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以来,森林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自然资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贡献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如何科学、客观、定量地反映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这是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一些国际组织与经济学界长期关注的世界前沿领域与技术难题。
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以来,森林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自然资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贡献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如何科学、客观、定量地反映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这是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一些国际组织与经济学界长期关注的世界前沿领域与技术难题。
2013年召开的联合国森林论坛第十届大会呼吁,将森林产品和服务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贡献,以及森林的社会、文化和环境价值对城乡社会的影响,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各级政策与规划之中。
党的十八大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然而,要真正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绿色核算,不仅需要顶层理念的突破,也需要技术研究突破作支撑。可喜的是,近年来,立足将资源与环境资产的森林及相关活动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的相关研究不断取得突破。2004年,由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统计局首次联合组织开展了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GDP研究,提出了森林资源核算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我国基于森林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并依据第五次、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和生态定位站网络观测数据,核算了全国林地林木资源和森林生态服务的物质量与价值量。2008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又依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评估了全国森林资源的生态服务价值。
2013年5月,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统计局再次联合,启动了“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绿色经济评价体系研究”,经过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统计局有关司局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专家的共同努力,目前取得了重要成果,四个部分研究内容中已完成了中国林地林木资源和森林生态服务两个方面的核算,形成了《中国森林资源核算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该项研究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的战略意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有哪些?都取得了哪些重要突破?提出了哪些结论?为社会经济发展给出了哪些建议?本期专题将对报告内容进行重点展示,为读者打开一扇思考的天窗。
把脉潮流 森林资源核算意义非凡
《报告》提出,森林资源核算的意义和目的有四个方面:
开展森林资源核算是科学认识森林功能与价值的有效途径。人类对森林资源的传统认识,侧重于物质产品供给,忽视了森林生态系统在生态、经济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功能与价值,这种片面认识导致了对森林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逐步感知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多功能性,在合理利用可再生森林资源的同时,愈加倚重于森林的生态、历史、文化、美学、休闲等诸多服务。开展森林资源核算,可以以森林资源数据和生态服务监测数据为基础,生动诠释森林产品和服务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科学量化森林资源资产的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有效调动全社会造林、营林、护林的积极性,引导人类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开展森林资源核算是强化各级ZF严守生态红线的重要举措。唯GDP的政绩观催生了以高投入、高污染、高耗损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损害了生态环境,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