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konline.com/chi/news_reuters_content.jhtml?ID=2104820
WSJ 華爾街見聞:美林忍痛應對信貸損失 (道瓊斯 7月30日)
摘要:
美林公司首席執行長約翰.賽恩決定採取行動應對信貸損失﹐此舉向其他金融機構的掌門傳
遞了這樣一個信息:那些你們一直指望能消失的損失是真實存在的。
《華爾街日報》--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首席執行長約翰.賽恩(John Thain)決定採取行
動應對信貸損失﹐此舉向其他金融機構的掌門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那些你們一直指望能消
失的損失是真實存在的。
儘管金融危機已持續了近一年時間﹐但很多公司的高管一直都抗拒這樣的想法。他們辯稱﹐
信貸危機導致的損失只是暫時性的失常﹐是由“過多”地按市價核算資產造成的。
這種觀點使很多公司拒絕低價出售遭受嚴重沖擊的資產來改善資產負債表﹐也因此在信貸危
機的泥沼中陷得更深。結果就是﹐當很多公司終於試圖挽回損失時﹐它們會遭受更大的打擊
。
如今﹐賽恩為這場論戰注入了一些現實的做法。雖然有些亡羊補牢﹐但賽恩還是以原價22%的
平均價格賣掉了300億美元的債權抵押債券(CDO)。CDO是危害性最大的複雜債券產品之一。
此前美林CDO資產的平均價格已經降至原面值的36%左右。不過這次為改善資產負債表而出售
CDO資產的舉動不僅使此前價格進一步降低﹐而且使之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損失。
這可真是一劑苦藥。不過很多其他金融公司也需要服上一劑。
不過對投資者來說不幸的是﹐究竟誰的藥更難以下嚥並非一目瞭然。CDO不是標準化產品﹐它
們的價值會因各種各樣的因素而有所差異。這就意味著投資者不能簡單地把美林的估值照搬
到其他金融機構為其CDO的定價上去。
儘管如此﹐投資者還是應該問一問公司高管對資產的估值是否基於真實的市場價格﹐還是僅
僅憑藉“相信我──麵包會有的”這樣一個美好想法。
想想花旗集團(Citigroup)。第二季度末﹐花旗總計持有約280億美元的CDO資產﹐對其中的
98億美元進行了風險對沖。
花旗有一小部分淨資產是按照與美林售價類似的水平進行估值的。不過大部分(大約有144億
美元)卻是資產支持的商業票據CDO﹐估值高達原面值的62%。
花旗對這種較高的估值進行了辯護。該行表示﹐在這些資產上尚未遭受現金流損失﹐而且這
些資產大多發行於2003-2005年﹐所以質量較好。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投資者都買帳。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師貝西.格拉斯克
(Betsy Graseck)在週二的研究報告中稱﹐花旗可能需要將估值再降低21%。這看起來或許很
悲觀﹐但美林的CDO售價卻顯示這也許還算是較樂觀的估計。
相比之下﹐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需要面對的問題更為嚴重。該行持有的次級抵押貸款
支持的CDO約有110億美元﹐其中有51億美元是由其他CDO支持的。這些所謂的“CDO平方”被
視為是這類產品中危害最大的。
然而美國銀行對這些“CDO平方”的估值卻為面值的35%左右。這遠遠高於美林對其中高等級
資產的估值﹐美林的這類資產危害性較小﹐平均估值為22%。這就說不通了。
美國銀行的發言人說﹐該行沒有透露季度中期對資產的估值。他還說﹐一家機構對一種CDO的
估值不能簡單地用在另一家的資產上。
隨著美林低價出售CDO﹐其他大型銀行可能也需要對自己的CDO資產進行重新估值。在歐洲﹐
瑞士銀行(UBS)﹑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和巴克萊(Barclays)都持有大量
的CDO資產﹐而且還有很多債券保險商的證券﹐這類資產也需要重新估值。
美林承認了信貸損失是真實存在的﹐投資者可能還希望藉此質疑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等公司持有的商業房地產資產的價值﹐並且質疑很多在信貸危機中受到
沖擊的區域性銀行獲得的微薄補助究竟價值幾許。
當然﹐美林和賽恩有其值得讚賞的地方﹐但投資者不該對他們過分地歌功頌德。畢竟賽恩在
咬緊牙關準備承受信貸損失之前可是猶豫了好幾個月。
而且﹐出售CDO並沒有真正消除美林肩上的全部風險。美林需要為67億美元的售價提供75%的
融資﹐如果CDO價值進一步跌去25%﹐該行仍有遭受損失的風險。這或許只是一種極端狀況﹐
不過現在什麼事都可能發生。美林的發言人拒絕就融資問題置評。
美林已經克服困難繼續前進。如果有足夠多的金融機構採取類似的行動﹐那麼奄奄一息的市
場就可能會從昏迷中清醒過來。
-By David Reilly
-0-
版權所有(c)2008道瓊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