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092 1
2014-11-27

人民公社这个响亮而神圣的音符,曾经激励着无数人满腔热情,随着时间的洗涤,也将逐渐淡漠在人们的记忆中,虽然人民公社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停留的脚步是十分短暂的,但是留给人们的思考是沉重的,教训是深刻的。人民公社开创了“吃饭不要钱”的神话时代,把“平均主义”推向前所未有的高潮,人性在“大锅饭”里得到历练,人的觉悟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使人们深刻的感受到人性善变的奇迹。

人民公社在全国上下一片欢呼声中建立起来了,人民公社有哪些特点?是怎样运作呢?

人民公社具有一大二公的特点。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人多地多,便于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性的生产建设。有利于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建设中型水利工程和较复杂的厂矿,有利于建设较大规模的道路和住宅,有利于兴办中等和中等以上的学校等等。所谓公,就是人民公社比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加社会主义化,更加集体化,更加公有化。也就是说,农业社和社员的生产资料与财产无代价地归公社所有,多者不退,少者不补,由公社统一经营、统一核算。例如:人民公社建立后,自留地归了公,建立公共食堂后社员私人不便养的猎和羊,将这些送给公社,鸡鸭也变成了集体统一喂养,老年人进了幸福院,吃饭到公共食堂,因此,粮食也不用在社员家保管了,住房也不用那么多了,房子也自然要加以调整,这样进一步消灭了私有制。生活集体化,社员真正以社为家,以国为荣,将来以全世界为家,世界大同。总之5亿中国农民抛弃了各自生活了多年的小灶,集中到了公共食堂吃饭,这不仅是亿万农民生活方式上一个前所未有巨大变化,也是农村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名副其实的“大锅饭”见证了公共食堂的兴衰成败,“吃饭不要钱”瞬间在全国成为家喻户晓令人振奋的口号,“平均主义”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当年人们对以“吃饭不要钱”为主要内容的“平均主义”大唱赞歌,天真地认为中国离共产主义只在一步之遥了。可是,此时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具备“吃饭不要钱”和“放开肚皮吃饭”的条件;农民现有的觉悟水平也低,不足以防止吃饭攀比和粮食浪费现象出现,更不足以刺激和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对于一部分从“平均主义”中得到好处的人来说,他认为吃的是公社的饭,得的是公社的好处,对集体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而那些劳多得少的农民明显地感到自己吃亏,觉得干多了也是给别人干,积极性大挫。这样一来,过去的懒人更懒了,而原来劳动积极的人一看自己吃了亏,也积极不起来了。

人民公社成立后不久,在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四多四少”的现象。一、吃饭的人多,出勤的人少;二、装病的人多,吃药的人少;三、学懒的人多,学勤的人少;四、读书的人多,劳动的人少。没病装病,小病装大病,没月经装有月经或借口照顾小孩而不出工的也大有人在。一些原来劳动态度差的人现在更差,原来劳动态度好的人也因受影响而消极。原来每天可送200担肥的,现在只送五六十担;过去能挑100斤的,现在只挑50斤;过去一个人能挑的,现在则要两个人抬。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史无前例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不合理。于是群众说:“干不干,三餐饭”,“做多做少,一样吃饱”,甚至出现了“出工自由化,吃饭战斗化,收工集体化”和“吃饭打冲锋,做事磨洋工”的现象。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如果说人民公社是一个梦,那么这个梦总有醒的时候。“大锅饭”持续了几个月就满目疮痍的草率谢幕,永远退出了人类历史舞台。“平均主义”像一根充满神奇力量的魔棒,指引着亿万苦难中的人们找到了寝食无忧的天堂,但转眼间又把酣梦中的人们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在得与失的较量中,个人的利益总是放在第一位,体现出人类社会狭隘的自然欲求性;在扼住人性的贪婪欲望的同时,也唤醒了人性的懒惰自私;在“平均主义”的大熔炉里,人的觉悟显得苍白无力,丑陋不堪,人性的脆弱和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几乎没有任何制度约束的“自由化”状态下,社员已经不是戴着“具有共产主义觉悟”面具的完美社员,在他们的灵魂深处人的自然欲求性已经占了上锋,而且根深蒂固,人本身就有生存和延续生存的欲求,由此而衍生出懒惰、自私、贪婪、依赖的本性。因此,人民公社已不是亿万热血健儿为之无私奉献青春和力量的美好家园,而是成了人们索取慰藉在世态炎凉中受挫心灵的借口,修身养性的度假村。人已非人,事已非事。人民公社崩溃了,一泻千里,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理证,与后面的例证相呼应。)

(谈古论今,层层深入,自然过渡)人民公社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参考的价值。以“同等富裕,同时富裕,同步富裕”的公有制为原则的人民公社地消失,成就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出台,拉开中国“私有制”的序幕。从此,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地庇护下,中国制造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富豪,中国成为培植富豪的温床。

诚然,“平均主义”就是公有制的表现形式,也是公有制的代名词。那么,平均主义的消失是偶然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平均主义”和“公有制”层出不穷。( 自然过渡 )

( 点面结合,对比论证。) ( 例证 )宋代起义农民提出了“均平富,等贵贱”,多么美好,多么完美。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可是,均了吗?等了吗?没有。最伟大的理想社会主义家欧文一手执导了乌托邦式的“新和谐公社”。社员各尽所能,全部社员能够享受医疗保险,并且老有所养。瞬间,五湖四海的人云集而来。结果,人走鸟飞,一片荒芜。最精彩的故事还数中国的大锅饭。公社实行统一核算,统一劳作,统一分配;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树木等,都为公社所有;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似乎达到了自由、平等、无限民主的局面。最后出现了“吃饭打冲锋,做事磨洋工”的怪状。随着东欧的巨变,苏联的解体,中国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允许一个部分人先富起来”。可见,不管什么样的平均主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对平均主义的否认、批判和终结。(迄今为止,这就是对“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最高评价和运用。)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作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治抉择是何等的艰难,是千百年以来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

种种平均主义的消失,引起了阿德的思考。在阿德个人看来: 邓小平同志就是伟大! 确实伟大! (不要忘记拍马屁! 小平同志知道了也会笑。哈哈哈!)

人民公社的失败说明如下三点:

1、人民公社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物。空想是不科学、不实际、无法实现、毫无实用价值的一种社会性的学说,是在人们对社会还没有完全认识,或者说认识不透彻时产生的,这种错误的学说是错误的、荒谬的,以这样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的人民公社,无疑是要失败,是要受到惩罚。

2、人民公社违背了客观规律。人民公社的基本单位,换句话说,人民公社的主角是社员,社员是人,人就有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要生存、要生存得更好等,因而人都有惰性,有依赖思想。人民公社里的社员被人为的认为觉悟高,这是错误的根源所在。在生产和分配上,违背了能力的转换和传递规律——财富规律,从而出现了生产与消费完全脱离,这里的生产是形式上的生产,“干多干少一个样”,这里的消费是满足性的消费,“放开肚皮吃饭”,“吃饭不要钱”。

3、人民公社的失败是对供给制, 对平均主义,包括“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的极大讽刺,也预示着任何否认客观规律的制度都必将重蹈覆辙。人民公社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尝试,平均主义是公有制的具体地表现形式,“公有制”是“平均主义”的代名词,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实现“公有制”。因此,“人民公社”和“平均主义”都是共产主义的怪胎。人民公社的失败也为“千年伟人”——马克思的完美终结提供了“罪证”。

本观点出自刘德著作的《财富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1-28 10:59:3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