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帖为抛砖引玉,望内行人指正
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大,不仅仅涉及到经济学,还涉及到历史学中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是一个经济思想史的问题。所以,我想提出几个假设和猜想来,供大家讨论,也希望能够帮助些楼主。
首先是,古代社会是重本抑末的思想,包括文学上、政治说教上许多的都是对此政策和思想进行论证,比如《盐铁论》本议第一中,开篇提到,“......问民间所疾苦.文学对曰:“窃闻制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风俗可移也”。这个重本抑末的思想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货币的流通和实用价值。只是到了明清以来,随着人口大幅上升,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对货币流通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银行的出现有了经济要求。
其次,考证政府铸造货币的历史。从春秋战国之时,就已经有铸造了。当初货币进入流通是依靠的政治力量,大家知道,诸侯割据,拥兵自重又对属地的一些稀缺自然资源的享有的垄断权使得这种货币的流通成为可能。到秦统一之后,依旧是凭借的政治权力界定的货币类型以及流通。乃至汉朝时,政府允许地方私铸钱币,致使地方豪强纷纷铸币,搜刮民脂民膏,扰乱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当中央政府意识到这一问题严重之时,收回地方铸币权到中央。可见,古代的经济思想也是逐渐的在发展,并非像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的之时的经济制度完善。
然后,我想提出一个假设和一个设想,大家轻拍。
假设1:钱币的最初流通是不是通过大的商贾的奇珍异宝同政府的发行的货币进行交换而最初流向民间,因为商贾要把钱投入农业以及同农业有关的冶铁、开发盐厂方面;
猜想1:从一个朝代的灭亡到另一个朝代的建立,其货币的更迭有没有规律:比如政府会不会补贴前朝货币持有者。但是,有一点,还是不能忘记大的重农抑商的历史背景,商人很可能在获得大量货币之时,会大肆置办田产,这个也可以从我们在高中时候学过的清朝历史中有关土地兼并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因素中找到些线索。如此看来,这些持有前朝货币的商人很可能会占有许多的土地,而通过土地,新政府通过发行的货币来同其进行交易。由于,土地私有制的盛行,拥有少量土地的农民在天灾人祸的情形下,很难抵御风险,因此很容易沦为佃农和雇农,而土地归各种型号的地主所有。再加上政治动荡,使得农业的劳动力人口锐减。由此,最终对货币需求的还是政府同大的商贾,一方面,新朝代建立,通过政治权力支撑之下的货币来换取大的商贾土地上的产品,而商贾通过货币又可以购买自己所需项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5 12:44:3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