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近日对外发布了2010年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即“绿色GDP”)的部分结果。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生态环境退化成本达到15389.5亿元,占GDP的比例为3.5%左右。
沉寂几年后,绿色GDP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绿色GDP坎坷前行
几年前,绿色GDP一度成为社会热点。2005年初,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等10个省、市相继开始了绿色GDP试点工作。
2006年,国家统计局和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了《2004年度中国绿色GDP核算研究报告》。虽然只涉及了20多项环境污染损失中的10项,但《报告》的发布,打破了一直以来“以GDP论英雄”的地方考核方式。
令人遗憾的是,此后,绿色GDP却逐渐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已整理完毕的《2005年度中国绿色GDP核算研究报告》,在早就承诺的发布日期过后仍无声息。不少试点省、市也纷纷退出。
中国的“绿色GDP”试验暂时停摆。
曾经身负重望的绿色GDP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此前并非全无征兆。
一方面,业内专家指出,从技术层面看,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就全部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计算出完整的绿色GDP。
另一方面,由于扣除环境损失成本,一旦实施绿色GDP,会使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大大缩水,巨大的反差可能让很多地方ZF“面上无光”。举个例子,1973年,日本ZF规定了空气、水、垃圾等环境污染的可允许标准,凡超过污染标准的,必须将其改善经费作为成本从GDP中扣除,按此方法,当年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不再是8.5%,而是5.8%。
在许多地方ZF考核仍“以GDP论英雄”的情况下,绿色GDP遭到一些地方ZF的抵制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