在他看来,一个人做多种之事不如专注于一事,如果一个人专门做一种和他性情相近的事,他所生产的产品必然又多又好,所以,一国中应当有专门从事各种行业的人。另外,罗马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也认为,不论具体的工作职业有多少差异,劳动是十分重要的,离开了劳动,任何财富都不可能得到。可见,西塞罗特别强调了劳动的普遍意义。 (二)产业革命以后的劳动经济理论 产业革命以后,劳动经济理论在西方开始破土出芽,并逐渐成为经济科学与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敝厣讨饕濉—经济学早期阶段的劳动经济学思想 重商主义被经济史学家称为经济学的开端或早期阶段。严格地说,重商主义是松散地结合在一起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是政治上的国家主义在经济思想上的产物,而不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学体系。 重商主义思想家们的基本观点是:贵金属是财富的主要形态,一国的财富主要来自于对外贸易。由此产生的政策主张是依靠国家的力量增加出口、限制进口。 在对流通领域偏爱和对国家干预、国家权力有浓厚兴趣的主旨之下,重商主义的劳动经济思想表现为:(1)贵金属是一国财富的主要形态,但国家的富庶也是财富的主要内容。国家的富庶来自天然的和劳动创造的两个方面。(2)立法保护本国的熟练技工,培训本国居民中的熟练技工可以增加国家的财富;吸引外国技工也可以增加国家的财富。(3)高报酬刺激劳动的发展,增加国家财富;低利率则可促进技工勤劳及其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4)物价上涨对固定收入者的危害最大,等等。 2惫诺渚济学——经济学的确立与劳动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形成 经济学说史上关于古典经济学有不同的含义。一种含义是指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期的经济学,具体地说在英国是从威廉·配第到大卫·李嘉图,在法国是从布阿吉尔贝尔到西斯蒙弟。这一含义是马克思确立的。另一含义是指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的经济学(包括马克思所指的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在内的经济学)。这里所说的古典经济学是指第二种含义。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发表被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即对重商主义的革命。《国富论》研究的中心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增长途径。围绕这一中心,亚当·斯密研究了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和商品价值的尺度,分配论以价值论为基础,社会财富增长依赖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产生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等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亚当·斯密在界定经济学基本范畴的同时,系统地奠定了劳动经济的基本理论框架。其主要方面为:(1)劳动分工对劳动生产力增长的分析;(2)工资性质的分析;(3)决定工资差别的分析;(4)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及二者和工资率变动状况的分析;(5)高工资经济的原则分析;(6)关于经济运行的天赋自由权的分析;(7)关于自由企业的市场经济体制及政府职能的分析与结论,特别是政府为普通人民(工资劳动者)提供教育的便利,以克服分工带给劳动者的愚钝和无知的分析等等。 分配论与市场法则论。分配理论是大卫·李嘉图(1817,《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研究的中心。大卫·李嘉图虽然是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经济学原理的角度研究工资的性质和工资决定问题的,但他与古典经济学其他创立者不同,他把工资理论看做是整个分配理论的关键。他认为在商品的价值中,利润所占的份额,首先决定于工资所占的份额,并且始终坚持工资由劳动(力)的再生产费用决定的观点,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工资运动的规律。 大卫·李嘉图的工资理论成为劳动经济学关于工资运动的规律以及劳动供给决定工资观点的直接基础。 市场法则论是让·萨伊的经济理论贡献。让·萨伊在其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以生产费用的价格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市场法则论。他认为,依靠价格机制,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内部偶然出现的经济失衡,会由市场价格的自动运动来消灭;市场经济在正常情况下,供给与需求存在着自动趋向均衡的趋势,因而充分就业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所以,政府没有必要充当实现均衡的代理人。 在古典经济学主流中,劳动力市场的失衡和劳动力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被忽视掉了。1815年和1819年的两次经济衰退虽然曾经引起欧文、西斯蒙弟、马尔萨斯等人的关注,但是古典学派的正统立场是强调长期趋势,认为经济波动与某种程度的失衡只不过是一种短期现象。 让·萨伊的市场法则论对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微观经济学及其后劳动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直接的基础。 工资基金说。工资基金说由重农主义者提出,亚当·斯密加以发展,斯图加特·穆勒将其定型并最终由他放弃。所谓工资基金说是指工资决定于人口与资本比例关系的一系列观点的综合。其基本内容是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若人口与资本比例不变,工资也将维持不变;若资本对人口的比例提高,工资将随之上涨;若资本对人口的比例下降,工资必将下降。 19世纪中叶,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关于工资基金学说的论争对于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具体表现在:(1)通过论争,工资的性质和工资决定理论更趋向于明确和清晰。工资基金的规模并不独立于劳动生产力之外,工资也并不是来自预先决定的资本量或工资基金,而是依据劳动产品本身支付的。工资基金学说的放弃,为古典学派经济学关于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2)论争中发表的论著和文章,虽然还带有经济学原理的色彩,但对劳动力市场的现象,如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工资决定及其运行规律的研究和探讨,已经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具有特殊矛盾和运行规律的相对独立的领域。(3)工资基金学说的论争为制度分析方法渗入经济学研究领域打开了大门。 所以,关于西方劳动经济学的思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而关于西方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则可以在配第、斯密、李嘉图、马克思等人的著述中寻根。但是,作为独立学科的劳动经济学,则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它是随着美国劳工运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二、西方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在劳动力市场运行过程中,市场性、社会性和组织性因素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究竟什么因素起主要作用,围绕这一问题,与经济学一样,劳动经济学产生了三个主要流派。也正是伴随着三个主要流派在理论上的纷争过程,劳动经济学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一)新古典学派——边际分析 在当代,新古典学派在劳动经济学领域是公认的主流学派。这个学派源于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以及19世纪早期经济学家为代表人物的古典经济学,或者说是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外延。 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法国经济学家K·瓦尔拉斯的《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奥地利经济学家C·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分别出版,他们在各自的研究中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引发了经济学上的“边际革命”,从而开创了经济学的一个新时期。新古典经济学的中心仍是坚持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强调经济学原理的研究,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古典学派经济学的继续,但是在价值理论与分析方法方面,又有别于古典经济学,所以在古典经济学前加一个“新”字。 新古典经济学的出现与兴起,对劳动经济学发展的最大贡献是他们的研究方法。这一学派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并在主观价值论的基础上,引入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即边际分析方法。杰文斯的劳动学说解析了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最佳选择行为;瓦尔拉斯将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市场和产品市场统一起来加以考察,提出了整个经济的一般均衡理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牛津大学的希克斯和芝加哥大学的道格拉斯将新古典学派的劳动经济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两位学者对劳动经济学的贡献分别在于:希克斯创立了一系列关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理论的新概念,道格拉斯则运用实际统计数据使这些理论概念得到验证。之后,新古典学派逐渐失宠。但50年代中期以来,新古典学派又呈东山再起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以弗里德曼、斯蒂格勒、舒尔茨、贝克尔等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发表了一系列颇具影响的论著。 按照新古典学派的理论框架,劳动经济学应强调市场机制以及市场因素在决定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为了强调市场要素的作用,新古典学派对其他影响因素做了理论上的高度概括或将其他因素处理为事先给定。这些其他因素包括:法律、企业组织形式、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影响、产权和财富分配、偏好模式等。 在新古典劳动经济学中,有重要影响的理论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关于人类行为模式的本质。新古典经济学提出了几个看似简单但却非常重要的基本假设:(1)关于人类行为动机的经济人假设,认为当其他条件一定时,人类总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满足,总是寻求最优或最理想的结果;(2)人类具有理性选择的认识能力,即人们精于计算,为了实现最优或最理想的结果,能够从多种行动方案中选出最佳的一个;(3)人们都是个人主义者或个体行为者,就是说,人们的行为和偏好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的,并不受其他人或其他群体的影响。其二是关于市场的本质与运作。新古典学派认为,虽然劳动力市场具有某些特殊属性,但分析产品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的某些理论模型或手段也同样适用于劳动力市场。新古典学派通常假设:劳动力市场具有完全竞争性,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需求者与供给者,市场的进入和退出基本上是自由的。因为只有在这个假设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才能处于均衡状态,市场要素才能成为决定工资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市场的运行结果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制度学派——制度分析 在古典经济学向新古典经济学发展时期,制度学派在美国理论界得到了发展。制度学派产生于20世纪初,在很大程度上,制度学派是作为新古典学派的一个对立面而问世的。其主要创始人有:凡伯伦、康芒斯与密特塞尔。 制度学派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家应从经济制度进化的取向来研究社会经济。制度学派中的制度概念,是指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包括私有财产、价格、竞争、企业、机构、法律、谋利行为等等。 制度劳动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在20世纪的20—30年代。其理论以康芒斯为代表人物,这个阶段的理论一般不涉及正规模型或劳动力市场的数量分析,主要侧重于对劳工运动的历史研究和对当时劳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第二阶段,20世纪40—50年代。侧重于研究劳动力市场的实际运作理论与实践,特别是有关劳资关系的基础研究独具特色。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这个阶段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工会、股份公司、歧视、社会地位以及劳动力市场细分等社会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问题,即强调市场和社会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作用空间。 新制度学派有两个理论基础:第一,人类行为的适度模型。首先,制度学派拒绝接受新古典学派的经济人假设模型,在制度学派看来,人们并不是把追求效用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经济目标,而是以自我满意为主要行为动力。其次,制度学派认为人们的抉择并不像新古典学派所假设的那样有理性,那样自始至终地连贯一致。他们认为,由于人的智力水平有限,不可能完全吸收和消化所触及的所有信息,因而难以通过复杂的计算以实现最优选择或持续地实现最优选择。这是理性选择假设存在的最大问题。再次,制度学派对新古典学派有关偏好的独立性假设也有两点不同看法:(1)人际间的偏好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的,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行为与偏好对其他人或群体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2)偏好不是外生的,也不是事先给定的,而是内生的,是逐步形成的,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二,强调社会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制度学派认为,许多制度性因素(如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工会等)和社会性因素(如社会地位、歧视、市场细分等),都会阻止劳动力在各个劳动力市场间的自由转移;市场因素在工资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和效率远不像新古典学派所认为的那样理想。在劳动力市场影响因素方面,制度学派与新古典学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特别强调劳动力市场的一般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弱化供求要素方面的作用;(2)主张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因为工资缺乏弹性,失业是一种长期、普遍的现象,劳动力的流动存在着障碍,信息的传播也极不均匀;(3)特别强调工会、大型企业、文化、习俗等因素在工资决定过程中的作用。 在劳动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关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方面,新古典学派与制度学派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论争、渗透和借鉴,极大地促进了劳动经济学的发展。 (三)宏观经济学——总量分析 新古典经济学以边际效用论为基础,依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建立了种种均衡学说,论述了通过价格运动可以使资源的配置达到优化,从而在理论上证明了市场机制的完善性,市场机制完全能够实现经济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协调运行。然而,20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所发生的大危机打破了这种神话,使经济学也面临巨大挑战。 正值此时,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在书中,凯恩斯将国民经济的产出水平与就业水平联系起来,以有效需求不足来解释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国民经济产出水平的常态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全新的观点。由此凯恩斯一反正统经济学家所坚持的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鲜明地提出了放弃自由放任、有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建议。他提出了以国民收入决定为中心、以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为主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总量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对现代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1)极大地拓宽了劳动经济学研究的领域。传统的经济学原理在劳动力市场分析的应用中,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程度,超出了研究的视野,或被认为通过市场可以使生产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即自发的充分就业是作为假定条件被提出来的。而宏观经济学则有力地否定了这种认识。宏观经济学不但深入地研究了劳动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而且分析了实现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的途径。这样,作为经济学需要解决的课题,不仅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而且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水平也被明确提出来了,从而极大地拓宽了劳动经济学研究的领域。(2)为现代劳动经济学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的联系中更深刻地认识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失业与通货膨胀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宏观经济学将失业、通货膨胀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分析和探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原因,并提出一系列经济对策,这就为现代劳动经济学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的联系中更深刻地认识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3)提供了现代劳动经济学关于劳动力市场政策研究的基础。宏观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将抽象分析与制度分析较好地结合在一起,重新确定了经济政策研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认为,经济在非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可以处于均衡状态,由此突破了市场机制能够无条件作用的论断。宏观经济学对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效用等的分析,提供了现代劳动经济学关于劳动力市场政策研究的基础。 (四)二战以后相关学术流派对劳动经济学的影响 二战以后,宏观经济学的广泛传播,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巨大发展。但是世界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西方国家经济出现的滞胀现象,引发了凯恩斯主义的全面危机。面对这种变化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经济学家们展开了范围广泛的研究,并从多层面、多角度对各种经济现象做了不同的阐释,并据此提出了各自的政策主张,从而形成了众多的经济学流派。其中对现代劳动经济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有:(1)以舒尔茨、贝克尔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2)以P·萨缪尔森等人为代表的,把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新古典综合派;(3)以W·刘易斯、S·库兹涅茨为代表的,为数众多的经济学家所创立的发展经济学;(4)以M·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5)以R·卢卡斯为首创立的理性预期学派等等。这些学术流派的相互论争、借鉴与融合,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同时,也促使现代劳动经济学的内容与方法体系趋于合理。 三、中国对劳动经济理论的研究(一)古代观点 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管仲第一次将人们按职业划分为士、农、工、商,强调“四民分居”的观点。同时他还对四民分别提出了职业要求。他认为,战士要能武,作战时要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农民要根据农时耕作,使用适当工具;雇员要根据季节的需要,制造适用的工业品以满足社会需要;商人要根据季节的要求了解本地产品的贵贱有无,来往于各地。此外,中国古代的墨子、荀况对当时的劳动经济也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尽管古代思想家们对劳动经济的论述是质朴的、零散的和不成体系的,但从他们的论述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先哲们对劳动的强烈关注。 (二)曲折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劳动经济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艰难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40年代。在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主题是劳工问题(如工资、劳资关系等)。如1924年陈达教授所指导的清华学校的学生对北京海淀区人力车夫生活费用进行了调查;同年,甘博、孟天培、李景汉在北京对1000名车夫的收入和家庭支出进行了调查分析;1926年,孟天培和甘博对北京1900—1924年间的物价、工资及生活费用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同年甘博对北京近百年来的物价、工资及税收情况进行了调查。这一时期出版的劳工问题专著主要有:《中国劳动问题》(唐海,1926)、《中国劳动问题》(马超俊,1927)、《中国劳动问题》(陈达,1929)、《劳工问题》(王云五,1933)、《今日中国劳工问题》(骆传华,1933)和《中国劳动问题》(何德明,1937)等。 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70年代。1958年,中国个别高校开设劳动经济系和劳动保护系,这标志着中国劳动经济学的正式产生。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劳动经济学在中国没有得到重视和发展。直到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制定经济科学的长期规划时,将劳动经济列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拟定了众多的科研项目与课题,才为劳动经济学引来了大批学者的关注。与西方劳动经济学一样,中国劳动经济学一开始也是以制度分析为主。50年代的前苏联劳动经济学显然对我们产生了重要影响,至少两国的研究都围绕着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展开。不过前苏联的劳动经济学侧重于对劳动组织形式的研究,而中国学者的注意力则大多集中在对劳动关系(所有制关系、分工关系、分配关系)问题的分析上。正如任扶善教授(中国劳动经济学创始人之一)所指出的那样:“劳动经济专业是根据中国劳动工作对专业干部的实际需要,经过几个准备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主要还是以中国劳动部门的业务需要以及党和国家的政策为依据的。”所以,对劳动生产率的制度分析和逻辑演绎无论如何都不会有太大的说服力,如果是技术研究就无法说是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贫乏注定理论空洞而难有成果。结果中国劳动经济学并不像经济科学,更像是对政策的诠释与辩解和各种技术(管理与工程)的拼盘。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长期以来,中国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十分模糊,各种各样的提法都有。1983年,中国出版的第一本《劳动经济学》(任扶善等)教程提出: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劳动关系。这是一个比较流行和权威的观点。但实际上,劳动关系不过是从生产关系中派生出来的。作为一门实证性很强的应用经济学,过多地围绕政治经济学来讨论生产关系及其派生物,难免显得空泛笼统,大而失当。尤其是制度分析有时难以说明现实问题时,难免牵强附会,形成劳动经济理论先天不足。教材编著者也许认识到了这点,于是用更多的篇幅讲授劳动管理(所谓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的管理),在经济理论方面,只简单地引述马克思的几个观点,把西方国家批判一番,以此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了事。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劳动经济学几乎不能被认为是经济科学,而是一种劳动哲学和劳动伦理学与劳动管理技术的混合物。 (三)重新定位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强调研究劳动和劳动力市场的呼声日高。1987年《劳动经济概论》(袁伦渠)和1989年《劳动经济学原理》(李福田、陈宇)的出版,突出了对劳动力的研究,开辟了劳务市场理论,也开始用供给与需求、数量与质量等范畴分析问题,使劳动经济学更接近名符其实的经济科学。但由于有的基础理论尚未突破,学者们不得不回避争议,在表述上特别拘束而隐晦。鉴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既模糊也易引起歧义,不利于深层次研究,一些学者试图用另外的学科或学科名字取代劳动经济学,于是《劳动经济管理》(王政祥,1987年)、《劳务经济学》(王慎之,1987年)和《劳动力经济学》(黄河等,1989年)相继出版。也许,劳动经济学在这一阶段取得的成就主要不在于理论突破,而在于广泛翻译、介绍、吸收西方劳动经济理论,从而使国内学者迅速把握了该学科的国际动向,有利于他们立足中国又不断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大胆运用各种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剖析中国的劳动经济问题,尤其是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以及学术理论的发展,传统劳动经济学学科体系也被打破了,中国劳动经济学在体制转轨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先天的不足。这一形势不仅吸引而且迫使大量学者关注劳动经济学。自1992年以来,包括戴园晨、厉以宁、何伟、董国楹、宋则行、李京文等著名经济学家在内的学者都曾不同程度地涉足劳动经济学领域,在劳动力产权、劳动力市场、工资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开发、劳动法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中国许多重要的劳动经济基础理论的突破,也恰好是由这些理论经济学家来完成的。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与长期以来劳动经济学与劳动管理学混淆,且劳动经济学忽视经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有关。当然,也与劳动经济学日益与主流经济学融合有关。 (四)存在的问题 总的说来,中国传统劳动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是:研究对象模糊,不利于深层次研究;研究方法重制度分析和逻辑演绎,轻实证分析和计量分析;以政策宣讲代替了理论分析;劳动经济学与劳动管理学混淆;学科内容封闭,经济理论缺乏,研究方法单一。而其发展的趋势是,愈来愈成为一门经济学科,愈来愈重视理论上的经济分析,愈来愈与主流经济学融合。中国劳动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其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面临再定位和重新构建。笔者倾向于认为,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们在劳动力市场的集体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后果。它更多地属于一门实证经济学,它的责任在于解释劳动供给与需求、收入报酬和工资决定、就业与失业、人力资本投资等在经济生活中与劳动者直接相关的经济现象并提供相关的理论释义。劳动经济学并不直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它只提供认识世界的经济规律,而运用这些规律提高劳动生产率,则是劳动管理学的目标和任务。二是劳动经济理论相对于现实的贫困。相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劳动经济理论的发展有些滞后。中国的劳动经济理论除了几条空泛的“经济规律”之外,没有什么模型,也没有什么经验性研究。近年西方理论的传入和盛行,无疑丰富和充实了理论界。但把它们引入中国之时,人们发现它们往往不起作用,因为这些理论的前提条件在中国并不存在。当一些学者不顾前提把它们生搬硬套于中国时,错误的结论就出现了,可见,国外理论可鉴不可抄。三是劳动经济学家在学术上的贫困。多年来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研究方法单一,使中国的劳动经济学者在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上都不能适应形势的迅速发展。 第二节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现代西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现代西方劳动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一部分,在学派林立的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中,以P·萨缪尔森等为代表人物的新古典综合派融合了马歇尔、瓦尔拉斯所代表的新古典主义的微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从战后至今,虽然历经种种责难,但其正统地位仍未被动摇,被称为“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西方劳动经济学也是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般结构体系来阐述的,即先进行微观经济分析,后进行宏观分析。 西方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什么?对此西方学者表达得很清楚:它的研究对象是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确切地说,研究的是“雇主和雇员对于工资、价格、利润以及雇佣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行为反应”。换句话说,西方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劳资双方即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的相互作用,是以劳资关系作为其研究中心的。 西方经济是市场经济。市场是全部西方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西方经济学是以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分析为其研究的出发点的。而作为西方经济学分支的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因而也是以劳动力市场为中心而展开研究的。但劳动力商品的载体是劳动者,是人,因而又有许多显著特征使其不只是一种商品,也不同于资本或土地。比如,劳动者常常关心他们的工作环境(经济学家称之为工作的非货币特征);劳动者也有独特的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如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劳动者可以因受激励而出色地工作,也可能因为愤怒而消极怠工。正因如此,劳动经济学包括了其他经济学所没有的独特内容,如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市场歧视、工会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等等。 但是,尽管如此,劳动力商品和其他一般商品仍具有一些共性,使得经济学家们可以像研究其他商品一样进行劳动力的市场研究。如劳动力的均衡价格和数量,即工资率和就业率,和其他商品一样,也是由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双方共同决定的。 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如何使稀缺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作为分支的劳动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应用领域之一,所以其任务也是要研究如何使稀缺的劳动力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但又不限于此。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者行为的经济科学,劳动力在经济中起着两个互相关联的作用:一方面,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与土地、资本一起被用来生产社会所需要的物品和劳务;另一方面,劳动者又是收入谋取者。当我们从生产的角度考察时,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实现劳动力使用的最高效率;当我们从分配的角度考察时,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收入怎样在人们之间进行分割的问题,而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工资率,即劳动力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国家的学者有其各自不同的表述。美国专家伊兰伯格和史密斯认为,劳动经济学就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确切地说,劳动经济学主要研究雇主和雇员对工资、价格、利润及雇佣关系的非货币因素的行为反映。英国学者汉特则认为,劳动经济学侧重研究劳动力商品的特征以及由这些特征而引致的各种制度。日本的岛田晴雄则坚持,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的人的学问,包括就业、失业、劳动时间、生产率、收入、工资、物价和闲暇时间等这些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有关的各种问题。 虽然不同学者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不同的表述,但就其实质而论,我们认为,现代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分析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总之,现代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二、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在西方,劳动经济学的内容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变化的一定历史背景而不断演进。 在劳动经济学理论产生的早期,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失业、贫困问题突出,劳资关系矛盾尖锐,所以劳动经济学的主题主要集中于这样一些领域:劳动史、集体谈判、工会组织管理、社会保障、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和劳动法等。但由于早期劳动经济学的内容狭窄,理论性不强,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劳动经济学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20世纪40年代,由芝加哥学派所发动的一场“劳动经济学革命”,重新肯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从而使劳动力市场成为劳动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此后,劳动经济学这门科学重新受到世界各国学术界的重视,其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和充实。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劳动经济学的内容不断增加,除了原有的工会运动与劳资关系以外,通常包括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工资的决定与结构、就业与失业、劳动政策与立法等。最近20年来,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如劳动力市场歧视、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流动、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工会与劳动力市场、物价与通货膨胀、人口老龄化、生活质量等。有的劳动经济学著述还将社会保障、生活福利、工时休假、安全卫生等内容纳入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劳动经济学的内容因著者而异且各有侧重,但从美、英、日等国的教科书中可以看到,其基本内容仍然大体一致。共同的东西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概论、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就业与失业、工会与集体谈判、劳动政策等。这些内容都是围绕劳动力市场这个中心而展开的,有的是劳动力市场本身的问题,有的是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问题。 然而,每个国家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本国国情为背景的。所以,发达国家的劳动经济学虽然其基本内容大致趋同,但所研究的具体问题却存在着较大差别。譬如,美国在就业与工资研究方面特别重视种族歧视,但这在英国则不是重要问题,日本则几乎忽视了这一问题;终身雇用制与年功序列制则只是日本劳动经济学所特有的问题。 三、中国对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争议关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国理论界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1)研究对象是劳动问题;(2)研究的是劳动力管理和工资福利管理;(3)研究的是社会劳动组织;(4)研究的是社会劳动组织、社会产品分配和劳动力再生产;(5)研究的是劳动力及其运动规律;(6)研究的是劳动关系。以上第一种观点显然过于粗略;第二种观点只是对劳动管理工作内容的罗列;第三种观点是前苏联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对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概括,目的在于研究如何在全社会范围内科学地组织社会劳动,这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第四种观点是对第三种观点的修正,但仍限于现象的罗列,且基调未变;第五种观点偏离了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关系这一主要方面;第六种观点认为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劳动关系,所谓劳动关系是指生产关系中直接和劳动有关的部分,包括劳动从业关系、劳动组合关系和个人消费品分配关系三方面内容,这种表述显然脱胎于斯大林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阐述。斯大林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包括: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②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③完全以他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几十年来这已经成为经典表述,很容易理解。既然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那么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自然也就被规定为劳动关系,并也相应地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我们认为,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生产关系,这是有重大缺陷的。马克思从批判资本主义的角度,在《资本论》中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但并未着力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具体运行机制。我们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应着眼于建设,着力于如何为经济发展服务,但却没有开展相应的对经济运行具体机制的研究,而只限于“揭示本质”、“表述规律”,所以难以真正指导经济实践。作为其分支的劳动经济学,也有同样的弊病。 建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西方劳动经济学理论,对我们建立新的劳动经济学具有借鉴意义。西方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需求、供给和人力资本的分析,以及宏观范围内的劳动经济分析,反映了人类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共同特征,因此西方劳动经济学在一定假设前提下所进行的逻辑严密的理论推导,我们完全可以吸收过来,为己所用。但是西方劳动经济学本身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的课题,例如,教育到底对人力资本和个人收入的影响程度有多大,生产率的提高在多大程度上归功于教育,为什么会存在对妇女、少数民族的歧视,工会是怎样影响企业生产率的,工资为什么具有刚性,等等。对这些问题,西方劳动经济学至今还不能提供有力的解释,更大的问题在于进行理论分析时所作的各种假定,这些假定与现实存在的距离,决定了我们只能将这些分析作为认识现实问题过程中的一个步骤,而其本身并无多少直接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劳动力需求理论中所作的假定是完全竞争或是完全垄断,但这两者都是极端情形,现实总是介于这两者之间,所以迄今为止的经济学理论还难以对现实世界提供准确的解释。西方劳动经济学在作理论分析时,把它所处的资本主义制度作为天然存在的外生变量不予讨论,这是它的理论尽管看上去逻辑严密,却对现实作用微小的根本原因。尤其在宏观领域,西方劳动经济学所依据的凯恩斯经济学,在现代西方经济“滞胀”的困境中已宣告破产。供给学派、货币学派、合理预期学派尽管对凯恩斯经济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但它们自身却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西方的许多宏观政策如财政货币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都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我们对这些显然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照搬。而且,西方劳动经济理论所依托的国情,与我们正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这一国情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我们认为,结合中国实际,对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做这样几个方面的认识: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以寻求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这里包括实证和规范两层含义,即既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也要对有关制度和政策进行评价;不仅要研究普遍适用的劳动力市场运作机理,还要研究中国的具体实际;既要论述原理,也要研究问题。 劳动经济学应该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自己的体制背景。我国传统劳动经济学未能实现理论突破,主要原因在于计划经济体制对理论研究的制约。基于我国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已渐趋明确这一体制背景,新劳动经济学应该对今后几十年我国市场经济转型期的劳动经济实践发挥理论指导作用。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不排斥规范分析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实证分析,要对中国大量的劳动经济方面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以对理论提供经验论证,反过来指导实践。此外还应加强定量分析。 劳动经济学的内容应既有微观,又有宏观,包括劳动力需求和供给、人力资本理论、宏观劳动经济分析等方面。在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理论中,除探讨普遍的供求原理外,还应考虑中国实际。中国是正处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的农业国,二元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特殊规律在西方劳动经济学中找不到现成答案,多种所有制并存条件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之间的关系也远比西方劳动经济理论所描述的对象要复杂,最低工资立法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也可能表现出与西方大相径庭的特征。在如何评价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这一领域,我们的劳动经济学还是一片空白。在宏观劳动力分析方面,我们应批判地吸收西方劳动经济学已有的研究成果,既要引进菲利普斯曲线和自然失业率理论等分析工具,也应看到,这些理论即使在西方,对解决现实问题也存有局限。 第三节劳动经济学的方法论 一、劳动经济学的基本要素 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框架都是由一些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基本要素通常包括:基本假设、基本概念、现象范围、特定理论、问题、检验方法和价值观念等。劳动经济学也不例外。 在劳动经济理论中,基本要素分析法的使用如下: “基本假设”是已经得到公认或检验的命题,它如同公理不言自明。基本假设是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必须是公理或经过检验的正确结论,如果基本假设谬误,则学科理论体系将不存在或分崩离析。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劳动是人的本质、人是经济人、劳动力资源稀缺(包括质量稀缺和结构稀缺)、当代市场经济制度等。 “基本概念”是构成学科理论体系的砖瓦,是对社会现实加以定义的最小单位,是理论的浓缩。劳动经济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主要有:劳动、劳动力、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工资、就业与失业、工会、分享等。 “现象范围”指的是某种研究所确认的最重要的社会现象。现象范围是指一门学科或一门学科内的某一领域的研究有别于他种研究的基本特征之一。劳动经济理论所涉及的现象范围是劳动经济领域的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特定理论”是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理论。理论是对两个及两个以上概念的推演或陈述,不同的学科有各自特定的理论。劳动经济学包括了其他经济学所没有或论述较少的特定理论,如,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工资理论、工会理论等。 “问题”是以特定理论或现实所提出的在某一范围内尚未得到适当解释或解决的理论或现象。劳动经济理论的问题较多,如: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工作寻访问题、歧视问题、公平与效率问题、就业与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工会的作用问题等。 “检验方法”是如何判定理论本身的可信度。通常,人们使用两种检验方法对其提出的理论进行可信度判定,即经验检验与逻辑检验。如,对劳动力统分统配体制的效率,经验检验的结果是低效率的;而对人力资本效益的分析,则既可用经验加以实际验证,也可用逻辑进行理论推演。 “价值观念”是理论功能的价值取向或动机。劳动经济学的作用或功能是什么?什么才是“有用”?对这类问题的不同回答便构成了劳动经济学理论的不同价值取向。劳动经济学理论的不同价值取向,不但其本身体现了不同的哲学方法论,而且还使劳动经济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对具体方法有不同的选择和取舍。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根据W·萨缪尔森的观点,所谓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是指用“最恰当或最有效的社会科学来认识来自个体现象或过程的研究”;而方法论上的集体主义则是用“最恰当或最有效的社会科学来认识来自群体现象或过程的研究”。 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把个人看做是分析和规范化的基础,而社会则被视为一种个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总量效果,相应地,政府和国家便成为个人得以通过它而寻求自身利益的一种结构。个人主义认为,所有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变化都只能通过考察个人的行为、愿望、信仰而得以解释。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从利己的个人主义出发,推演出了个人追求自我利益,兼顾他人利益,进而增加社会利益的结论。按照亚当·斯密的说法,听任个人在市场竞争中自由地进行自己感兴趣的交易,就可能获得好的社会效果。沿袭亚当·斯密的观点,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会使社会利益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官员追求选票最大化等的最终结果是社会利益最大化。信奉个人主义方法论的经济学家还有:个人发展主义者艾塞亚·伯林(Isaiah Berlin)和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个人占有主义者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和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方法论上的集体主义把集体看做是分析和规范化的基础,在分析过程中强调集体利益、阶级利益、国家利益。如李嘉图、马克思突出阶级利益,李斯特、凯恩斯重视国民利益,萨缪尔森关心人类利益,布坎南注重集团利益。 我们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采取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论,在实际操作上,采取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三、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现代西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两种。实证分析方法回答的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将“是什么”,它不关心价值判断。规范分析回答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如讨论是否应该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是否应该提高妇女的劳动力参与率,等等。这种分析常常需要从法律、历史、社会学、政治学甚至哲学中大量吸收材料,注重经验分析。在劳动经济学的早期,规范分析的色彩较为浓厚,因为它研究的是“人”这一要素,这是所有生产要素中受非经济因素影响最大的要素,最难用均衡分析的手段来研究它。但现在,在劳动经济学中,这些规范分析的内容大多被劳动与劳资关系、工业社会学和劳工史等学科所吸收。在作为经济理论的劳动经济学中,实证性分析越来越占主要地位。劳动经济学更多的是研究如果给定一种经济行为,依据既定的假设,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运行出一个什么结果。 实证分析的主要表现在于定量分析,即根据一定的经济理论建立起数学模型,以此表达各经济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再用这种模型对数据资料进行处理,以得出所需要的结果。实证分析的基本步骤是:(1)建立数理模型。数理模型是一组能表示某一经济理论的函数式或坐标上的几何图形。(2)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检验数理模型所表达的理论是否符合现实。具体做法是,先收集历史资料,再根据这些资料估算出模型中各参数的具体数值,然后验证估算的结果是否符合建立模型所依据的经济理论。如不完全符合,先检查假设条件是否充分,再修正数理模型,直到理论与现实相符为止。 规范分析通常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方法。规范分析重视研究事物的好坏,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所以规范分析研究的内容受人们的立场、观点和伦理道德标准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如何确定劳动力市场交易的行为,规范分析首先使用“互惠”的标准来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互惠是参与交易各方都受惠的意思。如果交易符合以下三种情况之一,就认为是互惠的:所有人都受益,没有人受损;部分人受益,没有人受损;部分人受益,部分人受损,但总的说来,受益者之益可以弥补受损者之损。劳动力市场交易一般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自愿互惠交易,交易各方均无损失,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就是促进和发展这类交易;二是政府强制交易,当交易存在障碍(信息障碍、制度障碍、成本障碍等)时,会使一方受益导致另一方受损或多方受损,这样,政府应当采取再分配政策强制进行再分配交易。 总之,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存在着这样一些区别:(1)价值判断不同。实证分析为了使劳动经济学内容客观科学,力图避开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而规范分析则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按某种标准作为经济问题分析的指南。(2)解决的问题不同。实证分析解决经济事物“是什么”的问题,研究经济本身的客观规律与内在逻辑联系,发现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规范分析解决经济事物“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研究经济事物是否符合某种价值标准或对社会有什么意义,从而为实现某种目标提供行动方案。(3)研究内容的客观性不同。实证分析的经济理论内容具有客观性,即实证命题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其检验标准是客观事实;规范分析的经济理论不具有客观性,同一理论会因学者立场、观点不同而结论相左,也没有检验正确与否的绝对客观标准。 但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并不绝对排斥,而是相互联系的。首先,纯粹的实证分析和纯粹的规范分析在经济学的研究中都是难以做到的,即使最彻底的实证分析也隐含有效率、公平等价值判断,所以常见的情况是两种方法并用。其次,规范分析要以实证分析为基础,而实证分析也离不开规范分析作指导。 复习与思考 一、名词与术语 1.劳动经济学2.劳动力市场 3.重商主义 4.古典经济学 5.制度学派 6.边际分析 7.实证分析 8.规范分析 二、思考题 1.劳动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 2.简述劳动经济学的演进过程。 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4.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5.试评价中国劳动经济学的发展状况。 6.试比较规范分析方法与实证分析方法。
前言 劳动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这不但是因为这门学科所研究的课题十分重要,还因为该领域所涉及的理论纷繁复杂。与经济学一样,劳动经济学的不少命题正在被迅速修订和扩展。现代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分析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机理。总之现代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本书基于从微观到宏观、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安排,对劳动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本书的编写力图做到理论性、系统性与适用性。全书分五个部分共十二章。第一部分为导论,即第一章。在这一章,我们概略论述了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其目的在于使读者对全书的框架与劳动经济学的轮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到第六章,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从供需角度,基于工资率或工资率及其相关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现象进行微观分析。在这部分,我们首先讨论了劳动力供给的决定与劳动力需求的决定问题,然后对劳动力市场均衡与非均衡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为第七章到第九章,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本部分进一步讨论了人力资本及其投资、工资理论以及工会与劳动关系等劳动力市场中的专题性问题。第四部分为第十章和第十一章,这部分属于劳动经济学的宏观分析和制度分析,主要讨论了就业、失业及其与宏观经济变动的关系,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等问题。第五部分为第十二章,在这部分,我们有选择地介绍了现代劳动经济学领域的几个前沿问题。此外我们还在每章之前编写了学习目的与本章导读,于每章结尾编写了一定数量的复习与思考题,以便于读者对相关章节内容的学习和把握。 本书是为普通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编写的,主要作为大学本科层次授课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阅读用书。教师在安排本科教学内容时,可根据专业要求和课时数量,有选择性地略讲书中带“*”的部分或将其作为自修内容。但研究生则应强化书中带“*”内容的学习。此外,教师还可结合相关教学内容为学生指定一些适宜的课外阅读文献。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笔者参阅了许多中外学界专家的研究文献,并吸收了不少相关成果,在此对各位专家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但对于书中可能存在的不足甚至谬误,概由笔者本人负责,并恳望读者给予指教。 宋 培 林2004年7月于厦大海滨寓所
目录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导论[1]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3] 第二节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3] 第三节劳动经济学的方法论[17]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的决定[23] 第一节劳动力参与率与劳动力供给[25] 第二节个人劳动力供给[32] 第三节劳动力供给曲线[40] 第四节劳动力参与抉择[45] 第三章劳动力需求的决定[57] 第一节劳动力需求及其曲线[59] 第二节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分析[64] 第三节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分析[69] 第四章劳动力需求的调整[77] 第一节劳动力需求弹性[79] 第二节劳动力需求的调整[84] 第三节特殊组织的劳动力需求[89] 第五章劳动力市场均衡分析[97] 第一节均衡理论[99]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分析[101] 第三节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分析[110] 第四节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17] 第 六 章劳动力市场特殊分析[123] 第一节非均衡理论[125]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分析[128] 第三节劳动力市场岐视[132] 第四节劳动力市场分割[143] 第七章人力资本及其投资[151] 第一节人力资本理论[153] 第二节人力资本投资决策[160] 第三节劳动力流动及其效应[169] 第八章工资理论[179] 第一节工资决定理论与工资差别理论[181] 第二节工资管理理论与工资分配理论[191] 第三节工资差别及其类型[201] 第九章工会与劳动关系[209] 第一节工会理论概述[211] 第二节工会目标与工会效应[216] 第三节劳动关系及其调整[225] 第十章失业分析[233] 第一节就业与失业[235] 第二节失业理论[240] 第三节失业类型及其成因[247] 第四节失业与通货膨胀[252] 第十一章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265] 第一节政府支出与劳动力市场[267] 第二节政府税收与劳动力市场[270] 第三节政府法律法规与劳动力市场[274] 第四节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节[282] 第十二章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289] 第一节劳动力寻访理论[291] 第二节隐性合约理论[297] 第三节工资粘性理论[302] 第四节效率工资理论[306] 第五节经济分享理论[309] 参考文献[317]
对你有帮助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30 20:10:00

垃圾,建议看英文版类书籍;

置顶帖中有我发的《劳动经济学手册》中的文章,建议详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30 20:14:0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1 14:17:00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