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7722 2
2014-12-02

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_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_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前三季度

临近年尾,什么都要总结与分析了。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就是大众普遍会在意和关注的一个宏观话题分析。那么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到底有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或公布了没有?不过我想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前三季度的分析应该是有了。对于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大家都有什么样的看法和评价,对于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你是看好还是不知道?


2014年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07年3月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标志着完全以发达经济体为主导的全球化旧格局已渐入迟暮;在未来的全球发展中,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可望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这样一个翻天覆地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更应关注经过30余年高速增长之后,支持我国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已发生变化,经济增长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次高的平台。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值此战略转型的关节点,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应静观其变、平心静气、小心翼翼。

一、全球危机步入“ 新常态”

正在展开的本轮全球金融危机是一场非常深重的危机,其程度之深,堪比20世纪30年代危机和70年代危机。用长周期的眼光来分析此次危机,我们就会看到,危机之前,全世界曾经产生过资本主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一个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这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一直到这次危机之前,时间跨度近20年。其基本特征就是高增长、低通胀、低利率并存。而且,同过去不同,其间,各类国家都获得相当程度的发展。发达经济体增长总体比较平稳,自不待言。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更是如此。在拉美地区,经历了70年代“失去十年”的困顿之后,各国经济也真正得到恢复和发展,现在方兴未艾。非洲地区也很突出,自从民族独立之后,那里的经济一直没有经历过像样的增长,而在过去的20年中,非洲的增长令世人瞩目。

然而,危机之前全球长期增长的历史,也带来了一些误解。最大的误解就是,有些人以为如今世界这么美好,都是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以至于有“历史终结”的妄言。

历史并未因人们对其误读而改变自己的轨迹。长期繁荣之后,长期的衰退接踵而来。2007年开始的全球危机,结束了本轮经济长周期的上升阶段;至今虽已过去了6年,但仍无恢复的明显迹象。做此判断的根据有二:其一,导致危机发生的主要因素,即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财政结构和金融结构的严重扭曲,基本依然故我;其二,在救助危机的过程中,各国相继推出的超常规调控措施,在防止危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同时,也逐渐显现出巨大的副作用,过度的货币供应、政府债台继续高筑、市场纪律松懈以及社会动荡愈演愈烈,便是其中最显著者。

因此,美国的财政、债务及经济危机,欧洲的债务和经济危机,以及日本的政府债务和经济危机,等等,都将长期持续。我们判断,5~10年后世界经济是否能够恢复到正常轨道,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二、新的“货币战争”已然开始

危机既然在持续,各国间为争夺最好的恢复条件的明争暗斗自然盛行。在此情势下,新的“货币战争”事实上已经开始,我们可以从“量”和“价”两个角度,清楚地观察到它的产生和发展。

就“量”而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世界的货币当局几乎都在印钞票“放水”:美联储4次数量宽松在前;欧洲央行启动最后贷款人机制随后;安倍政府立足未稳,日本央行便在其胁迫下,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使日元兑美元汇价下降7%,兑一揽子货币汇价更急降20%;中国亦未“免俗”,自2009年推出四万亿投资以来,一直受困于货币信贷供给过多——M2走势重攀高位并一路上升,形成令人生畏的“堰塞湖”。再加上密如蛛网的各国央行间的货币互换,这个世界实际上已经处在货币泛滥的洪水之中。但是,为了解救危机的燃眉之急,各国政府依然热衷于“放水”,大有“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之恶势。这些事实说明,新的“货币战争”事实上已经开始,不过是采用了新的形式,换了新的借口而已。


就“价”而言,在各国竞相实施数量宽松货币政策的条件下,各主要国家货币间的汇率也变动不居,出现了竞争性贬值趋势。汇率变动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之一。

三、中国经济增长开始结构性减速

曾经有一种说法认为,世界各国均陷入程度不同的危机之中,唯有中国风景独好。现在看来,这种看法过于简单化了。认真分析20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实绩及其变化趋势,我们倾向于认为,自2008年开始,中国连续30余年的高增长便已基本结束,国民经济落入一个新的次高速增长的平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经济减速是经济增长结构发生变化的结果,是一个发生在实体经济层面上的自然过程,我们无法通过政策调整来改变它。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是由多种因素以某种方式组合起来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此即经济增长的结构问题。在支撑经济增长的诸结构中,最重要者,当推生产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正是这些结构的变化,使得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了新的时期。

过去30余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迅速提高,第三产业份额缓慢增长。这对应的是我国的工业化过程。这一进程的本质,就是大量的劳动人口和资源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第一产业即农业、种植和养殖业等,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第二产业即制造业和建筑业转移。由于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远高于第一产业(在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农业的10倍),这种转移便意味着经济整体的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因之加快,此即“结构性增速”。但是,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第二产业已趋饱和,劳动力和资源开始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移。然而,研究显示,中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制造业(在劳动生产率最高的上海,前者只相当于后者的70%)。基于这样的差异,当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和资源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之时,中国经济整体的劳动生产率必将下降,由之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必然下滑。

四、经济减速不可怕,关键要提高效率

断定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时期,虽然听起来不那么令人振奋,但考虑到结构性减速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新的压力、动力、机遇和空间,这一变化是值得欢迎的。

过去30余年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但是,30余年高速增长波澜起伏,其间还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的增长也付出了不可忽视的代价,结构失衡、产能过剩、效益低下、环境污染等,便是其中最显著者。如此等等,使得中国百姓享受到的经济增长成果大打折扣,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更难得到与GDP增长率同步的提升。这些代价,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水分”。

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水分”,主要体现在投入产出的效率降低上。

从投入看,以GDP来衡量,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极为巨大。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相当于GDP一半的高投资以及接近GDP10%的净出口支撑着的,仅此一端,便使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位居世界前列。如果把生态环境等外部影响也视为“投入”,我们为增长付出的成本更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12年的测算表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约相当于GDP的8%。2005年以来,这一数字虽不断下降,但到2011年,仍然在4%左右。若扣除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我国的真实经济增长速度便仅有5%左右。

从产出看,对于我们这种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中是否存在水分,关键要看投资能否形成有效供应。如果投资变成“胡子工程”甚至是“豆腐渣工程”,与这部分投资对应的增长率就是“水分”。更有甚者,一些投资固然形成了现实生产能力,但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形成规模巨大的流通库存,并进而迫使业已形成的生产能力长期闲置。与这样一些流通库存和过剩生产能力相对应的产值,同样构成经济增长的“水分”。近年来,我国产能过剩形势日趋严峻,传统产业的产能大面积过剩已是痼疾,就是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增长势头也令人担忧。统计显示,当前我国产能利用率平均已低于80%,有些产业甚至低至70%。按照85%~90%系正常水平的国际标准,我国目前的产能利用率已接近危险水平,有的行业已进入破产的境地。应当说,产能过剩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健康发展的“死荷重”。

将投入和产出对比起来分析,便形成评判经济增长效率和质量的综合指标。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指的是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既定的产出,或以既定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近年来,在增长至上的激励机制下,各地对增加投入普遍高度重视,但很少顾及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更忽略了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效益联系。这样做的必然结果,就是伴随着经济增长率的高悬,我国的经济效益提高缓慢,甚至有所下降。我国增量资本产出比的数据,清楚地刻画了这一变化的轨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增量资本产出比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1979~1995年,平均为23;第二阶段为1996~2011年,平均为35。后一阶段竟比前一阶段上升了522%!与相似增长阶段的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现阶段增量资本产出比明显偏高,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日本,其增量资本产出比基本维持在20的水平,此后则缓慢下降。

显然,过去30余年中国经济增长虽然长期居于高位,但速度过快,难免“泥沙俱下”,其中包含的“水分”不可小觑。如此,倘若我国经济在增长速度下降的同时,大大压缩了其中包含的“水分”,换言之,如果增长速度之下降换来了效益的提高和质量的改善,那么,我们的经济增长将更为真实,人民将因此得到更多的福祉。这种变化不仅不可怕,而且是值得欢迎的。

五、新阶段必须调整宏观调控思路

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以及应对危机手段之捉襟见肘,使得在20世纪后20年已被视为敝履的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卷土重来,货币扩张几乎是各国宏观政策的不二选择。

凯恩斯主义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它在防范危机恶化,从而避免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方面,确有明显效果,但是,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工具着眼于短期,其药方的疗效或属引鸩止渴,或属麻醉缓释,并不能从根本上救助因长期结构性失衡所造成的大危机。

首先, 需求管理在总量扩张上能发挥作用,但对结构转型与结构优化所起作用甚微。如今全球各大经济体陷入危机,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深层的结构性问题。比如,美国的货币扩张并没能使得依靠私人消费需求支撑增长的方式有多大改变,而中国的总量扩张,也有导致结构进一步扭曲的副效用,如产能过剩、单位GDP 能耗上升等,在近年来事实上已进一步恶化了。其次, 全球需求刺激政策已经走到末路。一则由于需求管理政策长期过度使用,其效率已然递减,恰如强弩之末;二则需求刺激政策的潜在风险由微而著。再次,从国际范围看,单纯的需求扩张,极易引发贸易战、货币战,损人且不利己。

因此,如果我们判断当前全球危机的本质是实体经济层面的结构性失衡、发展方式偏颇和创新能力缺失,如果我们认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构成我国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期发展的真正基础,那么,我们的宏观政策就要及早转型,需求管理应当缓行、慎行,而供给面的体制机制调整则应尽快进行。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强调,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我们认为,在当今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及早向供给管理转型,政策重点尽快由短期的救市和维稳,转向效率的提升和增长潜力的提高,哪一个国家就能更快地调整好自身结构以适应全球发展新格局,也就能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竞赛中胜出。

六、做好上海自贸区这篇大文章

9月27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这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崭新阶段。

改革和开放,一直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支撑中国经济取得世所瞩目伟大成就的两大因素。就两者关系而论,以开放促改革,则始终是一条比较清晰的路线图。此次上海自贸区的试验方案,进一步强调了改革与开放之间彼此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方案的发布,也宣布了中国新一轮改革进程的启动。

过去的33年,中国的对外开放,大致经历了三个可识别出明显区别的递进阶段。

始以建立深圳等四大经济特区,继以建立沿海对外开放带,直至浦东开发开放,中国坚定地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从1980年至中国正式加入WTO前,是中国对外“政策性开放”时期。其基本特征,就是我们主动地选择若干领域、地区和产业,主要采取特殊优惠政策的方式,有选择地引进国外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逐步建立起出口导向的经济体系。

经历长达13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于2001年底正式加入WTO,开创了对外“制度性开放”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就是中国全面接受了一套由发达经济体预设的规则、体系、做法和“最佳实践”,全面融入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同时,在过去长期实施“引进来”战略的基础上,中国的企业开始走向世界。

此次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启动,应视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它站在过去十年全面实施制度性开放的高台上,设定了“全面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的更为宏伟的目标,以期保证中国稳步成长为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大国,为增进全人类的福祉贡献力量。

建立上海自贸区,也是我国应对“世情”发生重大变化的战略举措。这个“世情”,就是全球治理体制的变化。

于是,G20开始受到发达经济体的青睐。利用这个平台,发达经济体一方面可以重新开设其感兴趣的议题,另一方面可以回避难以掌控的WTO格局,在较小的治理平台上发挥掌控力。于是我们看到,在G20平台上,人民币汇率、贸易顺差、低消费、高储蓄等一系列中国国内问题,被与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责任密切联系起来,成为打压中国的工具,为发达经济体重新塑造国际分工体系张目。但是,毕竟无可奈何花落去,发达经济体借G20打压中国的目标亦未如愿。

面对新形势,发达经济体日益显示出其改变全球治理模式的趋向。自2011年底开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多边服务业协议(PSA)、日欧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及近日欧加自由贸易协定等相继推出,再清楚不过地表明,发达经济体作为一个集体,已经不满于目前的全球化模式及其运行规则;为了夺回全球治理的主导权,它们正结成新的“神圣同盟”,力图树立新规。

这些“新规”均将中国排除在外,因此具有明显的针对中国的战略意图。这对我国的未来发展形成严峻的外部压力。

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启动,清楚地表明了我国政府应对上述新变化的积极态度,展示了中国政府应对国际经济新格局的主动战略:一方面,我们将主动要求参加正在形成中的各项新规的谈判过程;另一方面,我们选择中国领土上的一个最重要的区域,尝试TPP等新规中的合理规则,“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的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说,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启动,同时也是我们应对国情变化的战略举措。我们希望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通过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领域的扩大开放,积极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和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力争将上海自贸区建设成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争取在上海率先建立符合国际化和法治化要求的跨境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使试验区成为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成为我们试验使用“负面清单管理”、全面改革政府监管模式的重要平台,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推动中国国内的经济改革。

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相关指标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254.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2-2 18:00:23
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很专业的一篇文章,大家一定要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7 18:56:52
[victory]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