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机会又看到了这篇很不错的文章,拿出来与大家共勉~
    迁就平庸,已经是我们多年来的美德了。     
    一个演员的戏很蹩脚,我们会说“他很努力”;一个画家作品很粗劣,我们会说“他孜孜不倦”;一个诗人诗歌写得很差,我们会说“他是个好人”;一个运动员(或一个运动项目)比赛成绩不象话,我们会说“他们已经尽力了”…….有一句很典型的流行语,叫做“这年头谁都不容易”,不错,是不容易,所以没有什么可埋怨的,更没有什么批评的。     
    但是世界并非是平庸者的舞台。只有平庸者才体谅平庸者,在他们的彼此安慰中,世界就离他们远去了。在一个为平庸辩护的社会中,我们注定了看不到好电影,看不到好的画,读不到好的诗,当然,也不会有机会为竞争场上的胜利者欢呼,我们只是生活在“理解万岁”自欺欺人的谎言里,甚至连那些鼓吹“谁都不容易”的文章,居然也成了人人习惯吞咽的粗鄙快餐——这样的恶劣文体,比喻,句型,面对像垃圾一样污染汉语写做的“新词”,“俚语”,“口头禅”,我们竟然麻木不仁,任凭他们在报章杂志中横冲直撞,践踏我们的思维,降低我们的品味和标准。一句话,因为迁就,我们日益生活在一个低质量的文化环境之中。    
    世界的聚光灯总是打在优秀人物身上,只有平庸者才惺惺相惜,为自己的弱小寻找理由。平庸者当然有平庸者的权利,但平庸者的声音不应该成为主流——戏子、作家、艺人、运动员,这平庸大军,如今把我们包围了,他们永远是嘉宾,新闻的焦点,受采访者,传主和制造故事的人,可是他们奉献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他们有何理由受到我们的爱戴,如果他们没有什么好作品,如果他们只是失败,他们就不配被我们谈论!让“理解”见鬼去!我们需要的是精选,是真正的天才加努力,是胜利的渴望!这个世界如果没有强者出现,弱者就会冒充强者,这才是世界的悲哀。      
    一种迁就平庸的文化是注定要走向衰落的,我们已经处在这种危险的处境里。某一项竞技的失败也许是局部的失败,但是当类似的问题始终得不到改变,始终不被尖锐的提出,始终得不到保护,那么,这种失败就将是一连串的命运。我们不应该向劣质的事物和人物致敬,哪怕再“不容易”,我们也绝不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