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winston1986在2008-7-31 23:53:00的发言:那篇帖子回复里面.把一些吹捧郎的话过滤了,道德批判,还有些喊口号过滤了. 就很难找到多少实际讨论的东西.
只是奇怪. 怎么 现在连经济学家都有粉丝团了.
另外楼上的, 其实对于建国初期,把重心向重工业倾斜. 这个政策个人还是赞同的,虽然残酷,可是实在稳固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当然,这只应该是一种短期行为.
包括日本,还有欧洲战后重建都经历过. 这是提外话.别跑题了.
1、一篇演讲是否受欢迎,其实有没有水平,并不重要,而在于有多少人认为有水平,这才重要。
2、我认为老郎自己看得很清楚。所以他的言论和他的文章风格相差如此之多,因为他是个聪明人,
他知道与其把演讲做的像论文一样完善和公允,要费更多的力气,还不如直接带动听众的情绪。
3、但是像hlpb92兄这样,一篇长篇大论往上一贴,不做出框架分析和主要论点及其争鸣,
其实无助于理性分析。(个人意见,可以争议)如果这是一篇报告,应该不会短于40分钟吧,
让没有多少经济学功底的人,几分钟看完、判断对错、说出自己的成系统的观点,确实很难。
4、关于“先重先轻”的讨论,我想应该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即便是不考虑国内外的战争、军事、政治压力,
不考虑极度贫乏的生产技术基础,
不考虑外贸交换比较优势的无法实行,
仅仅分析如何建设一个大国体系完备的工农业结构,先重后轻也是正确的发展路径。
(8楼斑竹对日本和印度的分析,我没有学习过这方面的文献,不敢乱说。
但是欧日战后资本的量,也许领先我们不太多,但他们资本的“质”,领先我们恐怕太多了。
而印度则处于长期殖民,政治制度、种姓结构、经济布局和我们的有极大区别。
我想不应与他们做比较吧,在这个问题上,我相信“中国国情”是独特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 13:36:1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