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某家上市银行去年股东大会开了三四次,而党委会开了十三四次。大家觉得上市公司党委会重要还是股东大会重要呢?不是党员的大股东怎么能参加党委会呢?
那么党委会在上市公司中的作用如何呢?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我猜一下:是不是党委会把自己当成全权代表了?
党委领导可能会说:“党委会”是一定要常开的,我们会代表并维护股东们的利益的,股东大会也是要开的,不过召集起来比较麻烦,一年开个一两次就行了。
党委会本来不应该是企业中的组织,但是国情如此,又能如何呢?
事实上,两者哪一个重要是不确定的,关键看党委书记和董事长由谁担任。如果是两个人,就取决于谁更有后台,资格更老,说话更管用。如果是同一人承担,那就要看掌权人认为如何更有利于自己对企业人、财、物的控制。正因为企业的核心有不确定性,企业中的控制权经常是不确定的。如果把控制权作为企业所有权或产权,那么上市公司的产权是不确定的。
不知道这个问题和以前的精华贴——党委在企业中的地位,又没有共同之处。
应该要区分出,股东大会和党委会他们作用的方面不一样。召开的这十几次党委会,讨论的议题是什么呢?是关于内部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还是关系企业的发展方向?
不能够按二者开会数量的多少来判断重要程度的高低。在上市公司中,股东大会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而党委的作用,多数在于辅助治理。
党委服务的对象,并不是“股东”。
党委代表的在一部分程度上是该企业的全体职工、社会的利益。但这样说就有点太远了。党委的任务在于执行党的思想教育、团结群众的方针,并不是为股东服务的问题!。所以我才说,股东大会和党委会,他们发挥作用的方面、目标是不一样的,不好判断谁更重要。
传统的国有企业转型的上市企业中,党委其实是很有权力的,人事任命,发展战略等都要拿到党委会上讨论。而党委书记的人选往往有很深的背景,董事长也要忌讳三分。
党开展企业思想教育工作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企业的管理体系中,党委书记如果不是业务管理者的情况下,有时却反而造成运做效率的低下,尤其是在裙带关系比较严重的地方。对于党委对企业治理的影响缺乏有效的考核。
多数讨论都有一个前提假定,那就是把党委理想化了,或者是在理想化的法律框架内进行探讨。但是,现实中权力永远都是斗争的结果,一个公司不可能有两个中心,党委书记和董事长为了争夺控制权必然会进行激烈的斗争。哪一个重要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斗争的结果是谁掌握了控制权。掌握控制权的一方才重要。
当然,也可能存在一种既非党委、也非董事会控制,而由第三方无名氏控制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两者都不重要了。他们所做的都是形式主义。
哈哈,不敢鲁班面前耍大斧
你先说,LADY FIRST
按照以前的制度,党委代表党与国家管理企业,管理国有资产,甚至是要吃喝拉撒都管的,而新的治理制度是董事会掌握经营决策,对股东负责。制度转型的过程中两种制度并存,似乎双方都合法。而有时候由于对企业内部有限资源的争夺,
就通过人事控制,大问题的节制等,形成洋面下的激流。
都重要,互相博弈,动态平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7 11:06:15编辑过]
党委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是英美的股东治理模式,德日的债权治理模式,和东南亚家族治理模式中都没有的问题.是在公司治理领域内最有中国特色的问题. 但可能是因为在政治上太敏感了,学术界虽然也有讨论,但一直没有见到系统的研究文献.
在中国,党的领导是第一位的,这也是一种制度安排,而且是经过时间演进的制度.这是第一位的制度安排,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的效率是第二位的,它必须服从于党的领导.这是不必争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