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郎咸平如此平庸---关于医疗市场化问题
【想不到郎咸平如此平庸!许多有识之士都已经认识到,中国医疗与教育改革之所以失败,原因并不在于郎咸平所说的市场化。相反,是“伪市场化”之故。没有真正的市场化,只放开原医疗、教育领域经营者的“自主权”而没有打破行业垄断,致使出现今天的失败局面。作为一个学者应该比一般人、一般官员,应更有见识、更高明点。可郎咸平在这里却显得何等的缺乏见识!真是可惜。如果我们在放开医疗机构的经营自主权(特别是定价自主权)之时,以更大的力量打开医疗领域的市场,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以医疗服务的更大供给竞争去迫使医疗机构降低价格、提高品质,那么,根本就不会存在今天这种“天价死亡”的病例。中国改革的实践已经充分告诉了我们这一点。凡是充分开放的领域,其价格不是趋向上升,相反,总是趋向下降,甚至恶性价格竞争与通货紧缩。而今天中国的医疗、教育等计划经济色彩仍然相当浓厚的领域,却是供给不足,因为市场被残存的计划经济体制所“锁死”了。据说国内国外有成几千亿元的资金准备进入中国的医疗领域,就等着政府对领域的“门户开放”了。卫生部领导也已经允诺要更大程度开放市场,更大程度容许民间力量进入医疗领域。到那时才真正称得上是市场化了,此时我们将看到,医疗服务的价格将不需要行政命令而直线下降。到那时,广大民众才基本上享受到价廉物美的医疗服务,才不会“一病回到贫穷时”。――黄焕金http://hxhhj.nease.net/dgbsgzl.pdf】
郎咸平:医疗市场化导致医生看钱不看病
牐牎叭绻简单地认为市场化就能解决效率问题,那我告诉各位,这个思维太过肤浅。正是由于市场化,我国的医改正面临严峻考验。”昨天,经济学界炙手可热的焦点人物——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直言。由于在科龙事件中的“郎顾之争”、关于国企改革的“郎周之争”之中的凌厉表现,使得郎咸平被冠以“郎监管”的称呼。
郎咸平认为,迷信市场化将会毁了医疗改革,也会毁了教育——穷人子弟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将会被剥夺。他是在《当代经理人》杂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等主办的“2005第八届成长中国高峰年会暨2005中国成长企业100强揭晓盛典”揭晓典礼上说这番话的。
医疗市场化导致医生看钱不看病
生活中,很多人去医院看病都有这样的经历,医生会问你“带了多少钱”,然后根据钱多少选择药物。或者问你报销不报销,报销的结果很可能是一张“大单子”。公众对这个现象习以为常。郎咸平说:“当病人到医院的时候,医生不是问你有什么病,而是有没有保证金,可能各位觉得很正常,但是我不能理解。”据了解,看门诊在国外是免费的,因为国外医疗保障制度比较健全,政府能够负担这笔钱。“在没有交保证金的情况下,病人也一定会得到最好的医治,这也是一种人性关怀。”郎咸平说。
其实,关于“医院应不应该市场化”这个话题,医疗界和经济学界内一直争论激烈。在20年前,卫生部高层提出的“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被认为是中国医疗市场化的信号之一。但是,今天的中国医改却被公认“陷入怪圈”——市场化没有带来医疗事业发展,却导致了病人看病难和医院暴利。今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报告》认为:总体讲医改是不成功的,其根源“在于商业化、市场化的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医疗市场化的道路不通也被各国实践充分证明,而中国医改的问题是重新走了一遍已经被认定为错误的道路,这种倾向必须纠正。
教育市场化剥夺穷人上学机会
“目前,我们的大学教改的结果就是让农村子弟上不了大学。”郎咸平举例说,今天各行各业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来自农村。如果教育简单地套用市场化的路子,其结果无疑失败。“我的许多朋友,他们都是一个人在火车上站着到北京来念书的,家里分文不给,因为家里没有钱。而农村子弟通过教育考到一流的学府,这是他们脱贫致富的惟一机会,如果教改市场化,那么他们最后这么一点机会都会被毫无理由地剥夺。”
据了解,高校收费改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1996年左右并轨的时候,全国平均收费标准年均约为500元,但2005年时,收费飙升到了5000元左右,平均10年上涨了10倍。这样的结果导致每年有一批考上大学的孩子上不起学,幸运者得到资助,但很多人失去了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据了解,教育收费在国外是很普遍的,即所谓的教育成本分担理论——高等教育是属于非义务教育,学生应该分担一部分教育成本。但业内认为,关键在于收费标准怎么定。同时,高校收费猛涨没经过公开论证或听证,而这种涨价的冲动很难用行政方式控制,专家担心这会导致社会问题。
改革的利益要让全民享受
“改革本身是任何一个国家进步的原动力,这点毋庸讨论,可改革的原则是什么?改革的原则必须以全民利益为基本,也就是改革的利益必须回归到全国老百姓,这是改革至高无上的原则。”郎咸平表示。
“我们的改革思维,需要重新定位。”郎咸平直言,包括医院、高校在内的我国的产权改革或简称国企改革,最后结果是改革的成本几乎要全社会负担,而改革的利益归少数人,这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原因。
郎咸平举例说,地方政府认为企业效益不好,社会包袱过重,因此进行私有化。那么购买者在某些场合之下,会把下岗工人推向社会;而改革利益就是他得到了这个国有资产,甚至把工厂铲平,就地起高楼,卖楼的钱归于谁呢?归于少数人。“这个就是所谓的改革利益属于少数人,而改革的成本由全社会负担。”他进一步分析说,就经济总量或GDP总量来讲,我国近几年表现突出。但单纯以经济发展为指标的思维,应该进行更进一步的检讨,现象的背后应更加值得关注,因为社会和谐在今天的中国尤为重要。
如果我们在放开医疗机构的经营自主权(特别是定价自主权)之时,以更大的力量打开医疗领域的市场,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以医疗服务的更大供给竞争去迫使医疗机构降低价格、提高品质,那么,根本就不会存在今天这种“天价死亡”的病例。
如果?经济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理论可以如果,现实却容不得许多如果。
郎平庸么?哈耶克的《价格与生产》不是也被弗里德曼称为“无法卒读”么,他也平庸么?幸有郎咸平这样的学者还能站出来说出自己的意见,其余的学家们不知道研究什么东西去了。。。
其余的学者我不知道,至少我这个非学者敢于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因为我虽身处医疗行业本该不应极力主张市场化而损害自身利益,但我也担忧到一旦自己患重病,面对巨额费用怎么办?市场化改革能够让我获得更多的选择,通过竞争迫使医疗机构将价格降下来,从而造福于自己与广大公众。
只有无知的人,才如此否定市场化改革,才单纯寄希望于政府的“命令降价”。
“在国有企业改革上,我们走了很多弯路,其中绕了一个十多年的大弯子,就是承包制。当时一些人认为,承包是国企改革的根本出路,结果,就把产权改革回避了十多年。现在“赶着来改”,却又搞成了运动式改革、政绩式改革,继而出现了“自己定秤自己做买卖”的'内部人主导的改革'。但是,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是缘于配套改革的滞后,与主张产权改革的经济学家并无直接关系。”
我国经济近十年来高速发展国人有目共睹,世界共睹。我不否认朗咸平教授提出的国有资产改革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也不否认有些经济学家为一已私利而充当一些企业代言人的问题,同时也不否认有少数经济学家为了提高“爆光率”不负责任的演讲误导民众的问题。但我以为,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主流是我们的经济学家们为我国的经济改革出谋划策所作出的贡献。过激的言论于事无补,可能的话,郎教授是否可以为我国下一步经济改革出点谋划点策呢?开点药方?——这当是目前最紧要的事。
我并不否认郎咸平教授提出的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某些目的,确实存在将国企“贱卖”的问题,由此产生一些人因此而鲸吞国家资产而暴富,有些官员从中中饱私囊,有的官员则是急功近利,凸显政绩——最终导至国有资产流失,损害了大众利益。
我国的经济近十年来持续快速发展的成绩国人共睹,世界共睹。这其中首推经济学人的功劳,这是主流。有些经济学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为个人私利,充当某些企业或产业代言人的角色,有些人为了增加爆光率、增加出场费、以“新”“奇”演讲误导民众。其影响是恶劣的,但这毕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由此否认经济学家的功绩,否认经济改革的成果的过激言论也是不恰当的。
同意郎的观点,有些东西不能完全市场化的!医疗改革的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应该负有主要责任! 市场化不是不可以,那是供少数富人的,有钱可以享受更好的治疗服务,但中国很多人连最起码的医疗保障都没有,如果市场化,拿什么看病,况且在医疗厂商和医疗单位追求利益的驱动下,我们的医疗系统将成为吃人的系统!
政府,你早该出来说说话了!不应该只让一个郎教授独自承受!
为什么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还有那么多人穷困?为什么郎的讲话会引起群众广泛共鸣和主流经济学家普遍反对,原因何在?难道大部分民众是傻子,只懂支持“错误”的郎咸平,不懂支持“正确”的主流经济学家?
主流经济学家们对权贵们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权贵们给予他们一定好处是必然。
“在国有企业改革上,我们走了很多弯路,其中绕了一个十多年的大弯子,就是承包制。当时一些人认为,承包是国企改革的根本出路,结果,就把产权改革回避了十多年。现在“赶着来改”,却又搞成了运动式改革、政绩式改革,继而出现了“自己定秤自己做买卖”的'内部人主导的改革'。但是,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是缘于配套改革的滞后,与主张产权改革的经济学家并无直接关系。”
我国经济近十年来高速发展国人有目共睹,世界共睹。我不否认朗咸平教授提出的国有资产改革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也不否认有些经济学家为一已私利而充当一些企业代言人的问题,同时也不否认有少数经济学家为了提高“爆光率”不负责任的演讲误导民众的问题。但我以为,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主流是我们的经济学家们为我国的经济改革出谋划策所作出的贡献。过激的言论于事无补,可能的话,郎教授是否可以为我国下一步经济改革出点谋划点策呢?开点药方?——这当是目前最紧要的事。
我并不否认郎咸平教授提出的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某些目的,确实存在将国企“贱卖”的问题,由此产生一些人因此而鲸吞国家资产而暴富,有些官员从中中饱私囊,有的官员则是急功近利,凸显政绩——最终导至国有资产流失,损害了大众利益。
我国的经济近十年来持续快速发展的成绩国人共睹,世界共睹。这其中首推经济学人的功劳,这是主流。有些经济学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为个人私利,充当某些企业或产业代言人的角色,有些人为了增加爆光率、增加出场费、以“新”“奇”演讲误导民众。其影响是恶劣的,但这毕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由此否认经济学家的功绩,否认经济改革的成果的过激言论也是不恰当的。
我们真是感谢郎咸平对国家财产流失问题的提醒,虽然这只是一个老问题,在没有转制以前就已经存在的老问题,但我们仍然应该感谢他对政府、对世人的提醒。我们坚决反对任何掠夺公众财产的行为。
但我们也不接受一个“造反派”的郎咸平什么都要反的出风头、不谨慎的作风。市场化与否关键到广大民众垂死存亡的切身问题。如果医疗、教育领域仍然维持这种非市场化的行政体制,那将是有害于民众的生命、有害于中华民族的素质提高与社会进步的。
不理想化,而是现实化。因为,市场化是什么?无非就是让消费者(包括患者与求学的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吧了。如果教育市场化,即意味着具有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学校选择,也具有更小的应试教育的不良竞争。而“市场操作”无非就是学校与学生、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对等协商来解决他们的供需关系的一种操作,它似乎不需要政府的直接干预。如果这样,那当然可以并非更好了。
你没有回答教育收费太高的问题,政府退出,怎么保证郎提出的贫困生上学问题?现在政府没有完全退出,只是一定程度放开了价格就已经这样了.
我认为黄教授的观点值得商榷。
无摩擦理想状态下的市场经济当然可以通过供需以及竞争压低价格,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往往并非如此。何况我们的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医疗和教育本身是非常稀缺的资源,纯粹依靠市场的手段等于变相地剥夺了穷人看病和受教育的权力。目前世界上包括美国在内没有哪个政府把医疗和教育完全推向市场的。
把穷人赖以生存的牛奶拿来喂猫,这既不符合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也不符合人类的良心,但这级恰恰是市场经济带来的现实存在。经济以及政府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但非全部。国家和政府的合法性就在于它通过对社会运行的管理和干预,使人们获得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建立共同遵守的规则并加以监督执行。
你没有回答教育收费太高的问题,政府退出,怎么保证郎提出的贫困生上学问题?现在政府没有完全退出,只是一定程度放开了价格就已经这样了.
我已经指出了最简单的道理:价格在市场竞争之下必定趋向下降。这种下降是市场行为,是供求行为,是根本性的。而政府对价格的硬性规定则是强制行为,在相反的供求状态下是很难执行的。政府在这里所犯的错误是只扩大了学校与医疗机构的经营自主权(包括一定程度的定价权),而没有开放教育与医疗的整个市场,这样,垄断经营没有得到打破,又容许其自主经营,就必定出现问题。
我认为黄教授的观点值得商榷。
无摩擦理想状态下的市场经济当然可以通过供需以及竞争压低价格,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往往并非如此。何况我们的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医疗和教育本身是非常稀缺的资源,纯粹依靠市场的手段等于变相地剥夺了穷人看病和受教育的权力。目前世界上包括美国在内没有哪个政府把医疗和教育完全推向市场的。
把穷人赖以生存的牛奶拿来喂猫,这既不符合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也不符合人类的良心,但这级恰恰是市场经济带来的现实存在。经济以及政府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但非全部。国家和政府的合法性就在于它通过对社会运行的管理和干预,使人们获得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建立共同遵守的规则并加以监督执行。
正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所以我们才需要市场化迫使资源丰富起来。也正因为人口众多,所以更难以完全托梦于政府,它管不了那么多的事,它没有这个能力。如果没有市场,那么绝大多数人就无法得到需要上的满足。
确实,医疗与教育这比较难以市场化的,因为它的信息性比较专门与隐秘。但如果我们不扩大公众对这些服务的选择权与选择机会,那么,无论政府如何搞,都是难有效果的。
教育和医疗之所以是各国都头疼的问题,是因为其涉及到人类社会效率与公平的根本性矛盾。一个风烛残年身患绝症的老人,从效率的角度来讲有限的医疗资源投入到他们身上是不合算的。但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不能放弃对一个生命的挽救。
从某种角度看,教育和医疗确实是一个产业,那么作为一个产业在市场经济国家里进行市场化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全面的基本医疗保障和强制教育是文明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我们还没做到的话至少也是个不可放弃的目标。这应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存在非此即彼、
学经济的人习惯于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待世界,但是如果走到公平的对立面就要检讨自己的思路了。中国目前的口号已经不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了,而是“和谐社会”!也许大家对政治口号不感兴趣,但是口号的转变不是没有道理的,为什么中国已经不能再单单讲“效率优先”了呢?
新华社6日电:国有产权转让进行监控,不仅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也要防止转让中腐败滋生。日前,国家六部委发文,要求有关部门做好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监督检查工作。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的有关工作要求,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号)及其配套文件精神,不断规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各级国资监管机构、财政、发展改革、监察、工商、证券监管等部门要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做好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监督检查工作。根据通知,监督检查的范围是:《办法》及其配套文件施行以来,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所涉及的相关部门、企业、社会中介机构、产权交易机构以及其他组织等的规范操作情况。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监管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进场交易情况、产权交易机构的规范操作情况、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规定程序的执行情况、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信息的披露情况、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情况、相关方面履行职责情况以及对暴露问题的处理情况等。 根据通知规定,产权转让中涉及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管理,向外商转让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企业国有产权,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和国家出资形成的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等是否符合国家法律和有关政策规定,是否经过相关部门审核或批准;转让方是否按照规定收取产权转让价款,对取得的净收益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等,均被列为监督检查的重点。
教育和医疗之所以是各国都头疼的问题,是因为其涉及到人类社会效率与公平的根本性矛盾。一个风烛残年身患绝症的老人,从效率的角度来讲有限的医疗资源投入到他们身上是不合算的。但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不能放弃对一个生命的挽救。
从某种角度看,教育和医疗确实是一个产业,那么作为一个产业在市场经济国家里进行市场化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全面的基本医疗保障和强制教育是文明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我们还没做到的话至少也是个不可放弃的目标。这应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存在非此即彼、
学经济的人习惯于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待世界,但是如果走到公平的对立面就要检讨自己的思路了。中国目前的口号已经不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了,而是“和谐社会”!也许大家对政治口号不感兴趣,但是口号的转变不是没有道理的,为什么中国已经不能再单单讲“效率优先”了呢?
我觉得很是奇怪,为什么中国人总是要将效率与公平对立起来呢?创造更多效率能够获得更多分配,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一个社会毕竟不是一个家庭,家庭成员可以无偿地无条件地为其它成员的生活作出贡献。在社会里,如果一个人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而没有得到更多的收益报偿,那么 就没有人愿意去创造财富,最终,社会必将陷于贫穷。就象大跃进时代那样。
中国经济并非到了不需要讲效率的时候,正相反,中国经济的效率还相当低下,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果还非常之低。如果在此时候太过强调平均主义,那么中国经济将失去活力。中国将由此陷于衰退与永远的落后。
我已经指出了最简单的道理:价格在市场竞争之下必定趋向下降。
老黄,你要走出你那个理想化的市场模型.从那里出发看问题是用理论裁剪现实的做法.在中国这么多人,而教育属于完全稀缺的资源,势必造成供不应求的教育垄断状况,只能造成更严重的态势.也许你会说,市场会自动调节供给,让更多的资源来办教育.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个国家政权它不可能让人们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因为教育的操作和文化的操作一样,有它自身的规律,不可能完全按市场机制来操作.例如文化,完全为了迎合大众,那么文化最后只会剩下快餐文化,垃圾文化,消费性文化,而真正有意义的文化就可能因为没有利润而被抛弃.我的意思是,没有市场是不能的,但市场绝对不是万能的.它有它的适应范围.不可强行乱套.
教育医疗这两个行业的本质不是以赢利为目的,市场化在这种前提下真的能得到效率最大化吗?
我认为一定程度的市场化有利于加速这样的行业的发展,但是不能完全的放开市场化.
如果是担心巨额的医疗费,最保险的方法就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我觉得很是奇怪,为什么中国人总是要将效率与公平对立起来呢?创造更多效率能够获得更多分配,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一个社会毕竟不是一个家庭,家庭成员可以无偿地无条件地为其它成员的生活作出贡献。在社会里,如果一个人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而没有得到更多的收益报偿,那么 就没有人愿意去创造财富,最终,社会必将陷于贫穷。就象大跃进时代那样。
中国经济并非到了不需要讲效率的时候,正相反,中国经济的效率还相当低下,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果还非常之低。如果在此时候太过强调平均主义,那么中国经济将失去活力。中国将由此陷于衰退与永远的落后。
你的观点当然没有错。效率与公平是做决策时要考虑的两个方面,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问题。实验经济学已经实证“公平”对人来说是有效用的,而“利他”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正因为公平是有效用的,这也使得有些明显的帕累托改进(没有考虑公平的因素)在现实中是很难做到的。有个比喻说:大家都住茅草屋的时候社会是稳定的,但是如果有人住进了高楼大厦,即便其他人也搬进了砖瓦房,社会矛盾也要大的多、这不正是目前中国的现实吗?
这不是简单平均主义的问题。我们当然反对平均贫困的平均主义。但是医疗保障是社会基本的福利范畴,中国目前的改革结果是社会平均医疗保障水平下降了,医疗费用的上涨幅度远大于平均收入的增速,老百姓看不起病,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因为基本保障的缺失会引起社会动荡,稳定尚且不保的时候,发展的效率何来?
医疗改革是与社会保障改革伴生的,两者很难割裂。说到社会保障,那又是个快走到死胡同的问题了。经济学在这场改革中的目的还是要设计一套最合理的制度,来改变扭曲了的激励体系。
所以感觉卫生经济在中国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
医疗和教育在其他国家是不可能像中国这样大搞产业化的。医疗保障是社会最基本的福利范畴,但是因为医疗方面的供给和需求的决定方都在医院,因此,对医疗的投入投放给医院可以起到更大的效果,当然同时也应该建立起一套监管机制,只可惜,现在的情况实在是不让人乐观啊。中国多少年来提倡的义务教育什么时候真正的成为义务教育了。不过最近好像略有改进
我赞同只要政府能够将其公车消费所占用的钱的一半放到医疗领域上,那么我们就不用以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了。这样医疗的福利保障会比现在好得多。我们多么希望能够看到这一点的实现!
在目前体制下我反而不希望建立太多的所谓监管机制,因为这样又要花费更多的车费,更多的政府经费,医疗领域就更无钱可投了。
我赞同郎教授观点,我不是专业经济人士,但是教育,医疗市场化那是有钱人享受高端服务的烧钱游戏,哈医大事件就是案例,从来就没有万能良方,市场经济也不能除外。严格讲教育,医疗,不仅属于经济领域,更多属于社会环境和政治领域。我想打个比喻,一某家里有老大在家主理,老二老三老四在外打工,老五老六年幼,老头老太二人常年生病,根据师爷的
走出去参与竟争策略,老二老三老四在外打工寄回不少钱孝敬老大,老大也没闲着,把钱大肆修建祠堂,并在家族中标榜为政绩,老五老六上学要钱怎办?根据师爷的理论可勤工俭学,以工养学吗,没准还有多余孝敬老大,老头老太二人常年生病要钱怎办?根据师爷的理论可加强体育锻练,并佐以适当劳动,有科学研究表明体育锻练和适当劳动是最好药方,如果没好肯定是方法不对。
不理想化,而是现实化。因为,市场化是什么?无非就是让消费者(包括患者与求学的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吧了。如果教育市场化,即意味着具有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学校选择,也具有更小的应试教育的不良竞争。而“市场操作”无非就是学校与学生、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对等协商来解决他们的供需关系的一种操作,它似乎不需要政府的直接干预。如果这样,那当然可以并非更好了。
首先,我先申明一下,我本人是个坚定的市场主义者。但是,在教育和医疗这两个问题上,我反对市场化,或者说反对完全市场化!
先说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就是要通过人为的训练提高人的能力,创造财富的能力。人的能力的差异是造成社会贫富的根本原因,而教育就是要消除或者减少这种与生俱来的差异,从而才能建立公平和谐的社会。可以说,“教育”和“社会财富再分配”是实现公平的最重要的两个途径。那么,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就应该是一种公共产品,是应该由政府提供的。把教育市场化的目的是什么?自然是追求所谓的效率。但是,教育本身就是为实现公平而服务的,现在反倒过来追求效率,岂不是笑话吗?
再说医疗。医院提供的是一极为种特殊的产品,可以说,医院(厂商)和病人(消费者)之间是一种信息完全不对称的结构,这种信息的完全不对称直接影响病人的消费行为。做为消费者的病人,他很难或者根本无法衡量医院提供的服务“值多少钱”,也很难比较医院之间谁的收费(价格)更低,而且,这个特殊行业的需求对价格的弹性很小。再有,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也注定了这个市场是不可能自由进入的。北京人都知道,看眼科去同仁,看骨科去积水潭,推行完全市场化,后果只能是形成垄断。你还想找便宜的医院看病?只能像《大腕》里说的,“看个感冒发烧,就得万八千的”——那你也得看!总不能病死吧?!
我觉得楼主和郎都没有切中问题的要害。我认为医疗、教育不能盲目实行市场化,但大方向应该实施市场化,这两个方面的市场化有其特殊性。电器可以市场化,服装可以市场化,但教育、医疗却要保证相当的政府干预。这两个行业,不是政府不能干预,而是干预的方式和方法错了,干预了不该干预的地方,没干预该干预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是利益集团对利益的坚持拥有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包括对这些资源的垄断,不仅包括可见资源的垄断,也包括权利的垄断,义务的舍弃,还有信息的单方面的垄断。而处于弱者一方的消费者,无法做出自己真心合意的选择。这样的双方交易就不具备市场交易的基本性质。应该说价格的形成也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扭曲。
实际上,郎所讲所说,都是粗线条的,而楼住所讲也没有切中要害,也没有实际地考察这些行业的特殊性。不是说明天大家都可以办医院了,可以办学校了,然后供给增加了,价格下降了。老百姓可以廉价看病了,可以轻松上大学了。也就市场化了。我认为好的市场化可以解决问题,好的计划也可以解决问题。关键是如何是资源配置做到最优。而现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有相当多的利益既得者,不愿放弃利益。而这个利益的所得,原本是国家的,并不是他的。所以我也认为政府应该强力干预,用无私心的方式培育市场。
我赞同郎教授观点,我不是专业经济人士,但是教育,医疗市场化那是有钱人享受高端服务的烧钱游戏,哈医大事件就是案例,从来就没有万能良方,市场经济也不能除外。严格讲教育,医疗,不仅属于经济领域,更多属于社会环境和政治领域。我想打个比喻,一某家里有老大在家主理,老二老三老四在外打工,老五老六年幼,老头老太二人常年生病,根据师爷的
走出去参与竟争策略,老二老三老四在外打工寄回不少钱孝敬老大,老大也没闲着,把钱大肆修建祠堂,并在家族中标榜为政绩,老五老六上学要钱怎办?根据师爷的理论可勤工俭学,以工养学吗,没准还有多余孝敬老大,老头老太二人常年生病要钱怎办?根据师爷的理论可加强体育锻练,并佐以适当劳动,有科学研究表明体育锻练和适当劳动是最好药方,如果没好肯定是方法不对。
市场化并不意味着有钱人的游戏,正相反,那才是穷人的迫切需要。我们已经看到许多市场化的事例,比如所有轻工业产品的市场化给我们带来了丰富而廉价的商品,通信领域的市场化给我们带来了日新月异的通信产品,价格低廉使得一般人都能够方便使用。同样,医疗、教育的市场化也必将会产生类似的结果。
那些只服务于富人的医疗体制,不是什么市场化,而是垄断,是非市场性的东西。
首先,我先申明一下,我本人是个坚定的市场主义者。但是,在教育和医疗这两个问题上,我反对市场化,或者说反对完全市场化!
先说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就是要通过人为的训练提高人的能力,创造财富的能力。人的能力的差异是造成社会贫富的根本原因,而教育就是要消除或者减少这种与生俱来的差异,从而才能建立公平和谐的社会。可以说,“教育”和“社会财富再分配”是实现公平的最重要的两个途径。那么,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就应该是一种公共产品,是应该由政府提供的。把教育市场化的目的是什么?自然是追求所谓的效率。但是,教育本身就是为实现公平而服务的,现在反倒过来追求效率,岂不是笑话吗?
再说医疗。医院提供的是一极为种特殊的产品,可以说,医院(厂商)和病人(消费者)之间是一种信息完全不对称的结构,这种信息的完全不对称直接影响病人的消费行为。做为消费者的病人,他很难或者根本无法衡量医院提供的服务“值多少钱”,也很难比较医院之间谁的收费(价格)更低,而且,这个特殊行业的需求对价格的弹性很小。再有,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也注定了这个市场是不可能自由进入的。北京人都知道,看眼科去同仁,看骨科去积水潭,推行完全市场化,后果只能是形成垄断。你还想找便宜的医院看病?只能像《大腕》里说的,“看个感冒发烧,就得万八千的”——那你也得看!总不能病死吧?!
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正是由于缺乏效率,而使相同的投资与规模难以培养出更多的人,教育经费被低效率白白耗费了。于是,这迫使教育增加收费来维持其存在。
因此,缺乏效率的所谓公平最终是不可能维持下去的。在任何国家,任何公民都有权利办教育,这种教育既可以是盈利性的,也可以非盈利性的。在此同时,国家必必须向那些没有能力读私立学校的人提供近乎无偿的教育服务,以作必要的补充。这样才是一条正路!
对于医疗也是这样。容许私人开办医院,并且完全容许其市场化经营。在此同时,政府要为那些没有能力上私立医院的人提供廉价的医疗服务。
关于医疗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也正是缺乏市场之故。因为如果市场化充分,患者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他们自然就可以从中获得更多信息,懂得更多事情。那种只想要政府机构代替人们选择的做法,认为这样就可以消除医疗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不对的,行不通的。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